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把科研干到全球第六,你还在说它只有早茶和收租?
01
广州,现在是全球科研第六城
11月16日,全球著名的学术机构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发布了《自然》增刊 “2025自然指数-科研城市”。
根据榜单,全球十大科研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纽约都市圈、波士顿都市圈、南京、广州、旧金山湾区、武汉、巴尔的摩–华盛顿、杭州。
广州较上一次排名上升两位,由全球第8上升至全球第6。此外还可以看到,全球十大科研城市,中国占了6个。
从榜单看,中国北京连续9年位居全球科研第一城,排在第二的是中国上海,排在第三的是美国纽约都市圈,排在第四的是美国波士顿都市圈(哈佛、MIT在这)。
嗯,排在全球第五的是中国南京,一个低调到几乎透明的历史文化名城,但人家的科研产出排在中国第三、全球第五。
排在全球第六的是中国广州,一个被误读为只有早茶、拖鞋和收租的“松弛之都”,科研产出排到全国第四、全球第六。
数据显示,广州以1820.05的份额排名第六,较去年的1558.1增长明显,论文数为3966,在国内仅次于北京、上海、南京。 另外,北京以5501.45的份额排名全球第一,论文数近1.2万;上海以3153.61的份额排名全球第二,论文数为6680;南京以2135.61的份额排名全球第五,论文数为4282。
排在全球第八的是中国武汉,排名相比2023攀升一位。另外,中国杭州首次跻身全球前十,排名相比2023年攀升三位。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是不是“野榜”?咱们先了解一下《自然》杂志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自然》是全球公认的综合类顶级学术期刊,与《科学》、《细胞》并称为全球基础科研领域的CNS三大顶刊,历史上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曾在《自然》发表论文,影响深远。
而“自然指数”与《自然》同根同源,均由全球知名学术机构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编制,该指数追踪各机构对145种高质量自然科学和健康科学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的贡献情况。
正因为如此,“自然指数”也被列为诸多国际科研机构评估的重要参考,这样一个出身名门的主流学术榜单,岂是“野榜”二字可以形容的?
02
连续反超36城,广州是全球科研领域上升最快的城市之一
敲黑板、划重点的来了,一向被喷子们认为“科研不行”的广州,这次为何能在全球科技界大放异彩?
首先,这并非横空出世的黑马,而是一个厚积薄发的长期结果。
回顾“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最近十年的榜单,广州的排名持续上升,从2015年的第42名上升到2024年的全球第6名,10年内连续反超36个城市,是最近十年全球进步最大的科研城市之一。
这一连串跃升的背后,是广州科研实力的全面开花,在自然指数追踪的五大学科领域榜单中,广州五大学科在2024年全部进入全球前十:
物理科学全球第六、生命科学全球第九、化学全球第四、地球与环境科学全球第三、健康科学全球第十。
那么,广州的综合排名全球第六,是怎样算出来的?
据悉,自然指数的计算方式并非简单地统计论文数量,而是采用“份额”这一指标进行衡量。
份额指的是将一篇论文的贡献值分配给各个相关机构或地区,其计算依据是每篇论文中隶属于该机构或地区的作者比例。
例如,一篇论文若有10位作者,其中3位来自广州的科研机构,那么广州对这篇论文的贡献份额即为0.3。
这种计算方法旨在更精确地反映一个城市在高水平科研活动中的实际参与度和贡献度。为了确保不同年份数据之间的可比性,份额会进行年度微调,但其核心的计算规则保持不变。
需要指出的是,自然指数只是衡量科研表现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并非全部。在全面评估一个城市或机构的科研质量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多种因素。
更振奋的是,广州的科研实力还获得了另外一个国际权威组织的认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今年9月发布“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行榜,“深圳-香港-广州” 创新集群反超日本的“东京-横滨”,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创新集群。
如此多国际权威机构为广州的科研实力背书,非常罕见。
03
广州的进步为何这么大?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广州的科研产出为何这么猛?
首先还是高校多!
数据显示,广州拥有84所普通高校,总数居全国第二。这些高校汇聚了超160万名在校大学生,在校大学生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广州可以称得上是中国 “大学第一城” ,此外,广州在学研究生超过18万,排名位居全国城市前列。
高校资源为广州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2024年,广州共发表科研论文70843篇,同比增长10.86%,占广深港科技集群总量的45.32%,体量与增速均领跑集群。
据易简财经的分析,广州众多高校中,数中山大学的贡献率突出,在国内机构中跻身第11。 据《自然指数》2024年8月1日至2025年7月31日的数据,其被计数论文达到1742篇,份额为674.55,贡献率能达1/3。
第二,广州拥有众多科研平台。
据悉,广州构建了强大的“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成为全国唯一聚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国家级重大平台的城市。
“十四五”期间,冷泉生态系统装置、人类细胞谱系设施、“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等一批科技“国之重器”相继落子广州。
第三,广州科技企业不断涌现,成为科研产出的新主体。
2023年,广州市R&D经费投入首次突破千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3.44%。企业全年R&D经费达686亿元,占全市比重为65.8%,有效发挥了创新主力军的作用。
截至2024年,广州高新技术企业达1.35万家,是2015年的7倍多,虽仅占企业总量千分之六,却贡献近50%工业总产值和近20%企业所得税。
2025年,广州独角兽企业数量达24家,排名全国城市第四、全球城市第11位,这一数量相当于韩国和日本两国独角兽企业总数。
近年来,广州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创新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有小鹏汽车,跨境电商领域有希音,无人机行业有亿航;自动驾驶领域有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企业,商业航天方面有中科宇航,人工智能领域有夸克等……这些科技公司正在成为广州科研产出的新主力。
所以说,广州现在已经把科研干到全球第六了,你还在说它只有早茶、收租和穿拖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战争”,作者:小鱼,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