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详情

赛力斯港股上市,首日博弈背后的估值校准和价值突围

车市睿见2025-11-06 17:45
华为合作的双刃剑

11月5日,赛力斯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国内首家“A+H”两地上市豪华新能源车企的诞生,更因其“2022年以来港股市场最大整车厂IPO、2025年第三大港股IPO”的身份,成为资本市场观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估值逻辑与发展潜力的重要窗口。

当日,赛力斯以128.9港元/股开盘,较131.5港元的发行价小幅低开,盘中一度探底至118港元,跌幅超10%,最终在稳市商中金动用绿鞋资金护盘下,以发行价收盘。这场“惊险过关”的首日表现,并非单纯的市场看空信号,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价值博弈——既有高折价引发的估值争议、业绩短期承压的现实顾虑,也有华为合作光环演变的影响,也同时蕴含着机构投资者对新能源车企长期竞争力的差异化判断。

首日博弈的折价、需求和估值平衡

赛力斯港股上市的首个争议点,始于招股阶段的“高折价”。其最终确定的港股发行价较10月31日A股收盘价折价22.7%,超2025年同类大型A to H项目的常见范围。在今年发行规模100亿港元以上的项目中,除恒瑞医药因医药行业历史折价特性达25.6%外,其余如宁德时代这类优质标的折扣仅6.8%,海天味业、三一重工等也均控制在20%以内。

市场最初认为,高折价或许是赛力斯吸引港股投资者的“让利”策略,但后续市场反应却显现出更深层的需求分歧——本次发行设置的15%发售量调整权(对应约1503万股)最终仅行使56%,额外发售不到842万股,即便公告披露机构认购倍数达8.6倍,未用尽的调整权仍暗示机构对定价的认可度未达预期。

不过,这种需求疲软并非全貌,招股阶段公开发售超额认购133倍、融资认购超1700亿港元,且吸引了重庆产业母基金、施罗德、广发基金等22家基石投资者参与,又表明市场对其长期价值存在积极预期,这种矛盾成为了赛力斯估值争议的缩影。

首日股价的波动,也放大了机构投资者的分歧。根据华盛通APP披露的数据,稳市商中金公司成为当日唯一的“主力护盘方”,净买入规模达223.69万股,几乎等同于前七大净卖出经纪商的卖出总量之和;而摩根士丹利、瑞银、高盛等外资投行则集体出现在净卖出榜单。

这种分化背后,是两类投资者对“估值-业绩匹配度”的不同判断:外资机构更注重标的的长期盈利能力与独立性,赛力斯当前2025年预测市盈率26.5倍,远超港股传统整车厂平均水平(13.6倍),即便对比行业龙头比亚迪(21.1倍)、同为华为合作阵营的奇瑞汽车(10.4倍)也都偏高。

而2025年三季报中Q3单季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7%的表现,则让部分外资对其业绩兑现能力存疑;反观基石投资者与稳市商,更看重赛力斯在新能源赛道的布局——前三季度营收1105亿元、归母净利润53亿元的规模,叠加高毛利车型M8销量环比增长56.8%带动毛利率提升至29.9%的信号,使其认为短期估值争议难掩长期成长潜力。

事实上,赛力斯的估值争议本质是“新能源转型红利”与“传统车企惯性”的碰撞。作为从传统车制造商转型新能源赛道的企业,赛力斯凭借与华为的合作实现市值从百亿级向2500亿级的跨越,问界系列累计交付突破80万辆,M9更长期稳居50万元级市场销量冠军,这种转型速度在行业内实属罕见。

但港股市场对“转型企业”的估值往往更谨慎,既会考量其已兑现的成果,也会审视其持续增长的动能——2025年全年1782亿元营收、100亿元净利润的目标,目前仅完成60%与53%,且前十月汽车累计销量同比下滑4.3%,这些短期压力都让估值难以完全向纯新能源车企靠拢。这种“转型未完成”的状态,正是首日市场博弈的核心逻辑。

华为合作与自主能力的双重突围

赛力斯港股上市后的长期价值,始终绕不开“华为合作”这一关键词。从历史维度看,与华为的深度绑定是赛力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推手:合作前,其主营传统商用车,市场关注度有限;合作后,依托华为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支持,问界系列迅速成为高端新能源市场的热门车型,品牌溢价大幅提升。

这种“华为光环”在A股市场为其带来了显著的差异化估值,但在港股市场却需要重新构建信心:一方面,华为汽车合作版图持续扩大,奇瑞、北汽、江淮等主机厂陆续加入,赛力斯在华为体系内的“独家性”被稀释;另一方面,港股市场不乏理想、小鹏等具备自主核心技术的新能源标的,其中理想早在2023年便实现全年盈利,较2024年才扭亏为盈的赛力斯更具盈利稳定性,这让“华为依赖”从优势逐渐转化为投资者关注的风险点。

面对这种认知差异,赛力斯正通过“自主能力强化”与“业务多元化”构建新的竞争力。在研发端,本次港股IPO募资净额140.16亿港元中,约70%将投入研发,重点聚焦智能电动技术、电池安全、自动驾驶算法等核心领域,试图减少对华为技术的单一依赖;同时,赛力斯子公司重庆凤凰技术与字节火山引擎签署《具身智能业务合作框架协议》,探索智能科技与汽车场景的融合,为业务增长开辟新赛道。

在产品端,尽管Q3 M9销量环比有所下滑,但M8车型销量环比增长56.8%,9月26日开启交付的M7改款更在36天内交付突破2万辆,展现出产品矩阵的韧性;未来,随着新车型的持续投放与现有车型的迭代优化,产品结构有望进一步向高毛利区间倾斜,为盈利增长提供支撑。在国际化方面,赛力斯市场已覆盖欧洲、中东、美洲及非洲多个国家和地区,本次港股上市将加速其全球化布局,尤其是在海外充电网络建设与本地化营销渠道拓展上的投入(募资约20%用于此),有望打开长期增长空间。

赛力斯港股上市首日的“惊险护盘”,并非其价值的终点,而是资本市场对中国新能源车企“转型中企业”估值逻辑的一次重要校准。从短期看,公司面临业绩冲刺压力(第四季度需完成全年40%营收目标)、估值与同业的差距以及华为合作光环稀释的挑战,股价仍可能存在波动;但从长期看,其在产品矩阵、研发投入、国际化布局上的动作,已显现出摆脱“单一合作依赖”、构建自主竞争力的行动。

对于赛力斯而言,港股的投资者结构更成熟、估值逻辑更注重基本面,将倒逼公司在业绩兑现、技术自主与风险控制上持续精进;而港股的国际化平台,也为其引入全球资本、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便利。从行业视角看,赛力斯的港股上市也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估值分化——随着市场从“野蛮生长”进入“精耕细作”阶段,单纯依赖概念或单一合作的估值逻辑正在失效,具备核心技术、稳定盈利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将获得更多资本青睐。

图片来源:赛力斯集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车市睿见”,作者:杨朔,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