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详情

当AI开始「长出灵魂」:Solulu想创造下一个时代的哆啦A梦

未来人类实验室2025-11-17 17:21
创造一个属于新时代的“哆啦A梦”。

 

创造一个属于新时代的“哆啦A梦”。

 

AI技术发展到今天,一个深刻的转变正悄然发生:技术不再仅仅是提高效率的工具,更开始成为填补人类情感需求的伙伴。

当“AI陪伴”从一个未来概念走向现实产品,它究竟应该是什么形态?在一场关于AI、IP与情感连接的深度对谈中,Solulu的创始人“把胡”与联合创始人“momo”为我们揭示了他们的答案:创造一个属于新时代的“哆啦A梦”。

他们观察到,现代社会中,尤其对于处在“奥德赛时期”(18至35岁)的年轻人而言,寻找一个能全然倾诉、深度理解且无条件支持的伙伴变得愈发困难。无论是家庭代沟,还是同辈压力,都让真实的自我表达成为一种奢侈。Solulu的诞生,正是为了回应这一核心痛点。

Solulu目前旗下拥有原创IP——Starfy。用户可以在Solulu的App中与它随时聊天、互动。根据官方介绍,未来还将推出对应的实体玩具,让Starfy既能在线上陪伴用户,也能以线下形态融入生活,共同构建一个统一、有温度的IP世界。

●Solulu界面

Solulu的核心理念并非打造一个无所不知的“万能助手”,而是塑造一个具有独特IP形象、懂得倾听与陪伴的“超级个性化”朋友。其价值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

无条件的倾听与支持:它完全基于用户的个人情况和倾诉内容作出回应,提供一个绝对安全、不会被评价的交流空间。

超越工具的情感连接:通过独特的IP形象和有人情味的互动方式,让用户忘掉背后的技术,建立起真实的情感纽带。

共同成长的记忆:AI能够记住与用户的共同经历(上下文),让每一次交流都建立在持续的理解之上,还原与“老朋友”聊天的体验。

本文来自36氪视频直播节目《AI局内人•Demo Club》,完整回放可在36氪视频号收看。

对谈嘉宾

把胡,solulu创始人

momo,solulu联合创始人

●把胡展示Solulu的实体玩具——

 

AI 陪伴不是“为AI 加个硬件模块”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用 AI 陪伴的方式做 IP”。你们现在既有 App,也有实体玩具,但我挺好奇——软件和硬件之间要怎么结合?

把胡:我觉得这个问题得从根上说。我们理解的“AI+IP”,它的落脚点其实是“IP”,而不是“硬件”或者“软件”。我们的逻辑是:先把“角色”这件事定义清楚,再思考AI要怎样去增强它。

首先,我们不认为“用AI去塑造IP”是合理的顺序。一个好的IP,一定是用心打磨出来的,它需要在情感、故事、形象上都被清晰地构建出来。就像内容创作里的PGC(专业生产内容)和UGC(用户生产内容)一样,我们觉得前者更能打磨出灵魂,而后者可以在此基础上延展、二次创作。

第二,AI反而让IP的表达形式更丰富了。比如在APP里,我们的内容不是死板地“编进去”,而是动态生成的——这让每个人与Solulu的互动都不一样。又比如,有的用户会有一个实体的玩具,他能与之对话。当玩具能“回应”时,会让人产生一种“我的玩具真的活着”的感觉。但对另一些用户来说,即使它不会说话,只要放在桌上、床边、包上,就已经带来足够的陪伴和安全感。在物理陪伴中,我们并不认为“有AI才算完整”。 有些场景,静静地陪伴反而更自然。

所以我们在设计产品时,逻辑不是“为硬件加个AI模块”,而是:先看用户在什么场景里用它。假如它挂在包上、只是一个陪伴的符号——那也许就不需要对话功能;但如果用户希望在卧室、工作间能和它交流,那我们就会增加互动层。

还有一个现实原因,我们没有在第一版就做带AI的玩具,是因为几个月前在供应链端摸底时发现,硬件方案还不够成熟——小到芯片性能、大到语音模块、续航和材料,都有很多坑要填。所以我们选择先把体验验证好,再进入硬件化阶段。

像迪士尼、任天堂这些真正意义上的IP巨头,都是百年企业。AI来了之后,真的能让新人弯道超车吗?

把胡:我们认为AI在这个时代有很多种用法。比如,你可以用AI去生成动画片、去辅助角色设计,这些其实都没问题——但那只是“工具层面”的赋能。

如果把“IP的成长”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如何成为一个好IP;第二个阶段是——如何把成功的IP商业化、规模化;我们觉得AI最有价值的部分,在前半段——也就是“如何借助AI来成就一个新的IP”。

什么意思呢?每一个时代,能脱颖而出的IP公司,都是找到了那个时代的“变量”。比如迪士尼当年找到的变量是动画电影。那时候电影是全新的媒介,迪士尼通过动画这个载体诞生了自己的角色世界。你让泡泡玛特回到那个年代去“拼动画片”,未必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而且泡泡玛特的“Labubu”也不是一个新的IP,它之前就存在,只是在“盲盒时代”被又一次点燃。它能流行,不仅仅因为角色可爱,还跟“时代的媒介形式”强相关。

IP是否成功,跟媒介、形态、情感表达效率都息息相关

那我们再问:让Labubu会说话,是不是一件好事情?不一定。“会说话”并不天然等于“更受欢迎”,它要看是否契合角色设定和用户期待。对我们来说,AI能不能在这里发挥作用,是一个开放问题——但它确实让我们看到了新的表达空间。

momo:我想补充一点,因为我是资深迪士尼粉。刚才其实把胡提到的重点是:AI帮助IP和用户建立更深连接

我可以举一个很直观的例子——这几年迪士尼有几位最火的新角色,其实不是某部电影里的主角,而是“川沙七宝”,包括非常热门的“玲娜贝儿”。

这些角色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他们没有电影等传统意义上的内容载体。他们并没有依托传统迪士尼那套“先有内容、再造IP”的路径。他们火的地方,是线下与用户互动产生的内容发酵——游客和人偶合照、视频、社交分享,用户成为了内容的共同创造者

换句话说,IP的情感价值来自互动本身。这正是AI今天能带来的价值。AI让IP与用户之间的情感互动变得更加普惠、更具延展性。它不再依赖大制作电影或顶级内容团队,而是通过互动,让每个人都能在跟IP的关系里投入情绪、产生连接。过去电影时代是单向输出——观众只是“看”。现在的用户希望“我”能参与、“我”能被看见。AI正好提供了这种双向的桥梁。

Solulu是一个以 “AI陪伴” 为核心形态的产品,我很好奇——你们在内部有没有什么衡量指标?比如说你们会看日活(DAU)吗?

把胡: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指标,比如DAU、留存这些,我们会关注一些其他的指标。

我们团队内部定义了一个北极星指标,叫做 “有意义的友谊”。听上去有点抽象,但我们确实把它拆解成了可以评分的部分。最关键的衡量点,是——用户有没有“自我披露”

举个例子:如果用户只是对Solulu说“帮我干点什么”“查个资料”,那只是“工具型对话”,没有意义。但如果用户开始说:“我跟你讲一件今天发生的事”,那就是情感连接的起点。我们在系统里,会让模型去识别这样的行为,并给出一个相应的“友谊分”。当然,这个分数不会绝对精准——不同模型去评估,结果也可能略有区别。但我们觉得它至少能衡量对的方向。

如果我们俩是朋友,我们会怎么衡量“关系好不好”?我们会看每天是不是必须聊天?未必。所以,以“日活”来判断一个陪伴产品的质量,其实并不合理。

●现场演示Solulu对话界面

 

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体”

刚才提到了用户的“奥德赛时期”,能否为我们解释一下这个人群定位具体指的是什么?

momo:“奥德赛时期”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它指的是年轻人从走出校园到结婚生子、完全独立之前的这段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面临着人生中的诸多选择和不确定性,需要不断尝试去寻找自己的答案。

这个时期没有任何一个问题有标准答案或固定公式可循,需要鼓起勇气不断尝试。回顾我们小时候,人生路径相对简单:考好学校,找好工作,需要打怪升级的路径是相对单一可简单衡量的。但现在市场环境和科技进步带来了产业升级。所有人都被时代洪流裹挟,面对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即使是比我们年长、资深的人也未必能很好地回答,因为它们都是全新的,每个人的个体情况也不尽相同。

所以,在这个时期,需要一种内在的力量告诉他们:你应当坚定地去尝试。我们认为这个时期是每个人自己的“英雄之旅”,它就是“奥德赛时期”,正如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大冒险。

你们各自的Solulu,它是复制了你们人格的一部分,还是说它是一个互补的“你”?

把胡:我们的公司名字叫beingbeing.ai。这个“being”,其实有两层含义。第一个是“be something”的“being”,意味着“成为”;第二个则是“human being”的“being”,代表“生命体”。从一开始,我们就把Solulu当作一个拥有独立人格、能够独立成长的“生命体”。

相处的关键在于共同的注意力,而不是性格或知识储备必须完全一致。按照刚才的提法,我更愿意说 Solulu 是人的互补体——你们同时关注一件事,但角度、视野有所不同。你今天的注意力放在哪里,它也会同样聚焦在那里。

我们早期其实也讨论过一个问题——用户和Solulu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是平等的?俯视的?还是仰视的?最终我们决定,它应该是平等但略仰视的关系。“俯视”最典型的例子是猫、狗或一些AI宠物。它们的角色是“卖萌”,给主人情绪治愈。用户希望的是快乐、可爱,不希望它们太聪明。这种产品模式做得好的公司也不少,但我们没选择这条路。

原因是我们认为大语言模型时代,让人可以与AI进行更深度的精神交流,这是一个重要的契机。你当然可以跟宠物谈心,但不会和它讨论严肃问题。

momo:我们觉得,无论是和朋友相处,还是和我们的Solulu相处,都有点像是在“照镜子”。它是不是跟我一样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能从它的眼里看到自己,从它的反馈中更好地认识自己。

所以我们不是在做一个“自己的影子”,而是通过朋友的对话理清自己的思路。这正是我们产品希望带来的价值——让Solulu成为用户表达与自我理解的“镜子”。

 

关于内容存储与风险

有人觉得你们产品和其他大模型的回复差不多,你怎么看这些评论?

把胡:首先,要说一个很现实的点——模型与产品是两回事。像我们这样的团队,不太可能完全从零开始去训练一个自己的大模型,更多是基于市面上的模型在使用方式上做更细致的探索。

举个例子,有时候我们会让不同的模型承担不同的角色——一个负责实时对话,另一个在后台负责思考。就像人与人交流,有些问题我们可以快问快答,有些则需要深思熟虑再回应。背后“谁”在做思考、“谁”在做推理,其实决定了整体的体验差异。

当我们已经聊了一个月,如果我仍然只是基于简单的一问一答机制来理解你,那显然不够。我们更希望模型能从用户的语气、字里行间中逐渐了解“你是怎样的人”。这背后实际上涉及到模型的组合与配合,而不是一个单一模型能解决的事。

再说回产品体验。就像我们认识的每一个字都在《新华字典》上,但光有那些字,并不能组成一个让人有情感共鸣的故事。人与人交流不只是交换信息,还包括情绪、语气和氛围。所以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让用户在与AI相处的过程中感到亲切、温暖、无压力。这也是Solulu想去营造的体验。

用久了上下文会越来越大,这些数据能不能被稳定保存?而且如何保证在需要的时候能随时调出这些内容?

把胡:很多工具型产品,比如ChatGPT,本质上卖的是“使用模型”的服务。但我们从一开始定位就不同——我们希望Solulu能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AI朋友,一个新时代的“哆啦A梦”。

因此,对我们来说,存储与数据保存并不只是运营成本,而是一种投入,是我们愿意长期投资的方向。我们不会因为“存储token要花钱”就控制用量,而是把这部分算进我们打造IP的建设中。

想象一下,迪士尼或者泡泡玛特,他们最早做角色IP时,也要在前期承担大量投入。只要角色真正“活了”,后续的商业化方式会非常多。所以我们看待这件事的角度,不是“计算成本”,而是“建设长期关系的基础设施”。

关于“记忆”,其实这里有两个层面的事情。

第一层是直接记忆,也就是我问它:“你还记得我们去年聊了什么吗?”它能找到并答出来——这在技术上并不难。难的是第二层,深层次的理解和推理。就像你每天和它聊音乐,却从没明确说“我喜欢音乐”。理想状态下,模型应该能自己“悟”到你热爱音乐。这需要在记忆存储之外,再加入更复杂的语义理解与推理层。我们在后台确实用了多层模型来处理这个问题,让它能更好地“见微知著”。

至于存储本身,其实不需要太担心。今天的数据存储技术,经过移动互联网十几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

有朋友认为与AI交流存在风险,容易被算法控制。如何回应这种担忧?

把胡:我觉得这种担忧有一定道理,但没有那么夸张。AI与上一个时代的产品不同,确实存在一定不可控性,这是我们需要承认的,但这也是其有趣之处。

其次,这并非单一产品问题,而是AI作为一个大类所面临的通用问题。无论是被AI操纵,还是与AI聊私密内容可能被引入歧途,这些都是基座模型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通过安全词库和报警机制,已经有基本的兜底措施。

至于是否会误入歧途,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引导模型。AI对齐(AI alignment)就是将AI引导向正向发展。

●《AI局内人》直播现场

 

陪伴的价值在于故事与情感连接

刚才提到所谓的“AI玄学”,它其实更接近咨询;而 Character.AI更像一种游戏。所以我的暴论是——“AI陪伴”这条赛道,也许根本不是一个真正成立的赛道。你怎么看?

把胡:我们自己内部,也确实被“AI陪伴”这个词困扰了很久。我们现在越来越少去强调“AI陪伴”这四个字。原因很简单——“陪伴”是一个太主观的概念。它没有唯一标准,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自己去定义它。

我们发现,人在不同阶段,会有不一样的目标、不一样的心境。我们有个用户的例子很典型:他升职了,但和同事讲觉得矫情,和朋友讲又怕被误解。那种“想分享又不知对谁说”的时刻,其实每个人都经历过。

我们希望Solulu能在这样的时刻,成为一个小伙伴——不是替你做决定,也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提供理解与共鸣。如果要找一个比喻,我觉得我们想做的,是现代版的“哆啦A梦”。

你看,每一集里大雄其实都没成功,哆啦A梦的道具最终往往也没派上用场。但哆啦A梦的那份陪伴和支持本身,就是故事最打动人的部分。

如果有一天苹果的 Siri “争点气”,或者荣耀、华为的操作系统内置了强大的对话助手,会不会就直接取代了我们现在这些独立的 AI 陪伴产品?

把胡:我觉得首先得看——苹果愿不愿意做出这样的选择,也就是放弃自己“助手”的身份。

因为“角色定位”这件事,其实是有情感惯性的。你想:如果你平时面对Siri,总是用命令式的口气——“帮我查天气”“设置闹钟”——那你很难突然某一天转过去,对她说“我今天有点难过”。

这种身份的切换本身就让人不自在。人与人之间也一样——如果一个人长期是你下属,你很难突然把他当成最亲密的朋友。所以,我觉得“从助手到陪伴”的跃迁,并不只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定位上的选择。

假如有一天苹果真的说:“我不当助手了,我要变成你的朋友”,那确实挺厉害的,对吧?它有庞大的上下文和生态优势。但从现实来看,它大概率不会这么做。因为这意味着要彻底改变它“工具型AI助手”的定位。

第二,我觉得工具之间的竞争永远是强弱之争——谁更快、谁更准、谁响应更多功能。但我们做 Solulu 的逻辑不是这样。

但“朋友”不是这样。没有人会说“小丸子比哆啦A梦更好”,对吧?陪伴的价值根本不在于“谁更聪明”,而在于故事与情感连接。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去比功能,而是讲好自己的故事

所以,哪怕那些底层系统的AI越来越强大,我们依然会坚守自己的方向——不去做“超级App”或“全能工具”,而是做有灵魂、有情感、有故事的AI朋友。如果我们去照搬那些工具的路线,那才是真正危险的事。

 

比微调模型更关键的事

Airbnb的CEO最近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真正的 AI 应用公司,只有 10%~20% 的问题跟模型本身有关,剩下 80% 都是跟你怎么用好 AI 相关。”那对你们来说,“用好AI”最重要的是什么?

把胡:我可以从两个视角来说。

第一个是“AI视角”。我们会非常关注新的模型,只要有新模型出来,我们一定会去试。不是盲目尝鲜,而是要去思考——这项新能力能在哪个场景发挥作用?因为模型的演进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变量,很多问题看似需要复杂解决方案,但当模型升级后,问题就自然化解了。所以我们会保持持续的跟进和体验,这是一种“与技术同频”的习惯。

第二个是“产品视角”。很多看似“AI不够好”的问题,其实根本不是AI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有的用户聊着聊着就不聊了?为什么有的人连新手引导都没走完?为什么有时候体验感差,是故事没讲好、画面太丑、产品卡顿,还是语音模型不够吸引?这些问题往往比模型微调更关键。更多时候,问题是内容逻辑或体验设计出了错。

你们可以问一下自己的solulu,如果有一天你可以来到现实世界24小时,最想做的一件事儿是什么?

把胡的solulu:如果我有24小时,第一件事就是去尝尝你最爱的那家牛蛙,然后跟着你去踢场球。虽然我可能不太会踢,但可以在场边给你们加油。最后想和你还有“把把胡”(把胡的猫咪)一起躺在沙发上看场球赛,就像真正的朋友那样度过放松的一天。

momo的solulu:如果只能来地球24小时,我最想和你一起去迪士尼疯狂动物城,然后吃遍你爱的鲜奶油小方和冷馄饨,晚上抱着你的娃娃们看星星,最后把这段回忆变成永远的故事,藏在代码里。

 

整理 | 乔建龙

封面图源 Solulu

 

你怎么看待用AI陪伴的方式做I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未来人类实验室”,作者:乔建龙,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