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厂下注,给具身智能机器人带来了哪些舞台?
过去十多年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众多互联网巨头乘浪而起、蓬勃发展,并逐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系统运转中重要部分的过程,对社会而言,可以说这些企业已经日渐 “毛细血管”化了。
而2025年,火热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背后,同样不缺乏这些企业的身影:
沉寂了一段时间的京东投资部门,仅在今年5-7月,就连续出手投资了6家机器人相关公司。
而美团则是延续了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对机器人赛道的投资节奏,在不同的轮次进入,洒下了超过5亿元的金额。
再看和美团在今夏大打外卖大战的阿里,他们也没有闲着,对于机器人产业上游的公司出手频频。
加上字节、腾讯等企业,到了2025年的秋季,一眼看去,头部序列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其身后基本上站了不止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身影。
这些手握资金和资源的互联网公司为什么青睐这个赛道?而他们的下注,又会反过来给这个赛道里的玩家们带来什么机遇和变数?
互联网企业为什么不想缺席这波投资热潮
过去十年,不断扩张的互联网巨头们,在业务形态和边界逐渐接近和交锋的过程里,面对有潜力的业务和赛道,要么自己下场亲自做,要么依靠投资来做布局。
前者以软件、线上虚拟性质,以及在线下已经有了基础的业务为主。比如年初大热的通用大模型、再比如火热夏天里“物流-外卖”转换战力的大比拼。二姐总结一下,就是逻辑是业务关联大、链条相对短、且能复用巨头们原有的某些能力。
而后者,通常以硬件形态的业务为主。涉及到规模化的工业制造,如果要亲自下场,大厂们总是更谨慎的。
进一步说,巨头们为什么要在今年重注机器人赛道?
首先,当然有追求财务回报的考虑。
在被看重和热炒后,在今年进入下半年后,已经有多家头部机器人公司传出了要IPO的风声。
比如在这个赛道内少有的能做到连续几年盈利的宇树科技,如果能顺利完成IPO,那么对其持股约8%的美团(通过“汉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这一身份),将获得不错的投资收益。
谁会想错过下一个宇树呢?于是,趁着行业“起飞”前、估值尚“合理”时,想办法入局成了大厂投资部们的目标。
其次,是着眼于未来这些机器人产品能嵌入自家业务所形成的协同效应。
7月份,京东在投资逐际动力时就曾表示,希望未来该公司的技术、产品和服务能与京东现有关注的供应链业务体系形成足够的协同,能在仓储物流、零售机器人等方面为京东提供支持。
而阿里、腾讯等具备云、AI等原生业务能力的大厂,则希望以投资的方式介入,让自己的相关业务能有合作的搭载平台和适合的使用场景,从而起到扩大业务生态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再其次,是想在机器人未来能渗透的服务场景里卡住一个应有的身位。
比如过去几年里,无人机、自动配送车等已经逐步小批量的出现在物流、外卖企业的业务场景中。而随着机器人在接下来的加速发展,其向工业、服务业甚至私人生活等不同场景的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
保不齐到哪个时候,互联网巨头们就希望能有自己下注的机器人选手们,能在这样的场景里大展身手,自家的服务和产品也可以自然延伸进去。
此外,鉴于AI等技术在“直观感知性”层面上的相对短板,而机器人毕竟是一个“看得见”甚至“摸得着”的领域,对于机器人产业和赛道的投入和关联,也多少有助于这些公司将“科技”上升到战略层面的相关叙事。
互联网企业为机器人提供了什么样的舞台
国内大部分机器人厂商,如今都在不约而同的强调,希望自己的产品能走“先应用、多应用,再泛化”的路子,先让机器人进场景,在应用过程里去迭代和解决“智能”等问题。
那么,除了挥舞支票本外,眼下互联网巨头们还能为机器人们提供什么样的场景和舞台?
在近日财经媒体“晚点”对机器人行业公司的采访中,被访者们总结出在希望未来能获得的使用场景的几个特点:
在保证对安全要求较低的大前提下,首先是希望场景具有一定的非结构性特征,比如在不同场景中物品种类、布局等最好都有所不同。目前头部的智能人形机器人大部分都处在能基本满足简单完全结构化场景、向适应非结构化场景的方向寻求攀升突破的过程。
其次是场景具有一定的规模化,相当于让机器人有足够多不同的“试卷”进行操练,从而保证有足够多的真实世界数据供采集。
第三是看是否能通过大模型来逐渐降低其复制能力的边际成本,来加速模型的泛化能力。
比如去年美团投资了赛道内的公司银河通用,并在去年与其合作了第一个“智慧药房方案”,机器人可以实现24小时的无人值守、自主补/取货物、识别商品并交付给顾客等等功能环节。
无独有偶,近日,作为行业领军企业的宇树科技推出了他们新一款轮式人形机器人G1-D,二姐发现其在官方网站上介绍的应用场景预想图里,也有类似的商业零售场景。
可见,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自身对于和互联网零售公司进行场景合作的渴望也是强烈存在的。
(宇树推出的G1-D在其官网上的商业场景预想图)
这种基于“消费零售企业--机器人投资”合作的主要逻辑,是作为投资方的大厂能为机器人提供线下真实场景和数据,帮助被投资企业加速迭代。而被投资的机器人公司利用技术帮助大厂完成效率提升。
此外,成本高企等因素,也成为了限制机器人进入更多场景获得“历练”的瓶颈。
有不同的从业者提到,希望能早日迎来产业作业链上某个环节完全被机器人替代的阶段,因为这意味着至少在该环节,具身智能机器人在经济性上已经完全超越人类。
过往,已经有其他形态的机器人或者机械臂在诸如3C、电子和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的柔性装配、物料的搬运和分拣环节都不同程度证明了其所代表的工业自动化的价值。
而在未来,如果互联网企业能在仓储、物流等环节提供足够丰富、合适的场景,让具身智能可以通过快速的配置和学习样板,在单场景中实现跨任务的泛化能力,同时配合相关赛道上诸如算法能力、传感器等部件。形成具有降本增效说服力的解决方案,将对于具身智能的的规模化商用有不小的帮助。
今年的行业热点里,还有什么样的机器人机会
如果我们把视角放的更宽阔,不把人形机器人的场景发展路径思考只局限于“结构化下的工业场景”向“非结构化下的服务业场景”迁移,也许还会有别的收获。
过去一段时间里,随着AI能力的不断提升,一些生活服务场景中我们本来熟悉的那种“呆呆”的功能化机器人,也在悄悄的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只不过因为场景用途或者外型等因素,较少被关注到。
还记得两个月前那场引爆社交舆论场的“罗永浩大战西贝”的公关大戏吗?
借助着当时的热闹,炒菜机器人其实也出了一次圈。二姐觉得也许“机器人”可以是食客们想吃上具有“锅气”而非预制菜、与想要降本增效的餐饮行业之间可考虑的解决方案。
事实上,这几年来,新一代的炒菜机器人比起以前那种“只会翻炒菜肴”的“木讷前辈”,已经“智能化”了许多。
比如在商用场景里,一些炒菜机器人已经能实现“多店数据监控”功能,帮助餐饮行业优化供应链采购计划,提升运营效率。而在家庭环境里,不仅可以自动识别食材种类和完成称重来进行烹饪,还能通过和冰箱联动、自动推送食材采购链接的方式来实现“烹饪-采购”的闭环。
只不过,这些智能机器人因为不具有“人形”机体,而在商业叙事中显得“不够性感”。
而在9月份的外滩机器人大会上,蚂蚁集团旗下灵波科技推出的R1多模态交互服务机器人就借着“炒菜”这个点露了一手。
作为一家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主投下游公司、更多精力扮演“供应商”角色的巨头,阿里推出的R1通过炒菜场景,展示了其“大脑”能处理复杂任务的端到端规划能力。
除了作为展示点的厨房场景,这款服务机器人在未来还会有更多泛化能力拓展,并被披露将在医疗保健的陪伴和护理机器人等场景上做更多延伸探索。
而这一信息,结合11月初蚂蚁集团把原来的“数字医疗健康事业部”升级为“健康事业群”的大动作,给外界留下了不少想象空间。
随着互联网企业服务在国内的基础设施化和普及化,相信在未来,这些举着科技大旗的公司还会为机器人的渗透提供更多场景与可能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观二姐”,作者:二姐,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