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详情

特斯拉跌落神坛?

DoNews2025-11-11 18:19
销量同比下降。

在电影《唐探1900》的结尾,悬案尘埃落定后,美国国会废除《排华法案》,一股股“黑色黄金”从石油钻井中喷涌而出,如雨水般浇在了华人劳工们的身上,开启了美国工业化和汽车产业的全新时代。

时隔一个多世纪,美国依旧对传统化石能源有着无比的留恋。

在特朗普一手制定的“大而美”法案通过后,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美国新能源车企,或将面临一场空前的危机。

01.中美欧市场全线败退

近年来,这家曾经风头无两的电动汽车公司陷入了增长瓶颈。

2023年,特斯拉告别了此前连续几年的超高速增长,全球销量181万辆,同比增长跌落至37.7%。

2024年,特斯拉全球销量179万辆,罕见的出现同比下降。

2025年上半年,特斯拉延续颓势,全球销量72.1万辆,同比下降13.3%。

图源:特斯拉生产与交付量

疲软的销量表现也让资本市场对特斯拉的耐心消耗殆尽,今年以来,特斯拉股价已经累计下跌26%,是科技巨头中表现最差的。

从地区分布来看,特斯拉也几乎全线溃败。

根据乘联会数据,特斯拉今年上半年在中国市场销量为26.3万辆,同比下降5.4%。

虽然跌幅不大,但要考虑到这是在纯电动车销量增速接近40%的中国市场所取得的成绩。如此导致的结果就是,特斯拉在新能源市场的份额已经从5年前的15%腰斩至7.6%。

而在特斯拉的“大本营”美国,其同样节节败退。根据Cox Automotive统计,特斯拉今年第二季度在美国市场的销量为13.01万辆,同比大降21%。

欧洲市场,特斯拉5月销量同比下滑40%以上,且已经连续5个月下滑。在购买力较强的西欧市场,特斯拉的销量已经连续6个季度下滑。德意志银行在近日的报告中指出:“特斯拉最大的销量下滑可能再次来自欧洲,我们认为该品牌在欧洲受损最严重。”

02. 缘何跌落神坛?

为什么短短两年时间,特斯拉的市场地位发生了如此巨大的转变?原因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中国新能源车的崛起,快速挤占了特斯拉的市场空间,包括国内和海外。

马斯克近年来在政治领域的过度活跃,态度鲜明的发表了太多政治立场,得罪了一大批原本支持他的拥趸或中立的潜在消费者。

特斯拉自身创新能力和产品更新速度明显下降。

6年前,特斯拉以“鲶鱼”身份进入中国汽车市场,并被上级部门开绿灯允许其在上海自贸区独资建厂。

这是一笔双赢的交易:

特斯拉进入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同时享受到全球最完善的汽车供应链和大量“物美价廉”的高素质工人。如今,中国已经成为特斯拉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而中国汽车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因为特斯拉的到来,瞬间拉高了竞争强度,各家车企开始全力投入研发,有效整治了骗补、造假等问题,催生了一大批竞争力极强的新能源车企。

如今,特斯拉已经吃足了中国市场的红利,过去几年赚得盆满钵满。但同时,它当初的那些竞争对手,也已经发展到了完全不同的量级。

无论是蔚来、小鹏、理想、零跑等造车新势力,还是比亚迪、吉利、长安等传统车企,亦或是问界、小米等后起之秀,均已成长为市场中举足轻重的角色,特斯拉如今无论是产品力还是品牌影响力都已经做不到断档领先,这必然会导致其市场份额缩水。

其中,有两款车型与特斯拉Model Y定位接近的车型——小米YU7和小鹏G7,一经问世就引爆市场:

小米YU7开售1小时大定突破28.9万辆,高于特斯拉在国内半年的销量。小鹏G7上市9分钟大定1万台。

这是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风向转变的缩影,当特斯拉不再拥有独一无二的品牌光环,那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必然会取代其位置。

而在海外市场,特斯拉同样要面临来自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竞争。

根据乘联会数据,今年1-5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16万辆,同比增长33%,全球纯电动汽车份额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比亚迪、吉利和特斯拉,市场份额分别为21%、12%和11%。如今,比亚迪在欧洲的单月销量已超越特斯拉。

除了以上外因,特斯拉本身也存在一些严重问题。

首先就是其掌门人马斯克,其近年来频频在政治领域抛头露面,招致不少非议。

马斯克原本的形象是具备先锋思想的科技+商业精英,大部分支持者为全球各地的左派中产白领阶层。然而在去年的美国大选中,他却转而去支持代表极右翼思想的特朗普和其背后的共和党,并多次表达对欧洲右翼政党的支持,该行为直接导致其失去了客户基本盘。

一项美国本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接近60%的成年人对马斯克持负面看法。

今年初以来,一项名为“特斯拉下架”的抗议运动在欧美各地愈演愈烈,部分消费者选择出售特斯拉汽车与股票,以表达对马斯克的不满。在欧洲各国,甚至有特斯拉车主因车辆张贴马斯克头像而遭到破坏。

此外,特斯拉汽车的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也在最近几年肉眼可见的下降。

如今的特斯拉汽车,无论是三电系统还是智能化技术,包括其曾经最引以为傲的FSD系统,都已不再具备绝对的竞争优势。

在国产电动车集体装备端到端高阶辅助驾驶、800V充电平台、超快充技术、AI智能座舱的今天,特斯拉仅剩的核心竞争力似乎就只有用户对马斯克以及特斯拉品牌的个人崇拜了。

如今特斯拉售卖的主力车型——Model 3/Y,都是将近十年前推出的产品,且至今没有换代,消费者的新鲜感早已消失。尤其在中国这个汽车产品换代周期极短的市场,特斯拉的产品更新节奏明显太过拖沓了。而早在几年前就宣称将要推出的小型车(或命名为Model Q),其发布时间却一再推迟,看起来遥遥无期。

产品阵容的老化,导致特斯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褪色。

03.还有哪些牌可打?

眼下,马斯克亟待解决的是最新通过的“大而美法案”对特斯拉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

该法案涉及美国经济、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其中最特斯拉影响最大的是,该法案规定,将提前终止对电动汽车的税收抵免,同时其扩建充电网络的联邦补贴计划也被腰斩,并加大力度扶持美国传统化石能源相关企业以及燃油车企。

这一系列“连环招”可谓招招打在马斯克和特斯拉的命门,奔着将马斯克彻底打垮去的。

既然双方矛盾已经不可调和,马斯克干脆“自立山头”。

法案通过后,马斯克立即在社交媒体上发起投票:是否应该成立“美国党”,把美国民众从民主党、共和党轮流上台的两党体制中“解放出来”。隔日,投票结果为同意者占65%,马斯克随即宣布将成立“美国党”。

图源:马斯克社交媒体截图

当然,在美国现有的“赢者通吃”选举体制下,任何第三党派都几乎不可能赢得总统选举。

马斯克成立新党派的主要目的,或是为了在参众两院获得一定数量的席位,使其后续政策对特斯拉及其名下的其他企业有利。

例如此次的“大而美法案”,两党的博弈过程就十分胶着,参议院投票结果为50:50。最终是副总统万斯行使“特权”,才让法案通过。如果马斯克成立的新政党能在其中占据些许席位,那么最后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

除了政治手段,马斯克在商业本身也留了一些“底牌”。

首先,特斯拉将在未来从“新能源汽车制造商”逐步转型为“移动出行科技公司”。

今年6月,特斯拉在美国启动了Robotaxi试点项目,使用了约12辆Model Y车型。该消息一度提振了资本市场的信心,股价也被拉升一波。马斯克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特斯拉计划在2026年前实现数百万辆Robotaxi的市场规模。

然而,别说2026年,即使到了2030年,马斯克的目标也未必能实现。

根据陆续传出的消息来看,特斯拉Robotaxi内测状况频发:误入对向车道、突然急刹、在路口或道路中央让乘客下车、车辆行使路线与转向灯指示不一致等等。

除了技术难关,自动驾驶出租车在法规层面也迟迟得不到许可,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至今仍未对L4相关技术发布许可条文。

此外,马斯克正在致力于推动特斯拉进入印度市场,以图在中美欧之外找到新的增长点。

今年初,马斯克曾会见印度总理莫迪,双方在关税、补贴与汽车制造等方面的对话取得了进展。据悉,特斯拉计划于今年在印度开设首家展厅。

不过,对于任何一家外资企业来说,打入印度市场都绝非易事。

首先,印度目前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5%左右,高端汽车渗透率更是不到2%;其次,印度国内的营商环境极其糟糕且政策多变,小米此前在印度遭遇巨额罚款还历历在目;最重要的,印度在地缘政治中是个“左右横跳”的投机主义者,前脚还顺从美国意图挑起印巴空战,后脚就宣布对美国加征报复性关税,任何企业在印度投资都会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

04.全球汽车格局剧变

尽管近年来不少人因为特斯拉的市场份额被国产车蚕食而感到兴奋,但从更长远以及更广阔的视角来看,特斯拉并不是中国汽车的“头号敌人”,起码现在不是。

毫无疑问,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客观地说,仅凭中国自己,我们很难在日韩欧以及美国传统燃油车企的围剿下突围,毕竟西方有大量人群打心底对新能源车抵触,甚至有部分人认为“全球变暖是个骗局”。

今年1-5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约789万辆,占全球汽车销量的20.8%。在当今的绝大部分国家,燃油车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而特斯拉作为全球汽车变局的重要参与者,我们有理由给予其适当的支持,以巩固壮大新能源汽车阵营,以此加速对燃油车的替代进程。

如今的中国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和体量,去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美国明年的中期选举甚至下一次大选的结果。届时,美国两党中谁能够拿出更大的诚意跟中国合作,谁就能在选举中获得更大的主动权。

而以马斯克灵光的头脑,他一定会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如果其成立的美国党真的能在国会争取到一定数量的席位,那么“中美联手推动新能源汽车走向全球”将有希望成为现实。

当然,这些只是基于当前情况做出的推测。

国际局势瞬息万变,美国内部博弈同样腥风血雨,而我国的外交策略也不会仅仅考虑新能源汽车这一个方面,地缘、军事、贸易等是更高的优先级。

另一方面,马斯克本人的性格同样“阴晴不定”,其战略定力值得怀疑。

且不说他除了特斯拉,还有多家公司需要兼顾,其近年来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政治游戏”中,尽管他已多次表态将重新回归本职工作,并已从闹得沸沸扬扬的政府效率部离职,但其已经跟政坛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想彻底抽身恐怕难度不小。

另外,鉴于“川马”二人都带有一定的“表演型人格”,两人是真的彻底决裂还是在作秀密谋另一场闹剧?目前来看都未可知,一切还需进一步观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oNews”(ID:ilovedonews),作者:赵哲峰,编辑:杨博丞,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