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详情

横跨30多年的布局,新能源汽车要收网了

汽车公社2025-11-19 09:13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一场“宽进严出”的国家谋略正迎来收官时刻。

1991年,中国将电动汽车研发列入“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开启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漫长征程。三十多年间,通过持续的政策扶持与市场培育,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完成了一次次的跨越与蜕变。

2025年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首次突破汽车总销量的50%,实现对传统燃油车的反超。

毫无疑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增长,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扶持。自2014年以来,免征购置税政策已延期4次,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扩张提供了持续动力。

这些政策红利精准地瞄准了想换车的燃油车用户,加速了消费者从油车换到电车的过程。

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指出,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实现较高增长,一方面得益于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持续显效,另一方面是明年购置税政策调整促使部分消费者提前购车。

政策的引导作用一直很关键,它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预期,也为市场注入了强劲的动力。2025年10月的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月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51.6%,这一数字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以前买车默认选燃油车的时代,真的要翻篇了。

这一历史性跨越不仅体现在国内市场,在出口领域同样显著。今年前十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到202.4万辆,而常规燃油乘用车的出口量反而下降了7%。一增一降之间,清晰展现了中国汽车工业竞争力的根本性变化。

随着产业逐渐成熟,政策红利正在有序退出。根据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公告,自2026年1月1日起,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政策将终止,改为减半征收,实际税率为5%,且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

与此同时,显著提振汽车消费的以旧换新政策是否延续,目前仍不明朗。

政策退坡的背后,是行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的必然逻辑。补贴是市场不稳定或经济偏弱时期的短期调节手段,只能解决短期问题,无法消除行业长期发展的不确定性。当补贴这一缓冲垫逐步撤回,行业的竞争逻辑必然从政策红利驱动转向产品价值驱动。

实际上,2025年下半年,国家层面密集出台多项新规,直指行业乱象。11月13日,公安部组织起草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向社会征求意见,针对新能源汽车频频出现的安全问题,对电动门把手、辅助驾驶、百公里加速等方面作出了明确限制。

意见稿要求乘用车每次上电后应处于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小于5秒的默认工作状态,并要求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载客汽车具备踏板误踩加速抑制功能。

对于电动门把手,意见稿新增了更详细要求,确保在发生事故后,非碰撞侧车门能通过车门外把手开启。更重要的是,意见稿明确要求“动力电池发生热失控,2小时内不起火,不爆炸”,直指电动汽车最大的安全隐患。

这些规定若全部落地,将成为史上最严的机动车安全技术规定,推动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入更温和健康的发展轨道。

在出口领域,监管也在同步加强。9月26日,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决定对纯电动乘用车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该公告自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11月14日,四部门再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二手车出口管理工作的通知》,严控新车以二手车名义出口。新规要求,自2026年1月1日起,对申请出口距注册登记日期不满180天的车辆,企业必须提交车辆生产企业出具的《售后维修服务确认书》,对无法提供上述材料的车辆,不予发放出口许可证。

这些政策精准击中了行业顽疾,此前部分企业为规避新车出口的品牌授权、产品认证要求,将新车上牌后转为“二手车”出海,形成“国内算二手、海外当新车”的灰色操作链。

当“真金白银”的优惠政策逐渐退坡,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正回归本质,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国信证券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唐旭霞表示,新能源汽车进入成长期中后段,品牌化和全球化是反内卷的两条重要路径。

此外,智能驾驶正步入加速时刻,通用人工智能有望重塑汽车行业格局。2025年被业内称为“全民智驾元年”,这背后其实是行业定义权的争夺。

华为试图抢占高阶智驾的定义权,把ADS3.0系统和安全、好用绑定,打造高端品牌的护城河;而比亚迪则走技术普惠的路线,有机构预判它会把智能驾驶下放到10万元级别的车型。两条路线各有市场,都在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从“八五”计划到2025年,三十余年的漫长培育,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终于走到了历史转折点。初期,通过普惠性补贴与宽松准入的“宽进”策略,我们成功激发了市场活力,培育出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与最活跃的赛道,实现了从零到一的颠覆与“换道超车”。

然而,野蛮生长也伴随内卷、安全与口碑隐患。如今,随着购置税减免退坡、以旧换新补贴提前终止,政策“哺育期”宣告结束。同时,《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等“最严新规”的出台,正是在安全、质量与出口秩序上执行“严出”标准,驱逐劣币,倒逼产业升级。

这一“收网”,并非终结,而是标志着产业正式从政策驱动的温室,迈向市场与规则驱动的新阶段。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已完成播种与培育,未来的航向,将交由成熟的市场、严格的监管与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来决定。

就像很多大佬所说,未来几年,头部六家车企可能会占据八成以上的市场份额,这场资格赛已经结束,大决战才刚刚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告别少年般的莽撞生长,步入成年期的理性与责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汽车公社”(ID:iAUTO2010),作者:杨晶,编辑:何增荣,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