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基、晶科握手言和,光伏龙头们开始抱团取暖了?
01
9月19日17时左右,两大光伏龙头公司隆基绿能与晶科能源相继发文称,就双方及双方关联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的相关专利主张和法律事项达成和解协议。这场被业内称为“世纪大和解”的事件,为持续近一年的全球专利战画上句号,更折射出光伏行业深度调整期的生存智慧。
据和解协议,双方同意结束在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的全部专利纠纷法律程序,并就双方各自持有的部分核心专利的交叉授权许可达成相关商业安排。
除此之外,双方还表示,未来,两家公司将继续加大新技术研发,加速先进技术的商业化与应用创新,并在未来探讨更深层次的合作。
时间回溯至2024年12月,晶科能源率先在中国多地对隆基绿能发起专利侵权诉讼,核心直指TOPCon电池技术及组件制造领域。面对攻势,隆基绿能于2025年初展开反击,在美国反诉晶科侵犯TOPCon专利,同时在国内起诉其涉嫌侵权太阳能电池模块专利。
短短半年间,诉讼战火蔓延至日本、澳大利亚、欧洲等关键市场,仅可查询的公开案件就达13起,涉及技术覆盖N型电池两大主流路线。彼时市场普遍认为,这场对决将成为光伏行业技术路线之争的“终极审判”。(详情可见预见能源此前文章《从价格战到专利战,光伏行业的“战争”升级》)
冲突升级的背后,是双雄在技术版图上的深度交织。作为BC技术龙头,隆基绿能手握480项BC电池组件专利,HPBC2.0技术量产组件转换效率达24.8%;而晶科能源以TOPCon技术见长,组件最高转化效率突破25.58%,且累计申请专利超5500项。
但看似对立的技术阵营实则早已“你中有我”。隆基拥有部分TOPCon产能,晶科亦在2025年半年报中披露BC技术研发进展,其N型BC电池效率已达27.2%。这种技术交叉布局,使得专利诉讼陷入“互相牵制”的僵局——隆安上海律师事务所王平律师曾指出,光伏专利涉及多学科交叉,鉴定周期长、成本高,持续诉讼对双方都是资源内耗。
此外,压垮“持久战”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可能是行业低迷期的业绩压力。2025年上半年,晶科能源营收同比下滑32.63%,净亏损29.09亿元;隆基绿能营收下降14.83%,净亏损25.69亿元。
另一方面,近几年晶科能源和隆基绿能的研发投入都比较高,2023年晶科能源和隆基绿能的研发投入分别达到68.99亿元、77.21亿元,合计达146.20亿元。而在供需失衡、价格战白热化的背景下,两家企业要是持续消耗于诉讼,在考虑对方诉讼的影响下进行研发,无疑会削弱其研发技术转化能力。
然而,正如营口金辰机械CEO祁海珅所言:“与其争夺存量专利,不如聚焦未来技术突破。”和解协议中“核心专利交叉授权”的条款,恰是对这一共识的落地——通过专利共享,双方既能规避侵权风险,又能将资源转向新一代技术研发。
02
值得一提的是,隆基与晶科的握手言和,绝非孤立事件,而是光伏行业从“内卷内耗”转向“协同共赢”的标志性信号。在全球组件出货量前十的厂商中,已有七家卷入专利纠纷,天合光能起诉阿特斯的案件索赔金额更是超10亿元。双雄和解的示范效应,正推动行业重构竞争逻辑,“抱团取暖”已从选择题变为生存题。
专利交叉授权构建的“技术联盟”,成为龙头协同的核心支点。根据和解协议,双方结束全球全部诉讼程序,就TOPCon与BC核心专利达成商业授权安排。这意味着国内两大技术阵营实现“破壁”:晶科的TOPCon专利池向隆基开放,隆基的BC技术成果可为晶科所用。
有专业人士指出,这种技术互补将提升双雄全球竞争力,更能遏制“低技术产能出清”缓慢的行业沉疴。
事实上,2023年TOPCon技术快速扩散过程中,因缺乏专利约束,大量低效率产能涌入市场,加剧了行业供需失衡。如今龙头带头建立知识产权规则,正是对工信部“打击侵权行为、规范行业秩序”要求的积极响应。
抱团取暖的深层动因,是应对全球市场不确定性的战略需要。中国光伏企业曾长期处于海外专利诉讼的被动地位,而如今隆基、晶科等龙头已累计持有上万项专利,具备了规则制定权。
但海外市场的贸易壁垒仍在加剧,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生效后,技术标准认证成本上升;美国对东南亚光伏产品的反规避调查持续推进。在此背景下,龙头企业若继续内斗,只会给海外竞争者可乘之机。
有业内人士表示:“恶性博弈只会两败俱伤,协同合作才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占据主动。”目前已有消息显示,隆基与晶科正探讨在海外电站项目开发、供应链协同等领域深化合作,这种“技术+市场”的双重抱团,将形成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更具深远意义的是,和解推动行业竞争逻辑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过去十年,光伏行业依赖产能扩张实现成本下降,但也导致同质化严重。
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行业整体研发投入占比不足3%,远低于半导体行业水平。而隆基与晶科的和解协议明确提出“加大新技术研发、加速商业化应用”,双方研发投入若形成协同效应,有望加速HJT、钙钛矿等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另外,这种转型已初见端倪,和解公告发布后,光伏板块研发投入占比高的企业股价逆势上涨,资本市场用脚投票认可了“技术驱动”的新逻辑。
从剑拔弩张到携手同行,隆基与晶科的转身,为光伏行业树立了新标杆。当更多龙头企业放下内耗、聚焦创新,中国光伏将真正从“产能大国”迈向“技术强国”,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更坚实的力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预见能源”,作者:柯阳明,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