首页文章详情

大疆全景相机被指市占近半,两份报告陷数据疑云

晓曦2025-11-06 21:41
谁在定义市场规则?

近日,全景相机市场惊现“数据罗生门”,让原本就竞争白热化的消费级影像赛道再添迷雾。

不久前,第三方机构久谦咨询发布了2025年全球运动及全景相机市场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大疆在运动相机领域全球收入份额已稳步攀升至66%,位于行业全球第一;而在全景相机这一全新赛道,大疆首款产品Osmo 360上市不到三个月,更是拿下全球43%的市场份额,赛道玩家格局骤变。

几天后,沙利文发布的一份报告,却呈现了另一番景象——大疆在全景相机领域的份额为17.1%,运动相机数据同样“腰斩”。更令人费解的是,根据媒体报道,该报告在发布后,因其受访时声称的“内部数据核查”等原因,经历两次“下架”,至今在沙利文官方渠道无法找到下载入口。

面对这场由市占数据引发的争议,36氪采访了大疆内部相关人士,据透露:“我们在看到两份差异巨大的报告后,第一时间对双方的数据统计逻辑进行了溯源与推演。我们Q3全景相机出货量的确超过30万台。据了解久谦的报告以上市公司披露数据、主流电商平台的实际销售数据及大量社媒聆听作为信息输入基础”。

为进一步验证数据可靠性,我们也同步核对了影石创新的招股说明书。根据影石创新2024年度及2024年半年度招股说明书,影石在2024年下半年收入金额为16.5亿元(24年全年销售额-上半年销售额:291636.89万元-127026.40万元),销量约为62万台(16.5亿/2641元每台单价),也与久谦报告中数据基本一致。

此外,影石在近日的财报说明会中也有对外回应,称“部分第三方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权威性无法验证,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

两份报告数据差异的背后,是行业话语权争夺战的一个切面。当市场进入“中国时间”,竞争不再局限于产品与销量,更延伸至标准与认知的制定。

在运动相机领域,大疆与海外巨头GoPro的漫长竞逐,就是一场典型的“硬核突围”。历经了大概六年的技术迭代与市场拓展之后,大疆才逐步完成了从“挑战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换。

然而,当一家公司长期主义的耐力突破了量变的临界点,其释放的技术动能和品牌势能也将远超单一产品线的竞争,进入多元化产品生态布局的阶段。这一质变效应,在大疆的2025年展现得尤为清晰。

从耐心入场,到高效破局,复盘大疆在运动相机领域的历程,我们会发现:一家技术企业的成长性很可能不在于起始速度,而在于每一次“关键入局”的加速度。

而这场关于市占率的较量,答案或许早已写在了消费者的认知和选择里。

“闪电战”的背后

从Osmo 360与Osmo Nano的快速破局来看,表面上像是一场成功的“闪电战”,但若细察其背后的技术攻坚历程,便会发现这更是一场由量变引发质变的厚积薄发。这两款产品在商业上的迅速崛起,并非偶然爆发,而是植根于大疆在运动相机领域长达六年的持续探索与技术积淀。

Osmo 360全景相机、Osmo Nano穿戴相机

市场所见的“快”,来自大疆在产品迭代中步步为营的“慢”。Osmo 360与Nano所呈现的轻巧形态与稳定性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沿一条不断试错、持续演进的技术路径逐步成熟。这也见证了大疆从运动相机市场的“挑战者”,一步步积累至“定义者”的转身。

回望其发展轨迹,一条从切入到定义市场的路径清晰可见。

2019年,初代Osmo Action产品凭借前置彩屏与增稳算法,解决了用户在拍摄场景中的核心痛点,成功打开了市场缺口。彼时的大疆就已经在思考一个更加面向未来的问题:一款真正简单易用的运动相机,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

这其中的问题包括,如何突破现有运动相机的瓶颈,怎样在技术上实现双屏、更好的防水性能、更轻巧的体积,怎样在产品生态和市场定价上同时吸引更多高质量用户并降低人群门槛等等。

此后数代产品,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持续回应。2021年的Osmo Action 2不再遵循行业传统的“一体式”设计逻辑,而是采用磁吸卡扣架构,实现了主机与配件的秒拆秒换。这种模块化设计,极大地拓展了运动相机的应用场景与可玩性。

然而,过于创新的突破性构型设计深受用户喜欢,但受限于Action 2当时的硬件规格能力,4K120的高规格过热问题无法解决导致负面不断,也让大疆痛定思痛,决定稳扎稳打。

这一挫折也成为关键的转折点,在随后的Osmo Action 3、4上,大疆展现出了更为务实的策略,解决了长时间录制的稳定性痛点。大疆并没有因为创新的双面性而放弃创新,而是选择在“颠覆性形态”与“用户核心体验”之间寻求最佳平衡。2023年,发布完Osmo Action 4的大疆终于在市占上与GoPro保持持平,两年后Osmo Action 5 Pro的出现,更是将沉淀的产品内部迭代机制,即快速精准识别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特性的能力,并且在配件、快拆和音频生态内相互打通,自此带领大疆在运动相机领域完成了华丽地逆袭。

Osmo Action 5 Pro

回看大疆这段长达六年的攻坚史,会发现一条准则:真正的创新往往并不在于单点技术的炫技,而在于持续迭代中形成的系统性能力。不追逐短期回报,敢于为远见埋首深耕,是一家科技企业生态走向成熟的标志。也因此,大疆在这样的过程中所构建的,已不仅是单一设备的产品线,更是一套完整、高效、低门槛的创作体系,这是一种比参数堆砌更难被复制的生态壁垒。

生态的“复利”与体验一体化

系统性的成熟,推动大疆将产品布局延伸到了更多元的场景中。如今,无论是追求极致轻量化的拇指相机Osmo Nano,还是打破传统视角的全景相机Osmo 360,它们在市场上的成功都不再依赖于单一产品的优势,而是根植于背后一整套生态体系的支撑。

Osmo Nano可以被视为大疆对磁吸架构思考的一次成熟蜕变。它继承了Action 2的便捷理念,却通过极致的轻量化设计、与旗舰运动相机看齐的影像核心、以及彻底优化的续航与散热,将其打造成一款无短板的“口袋专业机”。另外,在Action 2“理想主义”式创新的四年之后,大疆用户终于迎来了更高水准的磁吸架构体验。卡扣牢固的同时,也大幅度改善了发热等问题。

与此同时,Osmo 360还可共享Osmo Action系列的电池与配件,Osmo Nano则复用旗舰产品的核心传感器。从设备间的UI交互,到剪辑软件DJI Mimo与DJI Studio的操作逻辑,大疆构建起了高度统一的使用与创作体验。用户可在同一生态下操控不同设备,完成从拍摄到出片的全流程。

由此可见,大疆的产品定义能力,已经从解决单个场景的痛点,进化到了一种超越场景的通用性。在精致的空间内,实现专业级的体验和跨越产品线的协同,考验的正是其生态整合能力。

此类生态协同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通过规模化效应降低了研发与供应链成本。凭借在无人机等领域建立的制造能力与供应链优势,大疆在关键元器件定制与生产效率上已经逐渐与同行拉开了距离。

更进一步的是,成本优势还转化为“用户红利”,使更多人能以更低的门槛接触创新科技。而广泛的用户认可,又持续反哺产品迭代与品类拓展,形成正向循环。

本质上,生态协同已成为大疆拓展纵深场景能力的技术杠杆,让大疆的产品布局能在各自最擅长的“战场”上发出回响。将单一产品的优势,放大为整个品牌的护城河。

在“重新定义”中破局

正式进入全景相机领域之后,大疆还推出了一英寸底的Osmo 360,直面传统全景相机在体积、功耗与画质之间的平衡难题。

从技术逻辑来看,其根源在于,行业普遍采用为手机设计的矩形CMOS来捕捉圆形像场,导致近四分之一的传感器面积被浪费。在大疆入局之前,这并非一个未被察觉的问题,但在全景相机仍属小众品类时,上游供应链缺乏为小众品类定制核心元件的动力。

对于供应链厂家来说,如果需要为此单开一条产线,首先最好确保有稳定的客户、有规模化量产的需求。而在这种位于市场后方的博弈中,大疆并未妥协,而是选择推动供应链更向前一步,提出定制方形CMOS的解决方案,这一决策从根本上改变了技术路径:方形CMOS让圆形像场得以完美内切,将传感器利用率提升了25%,更使其无需上采样即可直出原生8K全景视频。也就能从根本解决传统全景相机行业用户的痛点问题。

此外,Osmo360引入10-bit D-LogM色彩模式,并将无人机领域成熟的图像拼接算法与智能跟踪技术无缝迁移至手持设备,有效解决了全景视频在拼接自然度与剪辑效率方面的痛点。在实现高性能的同时,产品以2999元的定价降低专业级全景创作门槛。

Osmo360

Osmo 360的市场表现迅速印证了这一技术路线的成功。回看产品线过于单一的GoPro,2024年亏损4.32亿美元,2025年仍然颓势未改。

但大疆的一边技术、审美升级,一边能力迁移的生态扩张并未就此停下。其更深层的逻辑在于,通过对“天空”与“地面”技术的融合创新,精准捕捉并定义新的市场需求。

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在经历高速增长后,正面临体验同质化与法规监管趋严的双重挑战,而用户渴望更便捷、更安全、社交分享属性更强的创作工具。在此背景下,将全景相机的沉浸式记录能力,与无人机独有的视角相结合,便成了一个必然的技术方向。

伴随Osmo 360登顶,据悉大疆2022年就已立项的首款全景无人机Avata 360也被多家外媒谍照曝光:这款产品既有无人机产品积累下的Avata系列类似的全包桨臂设计、DJI O4图传;同时也大概率复用了osmo360全景相机的双鱼眼镜头设计,及其积累下的方形CMOS方案。这种跨维度的技术复用,最终可能会催生了一个打破传统品类边界的新物种。

结语

无论是运动相机还是全景相机亦或是谍照频频的全景无人机,在这个影像记录与人类的创作、娱乐密不可分的年代,行业的“游戏规则”都在被不断重塑。

而以大疆为代表的“技术生态型玩家”,其产品演进路径已经呈现出了系统化、生态化的发展特征。新产品、新品类的“一击制胜”,并非单点产品的偶然胜利,而是大疆长期技术积淀、精准场景洞察与供应链整合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从一开始,大疆就没有把影像设备仅仅当成冰冷的硬件,而是更关注人性的温度:拍摄,既是技术,也是审美,更是一次出行中、路遇风景的一刹那,随手拿出设备拒绝“旅行体验FOMO”的速度与便捷性。

复盘大疆的相机征程,可以说是一场对行业规则的持续改写。先是将无人机领域积累的“天空”技术,精准“落地”到地面与海洋;继而跳出硬件参数的竞赛,转向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以技术协同为支撑的生态构建。在为自己注入增长动力的同时,也为行业提供了一种长期主义的参照。

这印证了一家顶级科技公司的核心价值:它从不满足于在已有的浪潮中航行。今日的每一次扬帆,目标都是为了成为明天的造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