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中国CTO韦青:35岁危机是个伪命题,人能够驾驭机器是个真答案
AI时代,人人都在问:“下一波机会在哪?”而微软中国CTO韦青给出的答案是——“未来的商业蓝图由两个核心构成:前沿组织和超级个体。”
他提醒我们:当机器替代行动力、计算力,甚至部分思考力后,真正决定未来的,是人自己。
“我们总习惯于追逐炫目的故事和耀眼的阳光,就是不愿意品尝那杯平淡的白水,不愿踏实地把一碗面吃好、把一个馒头吃好,总觉得这不是我们该过的日子,对吧?”
在纷繁复杂的AI时代,多少人愿意踏实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呢?
先来看看韦青老师总结的“十不要”,提神醒脑。
1.在技术的浪潮中,不要忽略沉默而饱受影响的大多数 - 普罗大众
2.当狂欢于机器代替人和黑灯工厂时,不要忘记“人”才是目的
3.当言必谈机器人、硅基生命时,不要忘记机器不是人,硅基也没有生命
4.当AI成为热词时,不要忘记它是机器学习
5.当机器持续学习时,不要忘记人类本是一个因终身学习而生存下来的物种
6.当热议AGI时,不要忘记人类连自己如何产生意识还众说纷纭
7.当担心自己的工作会被机器代替时,不要忘记问问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事情
8.当徜徉数字媒介时,不要忘记问问什么样的消息才能被你看到以及它是否代表真相
9.当摄取海量信息而心安理得时,不要忘记问问自己能否消化、记住和应用这么多信息
10.当机器学习到人类知识后,不要忘记问问自己真正需要的是知识还是应用知识的智慧
以下仅为课程部分内容:
未来的“花”:前沿组织与超级个体的共同崛起
正如所有植物一样,经历了深扎的根、强健的茎、茂密的叶之后,下一步就是开花与结果。我们现在就到了开花的环节。
那么,这朵“花”能够让世人看到的、能够让组织和个人去追求的一个现象是什么呢?简单来说,未来的商业蓝图已经非常清晰,它由两个核心构成:前沿组织,以及超级个体。
我们来看什么是前沿组织。它不是凭空出现的,前提是企业必须真正完成了数字化转型,将知识转化为完备的数据储备。有了这个基础,组织里的每一个流程、个体和工作,就可以被人工智能所赋能、所强化。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进入了人机配合的新阶段,其表现就是整个组织智能的呈现,我们称之为:Intelligence on Tap——随时随地、拧开水龙头就能得到你想要的智能。当这种能力出现之后,整个组织的运营范式和商业模式就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但大家都知道,组织是由个体构成的,所以虽然前沿组织是愿景,我们真正关心的还是超级个体。从个体演进来看,我们会从人机配合,驾驭机器。
大部分在知识及知识以下的层面,机器会越来越强。而人只要把自己发展成超级个体,能够指挥这些有了知识的机器来帮助他做事,就抓住了这轮信息文明的基本方式。
所以,“花”就是这样一个愿景:人人都是超级个体,组织都是前沿组织。
这朵美丽的花极大概率是会开放的,但它到底能结出什么样的果实?这其实还是个大问号。大家要知道,人机比例将会从1:1走向1:100,而这种能力上的提升不完全由技术构成,是由人本身的能力决定的。
所以我们必须思考:人这个“被乘数”这个目的,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哪些工作必须由整个社会达成共识让人来承担责任?一个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如果运用到军事上,运用到一些跟人命相关的事情上,最后那个按钮应该由谁来按?
同时,我们还要警惕一种不公平的存在:会不会只有付了更多费用的人才可以接触到“人的服务”,而没有付足够费用的人只能接受机器的服务?
这些都不是技术的原因,而是整个社会和人性的因素。
此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不仅仅是数据安全,更在于数据能否为社会所用,产生社会影响力,实现以人为本的数据应用。因此,我们对未来的展望,必须从物理性的“加法”转向能力上的“化学加法”,具备真正的AI素养。
这在过去这一两百年的工业革命时代,我们大多数人是被工业文明异化的人类。整个社会形态、绩效评估,在某种意义上是把人当做一颗螺丝钉来对待。
这在一定前提下是正确的。但关键在于,我们要判断:这个前提,还在不在?
我们看到,人类在组织形态上的变化,是从最初刚性的、泰勒科学管理法的生产线时代(人是机器的一部分),经过技术进步,逐渐到了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时代。虽然已经是知识工作者了,但它本质上还是一种 worker(工人)的属性,只不过工作对象变成了知识,于是彼得·德鲁克开始强调以人为本。但这种发展是漫长的,因为现代经济方式总有把人异化成机器的倾向。
人类逐步发展到了系统时代、复杂时代,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等系统观念开始出现。现在,我们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局面。
大概率事件,我们看到一种趋势正在出现,就是组织开始不再是以硬性的“部门制”分布来进行管理,而是变成了“以任务为基础的组织架构图”。
大家都很习惯公司有研发、销售、财务、人事等部门。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你的客户真正要的是什么?客户不要你的销售部,也不要你的生产部,他要的是这种组织能够给他提供一个解决他问题的产品或服务,而且这种产品和服务最好是活的——能够随时地因人、因事、因地制宜,不断更新和完善。
所以,我们大概率事件能看到一种柔性的、以任务为基础的组织形态的出现。这正是数字时代原住民和传统存在之间矛盾的爆发点,当然,这种矛盾也是企业进步的方式。
这要求我们的 IT 系统本身要有能力承担起公司组织结构随时调整的重任。这肯定不容易。但当我们经历了“根茎叶”的讨论后,我们会明白:这种前沿组织形态,其实不是一个需要去追求的目标,它恰恰是一种结果。
所以我们慢慢能理解古人所说的:“圣人畏因,凡人畏果。”
好了,既然我们把对未来前沿组织的展望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简单分析,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到底何为超级个体?
超级个体的进阶之路
就像电气化时代,真正负责发电的人口微乎其微一样,智能时代真正从事算法开发的人口比例也将是微乎其微的。
过去,很多员工面对任务时的思维范式是:“我不会,所以我不会做。” 而超级个体之所以变得重要,正是因为机器赋予了我们转变的能力。
首先,你要具备前三步的能力和思想体系:
1.不再因“我不会”,而说“我不做”
2.可以说“我不会”,但是我“会学”
3.可能开始“做不好”,但是会越做越好
具备这几步,才能进入关键的第四步:我不会,但我能够指挥机器会。
我见过太多同事,因为没有前头三步,根本不会去想“我可以让机器做”。所以,我们必须挑战“我不会”这个理由而不去做任何事的习惯。
一旦有了指挥能力,你就可以跟机器边做边学。这个过程中,你自然会对机器的能力祛魅。
当一个超级个体能够利用机器解决任务后,我们必须回归人的本分:人生的目标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完成一个共同的使命,实现人生的意义。人类数万年的进化,从来没有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完成任务只是手段,升级升华、实现意义才是最终的愿景。
这引出了常识这个概念。常识在智能时代反而是最难得、最珍贵的东西。为什么?因为常识往往是人生活在这个物理世界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所内化的一种默会知识,它是基于生活经验和价值判断形成的。
再强大的AI,它能在知识层面做得很好,但它恰恰缺失了这种基于物理世界和社会互动的常识。超级个体的核心能力,就是将这种人类独有的常识和洞察力,作为指挥机器、定义任务和判断结果的基准。你能够多大程度上保持和运用你的常识,就决定了你能够多大程度上驾驭和超越那些缺乏常识的智能体大军。
因为我们一旦谈到要协同,与人类协同的话,必然是“独行速、众行远”的原则。一个人能做的事跟一批人能做的事是不同的;而现在,一个人带领许多智能体能做的事,再加上更多人带领更多智能体,这个协作的潜力是巨大的。
但这并非自动实现的,它需要受初心的约束,并受持续优化和不断迭代的驱动。在21世纪的个人新素养建设中,我们有意留出了一个空白,现在将在这里进行收尾。
三大关键能力:沟通交流、说服与个人品牌建设
这个收尾就是:沟通交流、说服与个人品牌建设。
这项能力将是在信息文明下,当超级个体和前沿组织不断出现之后,对人的核心要求。许多在工业文明下不被要求的素质,现在很重要。
例如,在农业文明下,你可以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信息文明下,在一个每个人都被互联的情况下,你必须有能力向世人展现你真实的面貌。
有人说“我不展现行不行?”以大概率事件来讲,这是不行的。
这种高效表达的能力,即“能说会道”,在过去甚至带有一些负面意义,但在信息文明下,它成为了超级个体的一项必备技能。
非但如此,你通过高效的说服能力,能够汇聚一批志同道合之士,而这些人士也有很多机器的加持。这一组由任务驱动的虚拟小团队,就自然呈现出来了。
此外,还有个人品牌建设。这不仅仅是能说会道,还要有真正的像打造一个企业品牌一样,去打造个人品牌。为什么呢?我们将通过三个工具来具体展开这些能力:
图尔敏的论证法:与机器的沟通艺术
在智能体成熟的今天,与机器的交互也需要你具备高效的表达能力。高效表达,不只对人,它也指对机器。
我们屡次强调的“提示词工程”的核心,其实就是“得会说话”,这要求结构化的、逻辑清晰的表达能力。我个人的观察和实证发现,只要能够掌握人类最基本的说话方式和论证方式,机器也能理解。
图尔敏模型要素,首先是明确的主张(Claim),你到底想让机器做什么事。接着是理由或前提(Grounds/Reason),用“因为……所以……”的结构给出前因后果。然后是保证或规则(Warrant),它支撑你的理由为什么能导向主张,是连接前提和结论的桥梁。最后,支撑(Backing)则为这个保证提供其有效性的基础,承认其受约束性。
图尔敏这模型在微软全球出海过程中,跟各种背景、理念的场合交流时,是真正的受益匪浅。
真正的受益还不是论证过程这一步,那是什么呢?是限定词!就是永远不要把话说满。有了这个限定词,你就可以加什么呢?“应该”、“大概”、“极大概率情况下”,或者“在某种前提条件下怎么样”。
大家用过这种方法就知道,这是能救命的。我们经常论证时会被人抓住不完备,就是因为太主观,过于强调,没有那个冗余度和选择项了。
那么还有一个是反驳或例外。所有的论证,而事实上也是如此,这个宇宙,这个世界是不完备的。没有任何一个结论不是由前提条件去约束的。也就是说,当你任何的结论或主张做出来的时候,无论你的支撑和保证多么完备,也无法遍历所有的。所以总会有你的一个非常完备的论证过程覆盖不到的一面。
这有什么好处呢?我们经常看到,大家为了一些小的不同观点,甚至原则性的不同而争论不休,而忘记了世界本身就是有正必有反。我们要想往前走,只能在“和”的领域。这个真正的叫求同存异的能力,恰恰就是在这个反驳和例外之后无形中形成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就叫做所有事情都别说满,而且永远能够接受不同意见,因为本来这个世界就是不完备,就不是完美的。
但是问题就来了,图尔敏方法仅有逻辑,在真正应用中是不够的,因为我们都是人,我们要经常地跟人类打交道。人类一定不能成为机器,这是我们的核心观点。
所以,真正的沟通是需要跟我们的利益相关方,达成情理法兼备的一个心灵共鸣。人不是机器,不是靠完全靠法就能解决得了,也不是靠完全讲理,有时也要动之以情。所以这个就谈到下一步了。
门罗五步演讲法
这个门罗五步演讲法是一个叫门罗的几十年前的学者,他考虑到很多领导人或企业家在公开演讲的时候,没有经过专门培训,容易词不达意,经过专门培训了,又容易非常的僵化和死板。
所以他按照心理学的主张,因为这些理念都强调的是你要跟人打交道,就是人一定夹在环节中的话,就不是僵化的说讲理或讲法就可以的了,他是会有变化的。因此,我们需要引入门罗五步演讲法,这五步精妙而有效:
第一步是引起关注,通常是晓之以情,从听众的痛点或背景入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第二步是明确需求/问题,阐述困难、需求,达成共识,这与系统思维、设计思维是相通的;第三步是满足需求/解决方案,提出具体步骤和方案;第四步是展望未来/视觉化,这是心理学的精妙之处,通过呼吁听众闭眼默想解决了问题后的未来,在“情”字上面产生更大的共鸣,让大家产生一种拥有感、归属感;第五步是呼吁行动,强调在离开房间前,不能只带着想法走,而要带着下一步的行动。
门罗五步实际上是在“硬性”的法和“软性”的情之间,找到了一个“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平衡点。
个人品牌建设就是建立终身数字足迹
我们正处于一个越来越难以仅凭学历选拔人才的时代。为什么?因为教育普及化,大家的学历越来越高,那怎么从这些高学历人群中挑出真正的人才?对于企业而言,现在完全靠学历这张纸来找人,难度已经越来越大。
所以,未来的选拔标准必然会从一张纸的证书,转向你的终身数字足迹。你每一次发声、每一张照片、每一个视频、每一个论文、每一个表态,所有这一切都是你的数字足迹。
它比任何官方说法都更能有效地表达“你是谁”。一个国家、一个文明,是靠一个简单的文档,还是靠算法学到的、整个文明的真相知识?
进入信息文明时代之后,主动去管理好自己的数字足迹,已经不是一个有没有都无所谓的话题了,而是一个存亡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如果你不去建设、不去管理、不去保护,抱歉,机器和算法只看你留下来的数据。
另一个挑战是,在媒介噪音越来越大的时代,我们如何让别人知道我们的存在是真实且不失偏颇的?因为如果你没有数字足迹,别人也会为你塑造一个假的或有偏差的足迹。
这里要回顾一下信息论的原理:正常的、平均的现象,由于缺乏惊讶值是不会被传播的。反而是那些偏颇的、极端的现象会被传播,比如“村头张三被狗咬了”最终会演变成“李四家的狗把张三给咬死了”,甚至“张三把狗给咬了”。模因(MEME)的行为就像病毒一样,它唯一的使命和目标是传播,而不是代表真相。
消息一旦进入数字化信息渠道,它的本意就从代表真相变成不断传播。在这种媒介环境下,我们人类就没法再去对世界有真实的感知了。所以,我们必须开始有对于数字化信息的零信任的基本概念和素质。“零信任”不是说不信任,而是要求你默认所有未经验证和溯源的信息都是偏的或者是假的。
这才是信息文明的表象。它对每一个个体和组织提出了一个非常高的要求:你的数字足迹,必须是一个主动的建设、主动的管理和主动的保护的对象。
如果我们不能够把我们的知识、内涵、习惯通过数据的方式分享出去,别人就不知道我们是谁。而如果有人恶意妖魔化你,只需要提供完全不兼容的数据,到最后,没人知道你在干什么、在想什么。
所以,与其被动接受,我们更应该主动地去理解它、拥抱它,并且成为它的主人。这个“主人”的角色,就是从个体开始,主动建设、管理和保护我们在数字空间里面的数字足迹。
因为,数字足迹的真实性,比任何一个官方的说法都能够更有效地表达你是谁、表达这个组织是谁、表达这个文明是谁。如果不能够把代表你这种种族、文明、集体、组织、个体对于世界的认知用数据的方式表示出来的话,这个文明就从数字空间消失掉了;而在信息文明时代中,一旦从数字空间消失,就要承担在物理空间不再有相关性的风险
智能时代的“果”:追问人的意义
当有了根、有了茎、有了叶、有了花之后,我们真正要的到了“果”这个层面的话,如果真是一步步走上来的话,我们可能就会发现,这个“果”是一个更加难以简单回答的话题了,是什么呢?是人生的意义。
如果你已经有了新的知识储备,也完成了21世纪新扫盲,也训练出了很多像孙悟空的毫毛一样的小猴子(智能体)。你也跟其他的类似人类互相合作交流,大家志同道合,一块自己构建一个超级组织或者前沿组织,或者说加入一个前沿组织,这些都做到了。
请问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你真觉得能够满足我们的人生愿景和目标吗?我们人之何以为人,真的只停留在工作吗?
新路德主义的陷阱:从崇拜到享乐
那么就提出了一个人机协同的可能演化路径。这当然是一种预判,但它是一个理性的判断过程。
首先,必然会出现一批新的“路德主义者”:他们从旧的抗拒,变成了新的完全崇拜,拜机器为神,丧失了自我。这是因为机器在各个方面表现出了远超人类的能力,尤其对那些被工业文明异化、丧失了主观能动性的人类而言。
一旦这种崇拜演变成拟人化,就进到第二步:享乐主义。完全沉迷在这种机器构建的幻象里面。这催生了另一种“AI for S”:不是AI for Science(为科学探索的AI),而是AI for Stimuli(为感官刺激的AI)。
我们是否愿意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这样的人?
我们必须带着对世间万物第一性原理的信仰,跳跃第一步,不臣服于机器,不陷入“拜机器教”的邪教倾向。
超越感官诱惑:AI for Science 与哲学之问
如果能够跳跃“AI for Stimuli”的陷阱,我们就有希望到达下一步:AI for Science。将AI用在探索未知,而不只是在已知内固守。这首先是了解边界在哪里,然后是探索边界之外是什么,但全程必须以人类的福祉为中心。
越往这个果实走,你会越发现,只要根基(人性)不牢,一定是地动山摇。科学解决科学问题,但哲学解决哲学问题,它解决科学在边界探索未达的那个领域。
那个未达领域是什么呀?我认为就是真正的何以为人。我们的目标从来就不只是享乐,不只是吃饱饭。我们本来不就是要追寻如同高更那幅画的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为什么在机器文明如此发达、能够解脱我们劳作的前提下,我们把这个最基本的愿景给忘记了?
真正的挑战还是思想的局限,还有容易受骗的感官和大脑。从符号学伊始,人类就不断追求何为真、何为假、何为虚、何为实的大道。
猴子指月,你到底觉着手指重要,还是要到达月亮重要?我们是将技术能力视为终点,还是将其作为让我们更有力量播种、进化的工具?
成为机器的主人:知行合一的修炼
这个结果阶段真正的挑战是智能时代能所之变。智能机器最擅长的就是把“能指”的符号海量地生成,这些符号如影随形,虽有非实,我们怎么应对?
要做到不追概念,而是赶上并且超越,唯一的出路就是成为机器的主人。因为它跑太快了。
如何成为机器的主人?你必须首先成为你自己的主人。要想成为你的主人,就必须是一个完备的人,必须靠:
对己: 学问思辨行(学习、发问、思辨、辨析、行动)不断进步。
对机: 教学演用优(教导、学习、演示、使用、优化)来不断教导你的助理。
对心: 知止定静安虑得(知所停止、稳定心神、宁静、心安、慎虑、有所得)来控制内心,得到真知。
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成为机器的主人。
程序员的世界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个潮流。什么潮流呢?
原来大家都知道35岁是一个“魔咒”,对吧?35岁之前和35岁之后,似乎是两个世界。但是,当机器能够把很多代码写出来的时候,现在35岁以上、45岁以上、55岁以上、65岁以上,甚至75岁以上的程序员,越来越值钱了。
在这个领域,包括斯坦福的研究报告已经印证了这个趋势。大家可以去了解过去这五年的数据,真正在工作上受影响的30岁、40岁以上的人,反而远小于20到30岁之间的人。
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35岁这个“坎”变得反过来了。一个“反年龄效应”已经出现了:年龄越大越值钱。
但这个值钱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那些没有放弃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被工业文明异化成一个机器的人,年纪越大越值钱。
人类的未来,在于提供异常值
我们人类由于先天的眼、耳、鼻、舌、身的局限,只能感知到一个人择世界(中观世界)。极大、极小、极远、极近,都是我们不经训练的大脑无法理解和感受的。例如,我们站在讲台上,其实是漂浮在电子云之上。
随着技术发展,我们将了解这些无法想象的未知,将宏观、中观、微观结合在一起。那个世界将是一个更加客观、更加表明真相的世界。
我们目前的竞争,都集中在“人类的理论已知域”(黄圈)内部,这是一个标准的有限游戏。而机器正在帮我们轻易地遍历和穷举黄圈,使知识不再成为人才选拔的标准,而智慧和价值观才是。
人类的未来,在于提供异常值,选择异常值,即黄圈外面的可能性(蓝色未知域)。
智能机的作用不是代替人,而是帮助人类利用已知,探索未知。
如果只关注“人工智能”这块长板,我们将一叶障目。真正的未来需要将人性、人伦、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等所有短板构建起来,才能承载新的文明之水。
科技向善,以人为本,不是口号,是现实。我们的选择是陷入符号的陷阱,还是探索无尽的未来?是像Cypher一样回到母体,还是像Neo一样去探索真正的人生?
我讲的所有内容,对于人工智能这个大话题,如果放到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绝对是管中窥豹,它不过是人类文明下一步的探讨。任何自以为有什么新的观点或意见,我们最好相信是在画蛇添足。
但为什么它还有意义呢?因为越是基础的,越是人们不愿意接受的。
我们总习惯于追逐炫目的故事和耀眼的阳光,就是不愿意品尝那杯平淡的白水,不愿踏实地把一碗面吃好、把一个馒头吃好,总觉得这不是我们该过的日子,对吧?
所以做个总结,我将年初写下的十不要跟大家分享一下。
最后,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像那个小人一样,在跋涉一个未知的未来、一个未知的高峰和未知的领域。大家是什么现象?看到别人都在爬,甚至有点担心,你看他都爬到半山腰了,我还在山脚下呢,很着急、很沮丧、很焦虑、很急躁,觉着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怎么办?
但当你爬到半山腰,天呐,发现未来的路漫漫。就算爬上了我们现在认为的这个山顶,第一步是什么?第一步就是下山。
因为当你看到未来之后,你可能第一步想的就是下山,再爬、再走,争取能爬到最高峰。这样的人生是永远没有完结的,人生是一个无限游戏。
说什么 60 多岁要退休了,那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在信息文明、在人工智能情况下,越老越值钱,只要你没有耗尽你人生的能量和智慧。
所以别急,一切才刚刚开始。
人一生的纲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混沌大学”(ID:hundun-university),作者:混沌学园,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