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抢滩上市”
具身智能热度空前
今年以来“具身智能”成为仅次于大模型的热门概念,万得(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10 月 31 日,二级市场具身智能指数涨幅超 60%,机器人指数涨幅也突破 35%。
这里稍微延展解释一下,什么是“具身智能”,简单来说,具身智能是指一种基于物理身体进行感知和行动的智能系统,也就是人工智能应用于身体上,身体形态并不固定,目前包括四足机器人(机器狗)、轮式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多种形态。其中,人形机器人技术难度和工艺难度最高,且业内普遍认为人形的应用空间最广,因此是其中最热门的方向。
尤其是今年又被称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在政策支持和产业链成熟度上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开始从实验室走向真实的商业应用。
但是谁能成为行业头部率先上市又充满了悬念和竞争性意味。
人形机器人研发需持续投入,IPO能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技术建设。更重要的是,上市公司身份是具有一定可靠性的信任背书,意味着已经过了“初级画饼阶段”,在争取大额订单、与头部企业合作时能占据先天优势,这也意味着IPO早已不是单纯的融资行为,而是关乎未来生存与发展权的战略卡位。
“各显神通”的上市
为了上市目前估值领先的宇树和智元都做出了一系列不寻常的动作。
首先是宇树,作为人形机器人市场份额领先的老大,宇树仍然不满意当前的市场价格,认为还没有打到底。
7月25日,进入辅导期不到一周,宇树便发布双足人形新品 Unitree R1。3.99万元起售、25kg、26个关节,并集成语音 + 图像多模态大模型,R1再次把人形机器人的价格锚点往下拉了一截。
宇树轮式双臂机器人G1-D
11月13日,宇树上线全新的数采训练全栈方案,首次引入轮式双臂机器人 G1-D。它拥有19个自由度、0–2m垂直作业空间、双目+腕部高清相机,可选配1.5m/s移动底盘,支持全流程数据采集、标注、资产管理以及分布式训练,切入到“数据–模型–部署”闭环中。
有部分媒体声音认为宇树只是胜在价格有优势和硬件能力强,缺少长期竞争力。但真的是这样吗?
宇树科技的商业路径采用的是渐进式拓展与爆品破局之路。凭借四足机器人已实现的规模化销售与盈利,宇树积累了电机、减速器技术与全球渠道经验,从技术难度较低的四足平衡,逐步向双足人形机器人拓展。
在财务方面,宇树披露其自2020年起就已经连续5年实现盈利,2023年就达到了18.4亿营收大关,净利润2.1亿元,最近几年净利润更是在3亿元以上。这个水平足以秒杀部分上市公司了,足以说明宇树商业化路径已初步跑通,并非依赖融资续命的初创企业。
此前市场一直传言智元要在港股上市,不少网友已经准备在港股打新智元。但没想到智元在7月份率先通过“收购上纬新材实现上市”的方式,实现“A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更是创造了股价连番15倍,从7.78元/股最高涨到132.1元/股,甚至不夸张地说,今年机器人在股市的热度至少有一半来自于上纬新材。
企查查数据显示,智元在一年内密集投资了近30家创企,覆盖核心零部件(如富兴电机、千觉机器人)、AI大脑(如灵初智能、星源智机器人)、场景落地(如飞阔科技)等。
据腾讯财经报道为了支撑这个投资版图,智元还与高瓴联合成立了数亿元规模的具身智能产业基金,并启动“智元A计划”,目标孵化超50个早期项目。
如果依靠智元自身的融资能力显然不足以撑起这个大盘,其最新两轮融资后估值超150亿元、但去年营收仅有1亿元人民币。高估值高亏损,智元当下最需要两个能力,一是融资能力,找到持续输血的渠道;二是量产能力,只有量产才能带来营收。所以率先上市抢占市场概念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比较有意思的智元似乎一直在回避“借壳上市”的问题,但一系列操作又让人不得不这么想。比如最近由智元联创彭志辉带队在“智元上纬”独立开展业务,智元一再声明没有业务相关性,双方是独立开展。而上纬新材证券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掌握开展机器人业务的消息。
这么一番拉扯下来,想必大部分网友都搞糊涂了,于是在11月11日上纬新材发公告表示,近期开展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业务处于开发阶段,公司与关联方各自独立开展具身智能机器人业务。
好像是说清楚了,又没说清楚。笔者认为,目前不能简单认为上纬新材等于智元主体,既然是要独立开展业务,说明更像是独立品牌运作。眼下的智元可以说是进可攻退可守,市场环境热度高可以实现“A+H”上市,环境不好那就运作好上纬新材就行。
当然选择港股上市也是一条不错的道路,港股 18C 的规则给机器人公司上市设立了两条通道:一条是估值至少 40 亿港币加商收至少 2.5 亿港币,另一条是商收极少的情况下估值至少达到 80 亿港币。在这个逻辑下,抬高估值与收入数字成为机器人公司赴港股上市的主要条件。
所以我们能看到各种形式“第一”加持的具身智能企业在港股上市,比如卧安机器人启动IPO“冲击AI具身家庭机器人第一股”,构建以智能家庭机器人产品为核心的生态系统。极智嘉在港股登陆成功,募资27亿港元,成为“全球AMR仓储机器人第一股”。酒店服务机器人云迹科技也登陆成功,成为“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第一股”。
或许有人会质疑现在去争抢“第一股”的名头有什么实际意义,最终还是要靠产品市场说话。
但笔者认为在当前普遍不具备大规模量产能力的前提下,提前布局锁定资本构建自身产业生态,就是在赢得先机。现在不去卡位等到行业真正开始量产,初创企业连汤都喝不上了,这点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得到充分验证。
参考资料:
宇树、智元、乐聚共同冲击IPO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具身智能,踉跄起步 来源:财经杂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首席创鉴局”,作者:做镜观天,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