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24亿美元买个壳?刚发布的“下一代AI IDE”被爆“复制”Windsurf,连Bug一起
Google 前天发布了 Antigravity,一款号称“下一代 agentic 开发平台”的全新 IDE。官方宣传强调它能规划、执行、验证整个开发流程,似乎代表着 AI 编程进入了新的阶段。然而,最早一批上手使用的开发者却纷纷吐槽:任务跑着跑着就因“模型过载”中断,信用额度几十分钟内耗尽,连完整测试都难以完成,体验堪称“开局即崩”。
就在开发者还在讨论“Antigravity 到底行不行”时,另一个更耐人寻味的线索浮出水面:Antigravity 的底子,并不像它对外呈现得那样“全新”。
最初,人们注意到它的界面和行为方式非常像 VS Code 的一个分支。但随着更多开发者深入分析,一个更大胆的猜测被提出:Antigravity 不只是 VS Code fork,它更像是 Windsurf 的专有分支版本。而 Windsurf 是一款闭源 IDE,Google 曾为其技术授权付出约 24 亿美元。
一次价值 24 亿美元的开源分叉
在软件开发领域,“fork”通常指基于开源项目复制代码库、并在此基础上独立演进。但这次的情况有所不同:Google “分叉”的是一款闭源、专有的商业软件。从技术上讲,任何代码库都可以被 fork,但在授权和透明度层面,这类行为与开源世界的 fork 完全不是一回事。
因此,有人为这类分叉创造了一个新词:PORK,即 “Proprietary Fork”(专有分叉),指从闭源、专有软件 fork 出来的代码库,用于内部或商业用途,但不具备开源分叉那样的透明度与可审计性。
而 Google 的这次“专有分叉”,代价尤为惊人。公开信息显示,在 Windsurf 被 Cognition(即开发 Devin 的公司)收购之前,Google 曾以约 24 亿美元的价格获得了 Windsurf 技术的授权。这笔交易当时就在硅谷投资圈内引发争议,不少人认为这样的创业者应该被拉入黑名单。知名投资人、亿万富豪 Vinod Khosla 评论说 Windsurf 这个交易给创始人“留下了非常糟糕的示范”。
如今随着 Antigravity 的推出,外界对这笔巨额授权费用的用途,有了更清晰的猜测:Google 很可能是基于 Windsurf 的代码库,直接 fork 出了自家的 IDE。如果这一判断成立,那么 Antigravity 也就成为迄今为止科技行业中“单价最高”的专有分叉(PORK)之一。
明显在“抄作业”?
从界面到操作逻辑,Antigravity 与 Windsurf 的相似程度远超一般意义上的“风格借鉴”。视觉布局几乎一模一样,连文件栏、Git 面板、搜索区等 UI 元素的排列方式都如同复制粘贴。更关键的是,许多功能的呈现方式也高度一致,让不少体验者直呼“熟悉得有点过分”。
有开发者在 Antigravity 中发现了 Windsurf 私有代理系统 Cascade 的直接引用,这类内部命名本不可能偶然出现。
社区还有人贴出了更多对比画面,显示 Google 似乎并没有对 Windsurf 的底层做太多清理或重构——许多资源名称、内部结构甚至系统提示词都几乎没动。
用户界面上的重叠同样明显:几乎所有核心 UI 区块都能在 Windsurf 中找到对应的“原型”。有开发者总结说:“只要用过一段时间 Windsurf,看到 Antigravity 的界面就会有种熟悉感,侧的文件图标、Git、搜索栏等细节都几乎如出一辙。”
一些曾在 Windsurf 团队任职的工程师,如今又出现在 Antigravity 的开发团队中,负责的工作甚至非常相似,这让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耐人寻味。
令人意外的是,Google 并没有刻意掩饰这一切。Antigravity 与 Windsurf 的相似度之高,让开发者社区开始以经典的“抄作业梗”进行调侃:
“嘿,我能抄你的作业吗?”“当然,但记得改一点,别看起来像直接抄的。”“没问题。”
在开源世界,“fork 的 fork”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当这种模式出现在闭源软件中时,问题就变得完全不同了:核心差异在于透明度。以 Kilo Code 为例,它在 GitHub 上公开声明自己是一个“fork 的 fork”;Roo Code 也采取了类似做法,Roo Code fork 自 Cline,Cline 也是一个开源分支。所有来源、分支、演进路径都会明确写在公开仓库里。
但在 Google 的 Antigravity 这里,用户必须自己深挖——从 UI 相似性,到代码线索,再到社区爆料,拼出一个近乎“侦探式”的真相:Antigravity 的内核其实是 Windsurf。只有读到类似本文这样的分析,才有机会看到全貌。
创始人口中的“全新”平台,用户却疯狂吐槽
一边是“抄作业”,另一边,创始人本人却在公共叙事中主动与 Windsurf“切割”。作为 Windsurf 的创始人,Varun 在自己的 X 简介里已彻底抹掉 Windsurf 的存在,仿佛那段创业经历不曾发生。
这种反差,让外界更加好奇:既然 Antigravity 的基础如此明显地承袭自 Windsurf,Varun 到底想把 Antigravity 讲成什么?
在他最近的一期播客访谈里,Varun 明确指出在他眼中 Antigravity 完全不是 Cursor、Windsurf 这种“AI IDE 增强版”的延长线。
Cursor 或 Windsurf 的核心范式仍然是:IDE 是中心,AI 是辅助;一个聊天框 + 一个 Agent,帮你在代码库里写点东西、改点东西。而 Antigravity 的理念是颠倒过来的——在它眼里,“写代码”只是开发者一天当中的 20%,真正的中心应该是一个能够驱动代码、浏览器、文档、知识库,并能 规模化运行自治任务 的 Agent 系统。
Antigravity 因此被设计成一个 Agent 原生开发平台。“首先,它有一个开发者都能马上上手的熟悉编辑器。但除此之外,它还提供了一个 Agent Manager(智能体管理器),可以让你编排大量能够作用在代码库上的智能体。同时,我们又加入了一个 全新的操作界面——浏览器。”
在交互方式上,Antigravity 也引入了新的基础原语:Artifacts(工件)。每个 Agent 的输出不再是一段模糊的 diff,而是可验证的任务单元,带有截图、录屏、执行步骤和推理过程——让开发者能像审阅 PR 一样审阅 AI 的整个执行链路。这是 Varun 理解的“AI 写代码时代的新抽象层”。
Agent Manager 或许就是与 Cursor/Windsurf 最大的分野。后者都是“单 Agent + 聊天框”模式:你发一句指令,它写一点,完不成你得重新描述,整个过程是串行推动的。而 Antigravity 允许开发者一次性并行启动几十甚至上百个 Agent,让它们在同一代码库甚至多个项目中同时工作。
Varun 在播客中还回顾了整个行业的迭代路径:从灰字幽灵提示的自动补全,到 Chat 面板,再到能自己改代码的 Agent,如今则进入了“多 Agent 并行自治”的时代。“现在我们有了全新 Agent Manager,你可以一次性编排几十、上百个 Agent 并行工作,它们不但能操作 IDE,还能同时操控浏览器。”
这一点在 Google 工程师 Kevin Hou 的官方介绍中也得到了验证。他总结得更直接:Antigravity 的核心是“三个表面”——Agent Manager、代码编辑器,以及由 Antigravity 自动化的 Chrome 浏览器。开发者的大部分工作都将在这三处完成。AI 在编辑器里的使用频率“远不及代理管理器”,因为真正的工作流已经从“写代码”迁移到“指挥代理”。
通过设置平衡安全性和生产力,这些设置决定了代理拥有多少自主权
至于编辑器会不会被取代?Varun 的回答是:不会消失,但肯定要“退位”。在他的设想里,未来开发者不再把 IDE 当作唯一的工作中枢——写每一行代码的时间会大幅下降,更多产物会在 Agent Manager、浏览器、Docs、Review 工具等多个界面里生成,真正的主角变成了那套围绕 Agent、Artifacts 和浏览器编排起来的“开发操作系统”。
问题多多
2025 年 7 月,谷歌“收编” Windsurf 首席执行官 Varun Mohan 及其团队。仅仅 4 个月后的 11 月 18 日,他们就发布了面向 AI 驱动编码的 Antigravity IDE。这样的节奏可谓风驰电掣,但也几乎注定这款产品并不完美——上线没多久,用户吐槽就已经堆满了社交平台。
有用户发现,Antigravity 在一些基础体验上“开局就不太顺”。
一位开发者在 X 上吐槽说,团队显然没有把 VS Code 默认的 MCP 功能移除干净,导致界面里出现两个可以添加 MCP Server 的配置入口 ——但其中一个根本不能用,只能看着发愣。他无奈地配上一句:“Not off to a great start with @antigravity ……”(开局就这么拉胯)。
早期尝鲜的开发者也很快就遇到了“信用额度耗尽”或“模型提供方过载”等问题。
很多人试用了 Antigravity,但很快就遇到了问题,出现了“代理加载比预期慢”的消息。代理管理器一副忙得不可开交的样子,但一旦点进编辑器,就会弹出另一条信息:代理因为错误而终止,原因是“模型提供程序过载”,接着只能被告知“稍后再试”。
有些人发现自己的信用额度很快就用完了。Hacker News 上有一条 评论 说,“我开始在项目中使用它,大约 20 分钟后——糟糕,信用额度用光了……只好切回 Cursor 模式”。目前,谷歌还没有提供另外购买信用额度的机制。AI 处理非常昂贵,一旦产品退出预览,对于开发团队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昂贵的工具。
Antigravity 是谷歌提供 AI 驱动开发工具的一个渐进式举措,对其价值的看法将因人们是否认同软件开发将演变为 AI 代理协同这一理念而有所不同。但安全性仍然是一个问题,其使用条款警告说,“Antigravity 存在某些已知的安全限制”。已识别的风险包括数据泄漏和(可能恶意的)代码执行。使用条款建议,避免处理敏感数据并验证代理执行的所有操作——人们原本以为,如果谷歌认真对待此事,就不会让产品默认赋予代理程序如此大的自主权。
在沙箱环境中使用 Antigravity 并增加人类审查次数可以减轻风险。然而,其中一个困难是 AI 编写的代码或采取的行动开发人员可能无法完全理解,这使得人类在验证时会面临很大的挑战。另一个风险是提示注入,即 AI 利用精心制作的资源指导代理执行恶意操作。
从 VS Code 分叉也可能成为问题的来源,特别是扩展。对于 Antigravity 来说,它们来自 Open VSX 注册中心,而不是有更好支持的 Visual Studio Code 市场。
但也有一些开发人员认为,微软在代理开发方面已经落后了,这使得像 Antigravity 这样的分叉变得很有必要。Reddit 上有用户评论说,“如果我们等着微软在代理交互方面的创新,那么生态系统的发展将会非常缓慢”。
然而,考虑到围绕安全和可靠性还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对于 AI 生态系统来说,慢点发展反而可能是好事。
参考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zFOhkORVfk
https://blog.kilocode.ai/p/antigravity-is-the-most-expensive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97115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InfoQ”(ID:infoqchina),整理:Tina ,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