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酒店RWA,一间客房拆成10万份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空间秘探”,作者:王小熊,36氪经授权发布。
有专家预言,2025年将进入“全民投资”时代;然而,黄金价格跳水、CS:GO饰品二级市场价格暴跌等负面消息层出不穷。一面是中高收入群体渴望通过自主投资增厚资产,另一面却是鱼龙混杂、风险暗涌的投资市场。酒店RWA因何而生?它折射出酒店行业哪些深层困境?又将走向何方?
把一间客房拆成10万份,每一份都可以单独产生收益,这不是模拟经营游戏,而是香港W酒店近期的一次资产上链动作。
8月,在由香港酒店协会与胜利证券合主办的"酒店资产RWA战略合作伙伴闭门会议"中,半岛酒店集团、W.Hotel、普华永道等行业领军企业和机构,共同探讨了区块链技术在酒店资产领域的创新应用。
W.Hotel首席技术官LEO在会议现场演示了新的RWA资产管理系统。该系统可将单间客房拆分为10万份产权凭证,让投资者以最低100美元持有高端酒店资产份额,并实现每日租金收益的自动分配。据测算,这一创新模式有望将酒店资产流动性提升300%以上。
会议上,各方就采取"三步走"战略推进酒店资产数字化进程达成了共识,第一阶段将在2025年第四季度完成首批价值5亿美元酒店物业的链上确权;2026年第一季度计划发行首单合规酒店REITs代币;到2026年第二季度将接入DeFi协议,开放质押借贷功能。有业内人士称,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香港酒店行业正式迈入RWA时代。
“三步走”战略发布数月以来,有关酒店RWA的讨论从未停止。最近,博主Dean有关“酒店将成为未来RWA最优质资产”的贴文再度引起了网友激烈的讨论。有人认为“这是一场新型的融资骗局”,也有人认为“在法律和监管框架完善的前提下可以谨慎入局”,更有人认为“有收益权但没有控制权的酒店资产无异于REITs”。
酒店RWA究竟是酒店行业投资走向大众化的新风向?还是又一波“割韭菜”?亦或者是打破传统酒店业资产凝固“枷锁”的一次实验?这篇文章也许将带你窥见一隅。
酒店RWA 是啥?
想要了解“酒店RWA”,还要从“RWA究竟是什么”说起。
RWA 即Real-World Assets(真实世界资产),指通过区块链技术将现实世界中的有形资产(如房地产、黄金、大宗商品)或无形资产(如债权、知识产权等)转化为可在链上持有、交易、拆分或抵押的数字代币,也就是资产代币化。
简单来说,RWA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虚拟货币,此前“热炒”的“稳定币”,即是RWA的一种。RWA背后的真实资产可以多种多样,法币、国债、黄金、商铺等各类实物资产,都可以进行通行证化。酒店RWA是以各类酒店资产为支撑的虚拟货币,酒店客房、宴会厅、度假别墅等都可用于发行RWA。
乍看之下,这种“碎片化”的投资方式似乎与REITs相差无几,业内也有人指出其有“旧瓶装新酒”之嫌,然而,其实际上与传统的“证券化”过程(Securitization)有着很大差别:
首先,两者所依赖的基础设施不同:证券化依赖于集中登记、托管和交易所体系;RWA则依赖区块链、智能合约和链上清算。
其次,两者颗粒度不同:传统证券化通常是大规模打包,门槛较高;RWA可将单个物业、单笔贷款甚至一部分现金流切割为份额。
最后,两者的流动性逻辑不同:RWA可能依靠全球链上二级市场,其跨境流通效率更高。
这也意味着,RWA本质上是一种“全球化的、可编程的证券化工具”。
为实现 “丝滑”的全球化和可编程链上交易,在完成资产代币化过程时,通常会利用到分布式账本技术——也就是区块链技术,来实现资产权益的数字化表征,来解决传统资产交易中权属确认困难、流转效率低及流动性不足等问题。
前文所述的酒店资产数字化战略之所以在香港发布,也与香港完善的数字资产监管体系有关。6月,香港特区政府发布了《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 标志着香港告别了简单的政策试验,进入精密的 “制度工程” 新阶段。
《宣言2.0》核心的LEAP战略框架,从法律、产品、场景、人才四个维度,系统性地构建了一个既能容纳创新又能管控风险的繁荣生态。在香港,RWA 发行需遵守香港证监会(SFC)及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的监管要求,通常通过特殊目的载体(SPV)及境内联盟链与境外公链的“两链一桥”模式实现资产权益的跨境重组及代币化。
目前,香港 RWA 产品主要面向专业投资者,以固定收益类资产(如房地产代币化产品、债券代币等)为主,尚未全面开放二级市场交易权限。
香港发布的《宣言2.0》无疑标志着香港对于数字资产的态度不再是边缘的试探,而是主流的进军;而本次W酒店的资产上链动作也是对全球数字资产发展大势的一次顺应。2018年,吉隆坡的第一个酒店链上预订模块——Vingoda平台开始测试,平台用区块链将一间滨海套房拆解成10万份RWA凭证,投资者在享受分红的同时,还可以兑换入住权。该平台的发布意在将东南亚过剩的豪华酒店闲置房,转化为可分割投资的数字资产。
Vingoda设计灵感也许源于马来西亚MDEC推动的“共享经济计划”,该计划使得120万人通过共享平台赚取了约40亿令吉的收入;抑或是日本的NOT A HOTEL,让普通人以100万日元的入场价共享别墅,这些实验无疑昭示着“使用权碎片化”正在成为颠覆高端服务的核心。
酒店业为什么需要RWA?
作为酒店资产“使用权碎片化”尝试的延申,香港W酒店的资产上链动作显然不是个例。
在"酒店资产RWA战略合作伙伴闭门会议"上,香港某些知名酒店宣布拟将其香港旗舰店价值12亿港元的宴会厅资产首发上链;此外,合作基金正在募集2亿美元资金,专门用于收购低估酒店资产并进行代币化改造。W.Hotel则计划推出更多海外旅游胜地的酒店资产包RWA产品上线。
为什么要进行代币化改造?这其中折射出酒店行业的什么困境和趋势?是投资者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
从行业层面来看,传统酒店业长期受困于一些结构性痛点,这些痛点不仅制约了行业发展,也阻碍了资本的有效配置。
传统酒店行业的资产流动性不足问题首当其冲。酒店资产属于不动产,具有投资周期长、变现难度大的特点。此外,即使拥有优质资产,酒店业主也难以快速将其转化为可用资金,从而导致资金链紧张时变现难度高。
此外,传统酒店行业还具有融资渠道有限、且融资成本较高的痼疾。众所周知,酒店企业融资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股权融资等传统方式,这种周期长、综合成本高的融资方式长期发展下去难以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经济下行期,融资渠道收紧,酒店企业在扩张时将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
酒店行业的投资门槛也往往过高。香港酒店协会指出,香港酒店业总资产规模超万亿港元,但传统投资模式将普通投资者拒之门外,导致了资产与资本之间的错配。
“痛点”交织,酒店行业的一种“资产凝固”的困境接踵而至。一栋价值数亿的酒店物业往往困守本地市场,难以释放其全球流动性价值。
RWA虽然不能为传统酒店业结构性困境提供“一网打尽”式的解决方案,但其出现与发展却恰巧顺应了酒店业近年来的部分发展趋势。
例如华住集团、首旅如家等头部酒店企业,虽然尚未直接布局RWA资产代币化,但其战略却与RWA技术所指向的趋势相契合。根据华住集团2025年二季度财报,其管理加盟及特许经营收入达到了29亿元,同比增加22.8%,这种轻资产运营模式与RWA技术的资产碎片化理念不谋而合。
同时,酒店RWA也并不是孤立发展的,其与周边项目的联动将更好地盘活资源。例如,大连小平岛数字岛屿RWA项目在获得了20亿元地投资后,成为了国内首个RWA数字岛屿项目,该项目规划建设1000套医养酒店和11万平方米温泉综合体及室内冰雪综合体,这无疑是通过RWA模式盘活旅游资源的典型例证。
酒店RWA并不十全十美
诚然,行业积极拥抱新技术往往意味着旧的困境亟待解决。有业内人士对空间秘探表示,随着RWA技术的深入应用,未来酒店资产的投资门槛将大幅降低,流动性也将有所提升。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一个更加开放、高效的酒店资产交易时代正在到来?目前尚不能下定论。
/ 挑战仍在
即便在香港不断放开RWA和稳定币交易,同时出台明确监管政策的前提下,RWA的监管在中国内地仍旧充满了不确定性。
资产筛选标准难以确定,成为酒店RWA发展的阻碍。香港《RWA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产业篇2025》白皮书指出,并非所有资产都适合代币化,成功落地的资产需满足“价值稳定性、法律确权清晰性、链下数据可验证性”三大门槛,国内酒店资产如何满足这些标准仍需探索。
根据2025年7月最新政策,国内任何形式的加密货币化RWA公开发行均被认定为非法集资,但基于数字人民币的合规资产证券化试点正在局部开花,这种政策的不确定性增加了RWA项目的实施难度。
同时,RWA在酒店领域的发展仍旧有技术壁垒存在。酒店资产数字化需要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多技术融合,而国内酒店业普遍缺乏“区块链+酒店”复合型人才,技术实现难度较大。还有跨境资金流动限制的相关问题,使得其在一时之间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目前,国内RWA需通过跨境SPV架构(如海南+香港双层结构)优化税务,同时需遵循严格的外汇管理规定,这无疑增加了项目复杂性。
/ 机遇并存
挑战总是伴随着机遇,发展势头是其为行业带来“火苗”的佐证。
有业内人士指出,RWA技术将加速酒店业的整合。头部酒店企业通过RWA平台获取更多资本支持,将有助于其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这同时也将为中小型酒店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并且,RWA技术解决了酒店资产估值体系滞后的问题,通过实时数据上链和透明化管理,使资产估值更加准确和及时,提升了酒店资产的市场认可度。
不可否认的是,RWA技术使酒店资产从“附属品”转变为“投资品”,投资回报周期得以缩短至数月甚至数日,这极大提升了资产的流动性价值。同时,酒店管理公司也可以利用RWA平台获取更透明的资产运营数据,优化收益管理,提升资产回报率。
与此同时,下游的消费体验也将有所升级。例如,Vingoda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支付平台买入RWA份额,而分红自动兑换成酒店红包,实现了“离岸资产,在岸消费”的创新模式。这一技术或将使投资者同时成为品牌的忠实用户,形成投资消费一体化的社区。
今年,住建部、证监会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产业园区、交通等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在“扩大基础设施REITs试点范围”中,首次明确提出“探索将酒店等经营性物业纳入试点”。这意味着酒店可以进入资本市场,像卖股票一样,让一部分价值流动起来。
这与酒店RWA的发展模式“不谋而合”,当酒店不再只能“卖整栋”,而是可以变成“活钱”时,是否代表着酒店资产的处置方式,正在从传统的“地产逻辑”转向更灵活的“资产逻辑”?答案还需通过实践来揭晓。然而,面对资产流动性不足、融资渠道有限和投资门槛高的痼疾,也许酒店行业是时候做出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