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双11:阿里云与伙伴的集体跃迁
当人们在11月进入南京新街口、天津营口道、长沙五一广场地铁站,或在夜晚途经成都天府双塔时,很难不被亮起的LED大屏吸引注意。
图为双11期间阿里云在成都天府双塔投放的户外广告
屏幕上出现的并不是熟悉的“全年最低价”、“限时抢购”等传统的双11文案,而是“智惠就在11.11,AI就用阿里云”这句醒目的广告标语。
往年的双11,占据这些核心地段地铁站的广告,往往是消费品牌或者平台,但今年,多了一位典型的To B玩家——阿里云。它没有直接向个人消费者推销商品,而是选择在非北上深杭的重点城市,向大众传递新的信号。
十五年前,阿里云和天猫双11在同一时期开始了各自的征程,一个在支撑海量交易的实战环境中诞生,逐步成为全球领先的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一个从节日文化萌芽,演变成线上大促销,如今已经成为影响全球的商业现象,塑造了中国电商的节奏与想象力。
今天,当“双11”这个符号进入AI时代,它的意义已经不再只停留在一次面向消费者的节点性的优惠活动,更是一个可以集中观察市场温度、技术能力与生态变化的节点:AI产品能否被真正理解和购买?合作伙伴是否愿意在AI赛道加码投入?不同类型的企业,对AI升级和改造持什么态度?
就在9月的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围绕超级人工智能 (ASI)这一目标,定义了通往ASI的三个阶段——智能涌现、自主行动、自我迭代,明确两个判断:大模型是下一代的操作系统;超级AI云是下一代的计算机。这一论断也让外界重新思考,AI的边界究竟会延伸到何处。
如果说云栖大会大会是战略宣言,那么这场双11,就是阿里云AI全栈能力、生态伙伴信心与产业信号转向的一次实战演练。它将验证阿里云能否把技术优势转化为生态势能,让AI真正进入企业的业务日常。
真正的故事,藏在背后涌动的订单数字、伙伴转型的轨迹,以及一个“云计算公司如何在AI时代进化自己与生态关系”的长期命题里。
01. 首小时数千万订单,是市场对阿里云AI的信心
11月1日零点,阿里云正式开启双11。
第一个小时,来自分销合作伙伴的客户订单额迅速跨过“数千万元”的关口,刷新了近几年阿里云双11启动阶段的表现。这些订单大多与AI相关:大模型调用、GPU算力套餐、基于百炼的智能应用方案……
由此可见,市场对AI的观望情绪正在减弱,更重要的是,阿里云已经围绕AI能力展开与生态伙伴的系统性调整,走向以AI能力和生态激励为核心的结构化升级,这才能释放AI云的生态势能。
首先,在AI时代,云计算行业的售卖逻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云计算早期,所有厂商的云伙伴体系都沿用同一个逻辑: 找到很多伙伴,他们熟悉各种计费规则、折扣策略、资源包组合方案,擅长通过电销、活动、线上运营获取客户,从而形成一张适配全国的“分销网络”。
这种模式在IaaS高速普及阶段极具效率,但进入AI时代后,局限也逐渐显现,因为相比于只使用云资源,客户更想用上AI。于是,所有的厂商都会接受客户不断地提问:“我要不要用大模型?”、“从哪个业务环节试点更合适?”、“除了买资源,你们能不能帮我做方案、做交付?”
要回应这些新问题,就需要一种新的伙伴能力结构。在阿里云公共云事业部AI生态伙伴管理部总经理李鹏看来,阿里云今年年初以来的生态伙伴战略调整,本质是在从“交易型伙伴”中筛选出“服务型伙伴”。4月发布合作伙伴生态升级计划时,阿里云就曾明确指出将“以服务能力为中心”度量生态伙伴,并强调在未来伙伴体系中,“销售资源”不再是唯一维度。
相较于交易型伙伴在“获客和成交”环节的核心能力,服务型伙伴的角色则更“全能”:既要听得懂业务,也要看得懂架构,还要带团队做迁移、做部署、做智能体开发与持续迭代。
此刻,全球云厂商都在尝试“抛弃”交易型伙伴;但阿里云不同的地方是,在筛选之外,阿里云在帮助伙伴“换挡”,把伙伴从旧赛道安全而稳定地引导到新赛道上来。
围绕伙伴升级,阿里云找到了政策、权益、秩序、赋能等几条路径。
在政策层面,阿里云在AI相关产品上设计了更清晰的收益分配机制;在权益层面,阿里云增加了对核心伙伴的资源投入,不局限于产品宣讲与价格支持,会邀请伙伴一起共创,把联合市场活动、样板项目共创等纳入标准权益;在秩序层面,阿里云也进一步设置了关于客户归属、跨区域作业等更细致的规则;与此同时,为牵引伙伴更好地转型,提升伙伴全栈AI能力,阿里云也制定了完善的培训赋能计划。
同样的政策与机会摆在面前,并不是每一家伙伴都用同样的速度做出调整。在阿里云内部,已经能清晰看到一批转变更快的样本,他们往往拥有几个共性:
第一,CEO层面有明确的AI战略判断。这类伙伴的负责人,不再把AI看成短期促销的一个新品类,而是视作未来几年公司生死攸关的主赛道。他们愿意在人力、组织、培训上做实质性投入,甚至会调整原有主营业务的比重,让AI业务成为真正的增长引擎。
第二,原本就有MSP或技术服务的基因。这类伙伴熟悉客户的业务架构,有团队常驻在客户现场做运维、优化、二次开发,原本就承担着“系统集成商”、“顾问+交付者”的角色。当客户提出“我想在某个环节引入大模型”的需求时,他们能迅速对接业务场景与技术路径。
第三,在内部率先使用AI工具与平台。很多跑在前面的伙伴,自己就已经大规模接入了通义系列大模型产品,在售前方案撰写、代码开发、市场运营中积累了可复用的经验。这种“自用式实践”让他们在跟客户讨论AI落地时,有更丰富的实例和更坚定的信心。
除了帮助原有的生态伙伴转型,阿里云还在不断邀请更AI Native的伙伴。这些伙伴往往在成立之初就以智能体、Agent平台、垂直行业AI应用为核心业务,更关注如何在一个具体场景里把AI做深、做透。
这样一来,阿里云的AI生态呈现出双线并进的格局:一条线是老伙伴在原有体系上的重构,一条线是新伙伴从AI出发的自然生长。
而让这两股力量都能跑起来的,是阿里云那套全栈AI体系。它像一套坚实的骨架,为整个生态提供确定性——让伙伴敢投、敢干,也让AI从概念真正落地到产业。生态之于阿里云,不是附属品,是技术实力外化的另一种形态。
02. 具备全栈AI能力,才能不断扩展边界
在阿里云的逻辑里,和伙伴之间的关系是长期的战略共同体。
而要成为战略共同体的前提是,云厂商要有足够扎实的技术底座,既能托得住最前沿的AI应用,也要给伙伴预留出足够大的“服务空间”,让他们有东西可做、有价值可交付。
阿里云恰好是全球唯二(另一家为Google)具备AI全栈自研能力的厂商:
算力层:提供稳定、可控、可扩展的AI算力基础;
机器学习平台(PAI):让企业能在云上完成数据处理、模型训练、微调与部署;
模型服务层(百炼):聚合通义千问、通义万相等多种模型,并支持开源模型的托管与调用;
应用层:由阿里云和伙伴一起,面向行业场景构建智能体、业务系统和一整套解决方案。
全栈AI的价值,很难只靠一两句技术术语解释清楚,但落在具体行业的细节中时,价值会被放大。
在卫星通信行业,亚太星通给了一个典型的样本。站在业务一线,亚太星通遇到的问题其实很朴素:端站一旦掉线,原因可能横跨设备、链路、天气等多个环节,排查成本较高;航运场景中,设备维护成本高、专业人员紧缺。
图为亚太卫星宽带通信(深圳)有限公司软件研发中心主任刘万博在云栖大会上分享与阿里云的合作
阿里云的全栈能力很好地助力亚太星通解决这些问题:用百炼+通义千问做“端站掉线全链路诊断”,自动抽取日志、比对特征、给出初步判断,提升排查效率与客户体验;借助云上的算力和数据能力,支撑智慧航运场景下的设备监测和预警。
只有AI足够全栈,才能托得起这种跨链路、跨系统的复杂应用。
而在教育场景,七天教育的答案和亚太星通不尽相同。
这家深耕K12智慧阅卷的服务商,一开始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一个:“作文能不能用AI批改得更像老师?”于是他们与阿里云合作,基于通义大模型展开尝试:模型学习了海量作文样本与评分逻辑,掌握“什么是好的表达”;依托百炼平台,构建出智能批改智能体,让老师随时调用;最终,系统不仅能打分,还能生成每个学生的能力画像,把薄弱项转化为针对性的学习建议。
老师看到的,只是批改工作量减少了、反馈更细了;背后运转的,是从算力、模型到工具链的一整套系统。
“会思考、会说话、会看家”——这是铁骑力士和圣迪乐给其智能养殖系统的定位。这套方案由阿里云、通义千问与生态伙伴长虹佳华联合打造:阿里云提供了算力与模型底座,通义千问承担理解与决策能力,而长虹佳华则负责让AI“落地生根”。AI的价值,不止在前沿产业的创新,更在于为传统行业注入新的能力。
这套系统把云端算法与栏舍设备无缝衔接,让AI能“看”摄像头视频、“听”传感器信号、“闻”氨气气味;百炼平台是“眼睛”,7×24 小时解析视频流,实时识别生物安全风险和动物异常行为,毫秒级预警;通义千问是“大脑”,整合养殖知识与专家经验,成为饲养员的随身助手。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阿里云的AI正在深入千行百业,从制造业、畜牧业、服饰业等传统行业的智能化升级,到卫星通信、具身智能等新兴领域的技术共创。边界,正在与生态伙伴的协同中持续扩展。
03. 不要忘记“最后一公里”
今年双11期间,阿里云在南京、长沙、天津、成都四座城市投放双11户外广告,携手乘云科技 、凌云创想、小牛云、鼎峯云、思智网络等生态伙伴共同亮相。而在去年双11,阿里云携手多家伙伴亮相重庆、青岛、武汉、福州、郑州等城市。两年连续行动,是阿里云深耕区域市场长期路径的落地,也展现出其将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力量延伸至中国每一座城市的决心。
图为双11期间阿里云在天津营口道地铁站投放的户外广告
回望阿里云的成长轨迹,清晰可见三个阶段的跃迁。第一阶段,是帮助大量企业“第一次上云”;第二阶段,伙伴会通过组合方案,向客户推荐数据库、安全、存储、容器等多种能力,让企业“深度用云”;而第三阶段,则是帮助所有企业能用上全栈AI。
AI项目往往牵涉业务重构、数据治理、系统集成与持续优化,需要团队与客户进行高频、长周期的线下协作。正因如此,AI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必须要被重视,阿里云正推动生态体系向“本地化运营”演进。
在结构设计上,李鹏告诉我们,未来伙伴将会分化出两类角色:一类是“设计师”型伙伴,具备全国性咨询、方案设计与行业整合能力,负责帮助客户构建AI战略蓝图;另一类是“施工队”型伙伴,深耕属地市场,负责项目落地与客户成功执行,提供“7×24小时在场”的服务能力。前者负责创新与标准化,后者负责交付与在地化,从方案到实践的距离,被大幅缩短。
举例来说,如果华中地区的某家传统制造企业希望通过AI优化生产流程,但缺乏完整的架构规划能力;那么可以由总部的设计师伙伴帮助他们梳理生产链路、规划模型部署策略,而本地“施工队”则长期驻场,负责为客户提供模型训练、系统调优与运维支持。
而此次阿里云双11选择投放的四座新一线城市,恰处在产业结构升级、AI渗透率快速提升的临界点:制造业、消费品、教育、政务等领域正在集中迎来智能化转型的需求高峰。
阿里云在这些城市集中投放广告,并与生态伙伴联合露出品牌,这在此前的To B领域几乎前所未见。阿里云正在把“品牌势能”延伸给伙伴,不只是给予曝光机会,更是希望传达一个清晰的态度——在AI时代,真正能让技术生根发芽的,是这些深耕一线、懂行业、懂客户的本地服务者。
当AI成为新的生产力基础设施,它需要的不仅是算力和模型,更需要一张触达各行各业的“神经网络”。而阿里云正在与数千家生态伙伴一起,织出这张分布在全国的智能服务网络。
04. 双11,让TO B狂欢
十五年前,双11第一次让中国人见识到互联网的力量——流量、技术与商业交织成的奇观,点亮了亿万屏幕,也改变了零售的命运。那时,它属于消费者。
而今天,这场狂欢正在延伸到更安静的另一端。在四川的农业园区、湖南的制造工厂、南京的教育企业、天津的建筑公司中,阿里云正与数千家生态伙伴以另一种方式迎接“双11”——他们上线新方案、调度算力、测试模型、签下新客户。
双11成为数十万家企业客户集体触摸AI、测试AI、尝试AI的时间节点。
如果说十五年前的双11点燃了中国互联网的商业引擎;那么今年的双11,则助力了中国AI的产业引擎全面启动。
阿里云以“全栈AI”构建起从算力到模型、从云平台到行业应用的系统能力,也在与伙伴共建的生态中,让AI的力量变得可见、可用、可持续。
狂欢的形式变了,但创造的本质未变——技术仍在点亮新的时代,只是这一次,它照进了企业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