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沃尔玛的社区店里,我们看到一些“非共识”
在深圳宝安万达广场的一层临街处,沃尔玛社区店的新店十分显眼——9块9的烘焙产品、入口处颇具“老广味”的烧腊窗口都是首先就映入眼帘的元素,配上蓝黄白搭配、明亮轻快的视觉风格,很难不驻足一看。
这是沃尔玛开出的第4家“社区店”。开业前两天,不少附近社区的居民路过时,试图进店逛逛,即便得知尚未开业,也要探头看看,再拿上一张附有部分商品介绍的宣传单离开。
在零售领域,“社区店”不是新概念,却是近一两年的“风口”,互联网平台、传统零售商争相下场便是例证。浪潮之下,一些“共识”和“方法论”随之形成,比如门店面积和SKU数量应当如何规划、自有品牌商品的占比要达到怎样的水平、线上业务的占比最好是多少、店与仓怎样融合,等等。
但在沃尔玛门店CMO祝骏的讲述里,眼花缭乱的数字与指标被全然抹去——无论具体的业态如何变化,“顾客需要什么”依然是那个唯一的思考原点。“顾客第一”,也是沃尔玛这家零售巨头在近几年的转型期里多次强调的原则。
社区店是沃尔玛转型“重塑品牌”以来的又一个新动作,在新店开业前夕,我们进行了一次实地探访,从中看到了它对于市场与需求的更清晰的理解、一以贯之的战略定力,以及作为头部零售商“自觉”的自我迭代与坚守。
顾客购买的是商品,而非自有品牌
对一家零售商而言,陈列在货架上的商品是最直接的自我表达。在这一意义上,沃尔玛社区店在进一步延续和重申它鲜明的价值主张。
去年12月,沃尔玛转型思路已在大店有所展露,祝骏对36氪等媒体谈到,“过去一段时间,团队持续在思考谁是沃尔玛的顾客,今天有了非常明确的答案。”——1.75亿的城市大众中产顾客。
时隔九个月,变化在于,沃尔玛在新店型“社区店”上有了不错进展。不变之处在于背后的“人”,“顾客第一”依然是祝骏多次下意识提起的词,社区店要服务的也还是同一群人。
与媒体的交流中,祝骏一如既往地兴奋讲起爆款产品,比如“沃集鲜的小绿瓶牛奶,顾客反馈非常好”,随即他又去拿起以这款牛奶为原料制作的奶香馒头、冰淇淋等,展示道“围绕这款爆品,我们还做了一些大家一定爱吃的延伸产品。”
一个细节是,从今年1月份起,祝骏和团队已经组织了多场顾客调研,试图从选品、履约服务上都找到更适配社区店的模式。“过去几年我们花了大量时间打磨商品,取得了一定成绩,过去八个月又做运营质量打磨,今天依然在倾听顾客的声音。”祝骏说道。
无论大店还是社区店,沃尔玛新一代的门店、货架、商品以及对外表达,都呈现出一种强烈观感——这家零售商没有“ego”。从零售最本质的顾客需求出发,而非从商业逻辑和自我成绩出发,造就了它如今的一些“非共识”式做法。
对自有品牌的理解与态度,就是沃尔玛的其中一种“非共识”。
当下,“自有品牌”似乎成为零售业的“金科玉律”,零售商们争相追逐着更高的自有品牌占比。原因在于,一方面自有品牌的商品天然是“独特”的,另一方面它也被视为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毛利率的“好方法”。 “你们自有品牌占比多少?为什么这么多?”也是祝骏常被问起的问题。
在更具吸引力的“商业模型”面前,自有品牌“为何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事实上,它并不会因为能让零售商赚更多钱而存在,风潮背后仍是顾客对质价比的需求与痛点。提供与品牌商品旗鼓相当甚至更胜一筹的品质,与此同时,更高的价值感商品,帮助消费者省钱的同时生活更好,才是根本。
零售商真正应该做的,是看到顾客需求、更深度参与到供应链中,实现全链条“降本”。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说,零售是个苦生意。
从商品呈现来看,沃尔玛社区店的货架上的确布满其自有品牌“沃集鲜”的商品。但介绍商品的过程中,祝骏更多谈起商品本身的特质,譬如“这款牛奶的蛋白质含量”或是“这款泡面泡出来就像家里现煮的面条”等等,而极少对沃集鲜的商品、品牌商的商品进行区分。
“其实我不会刻意跟团队聊PB(自有品牌商品)的数量,也不会强调它的销售占比,数字本身没有意义,对我来讲这个商品有没有得到认可、顾客的反馈如何是第一位的。”祝骏说道。
或许正是出于更“退后一步”的出发点,沃尔玛在自有品牌的做法上也展现出一种开放的自信、坦荡的底气。
沃尔玛社区店的所有商品都与头部品牌或头部工厂合作,他们也与合作方形成充分的“共识”与“相互尊重”——货架上有些商品是“沃集鲜”的自有品牌商品,有些则是头部品牌开发的沃尔玛“专享”商品,也有的则以“品牌商品”的形式出现。
“供应商要做自己的品牌,我们支持他;要做沃尔玛的专享产品、特供产品或是OEM,我们也欢迎。大家一起共创,最终服务沃尔玛想要服务的顾客。”祝骏表示。在中国零售市场迈向品质阶段的大变革里,商品体系的重构本身是一个复杂问题,但回归最本源的“顾客需求”,让沃尔玛抓住了一根强有力的主线,也让问题的思考方式变得简单。
走到今天,很难有一家零售商能再去匹配所有的人群,有限、聚焦的SKU也意味着,谁能率先定义好自己的人群、做好他们需要的产品,谁就会率先取得压倒性优势。对今天的沃尔玛而言,真正为1.75亿城市大众中产顾客创造价值、帮他们省下一笔钱的同时过得更好,构成了一切动作的底层逻辑。
社区店不是孤立的“风口”,而是今天的“全渠道”需要它
就像“自有品牌”一样,“社区店”、“社区超市”同样不该作为一个风口上的概念去理解。
商品很全、但无法随时抵达的线下大超市,不能成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唯一形态,因此电商出现了;如今,大众消费者对购物便利性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不用等待配送、10分钟步行可达的社区超市又成为新的补充。而跟上顾客的变化,甚至超越顾客的期待,是沃尔玛最擅长的事情,也是它得以多年长居全球零售头部位置的内在基因。
“线上线下一盘货”,是沃尔玛社区店的另一个“非共识”特征,也是理解沃尔玛“全渠道”战略的一条引线。
“有人问这些货在大店有吗?当然有。在沃尔玛App上有吗?当然有。”社区店逛店过程中,祝骏多次明确强调,“我们是多店型、全渠道的一盘棋,商品是一盘货。”对他们而言,不同店型的区别只在于需求场景的不同,比如社区店以生鲜食品为绝对重心,大店则在此基础上搭配精选的非食类商品,而更丰富、即时性需求较低的更多非食商品被移到线上。
这与其他零售商将大店、小店划分人群,提供“两盘货”的做法完全不同。后者的逻辑中,大店的人群往往更高端、更注重品质与商品丰富度,社区店的人群则更注重性价比、追求极致低价的“大爆品”。但沃尔玛的思路全然相反——“人”还是最根本的出发点,1.75亿的城市大众中产顾客既需要社区店的便利、也需要大店的丰富,但他们对商品本身的质价比需求是一致的。
至此,沃尔玛的“一盘棋”已经呈现出完整而清晰的分工,大店、社区店、电商组成的三种模式互相嵌合、让消费者在任何场景的需求都能被满足——大店用来“慢逛”,它依然会是一站式购齐的首选目的地;公域与私域并行的电商业务,则提供不同时效、不同履约服务的体验;在此基础上,沃尔玛社区店的推出,实则是进一步补齐“快购”场景,立足离顾客最近的社区,在“10分钟步行生活圈”里满足日常高频次的购物需求。
在社区店、小店、折扣店成为“风口”时,祝骏在媒体交流会上被问起“沃尔玛推出社区店的核心动因是什么?”
他没有谈及行业的变化、对手的动作,而是又一次说到“顾客需求”——“让我们更贴近顾客,给他们极致便利的体验,进一步满足他们的期待、甚至超出期待,这就是我们社区店存在的意义。”
沃尔玛的底色,始终在“术语”和“商业”以外
将目光拉到更高视角,今天的中国零售业如同万花筒,传统超市纷纷调改、互联网巨头们希望将线上线下的边界进一步模糊,新动作层出不穷,巨变意味明显。
在36氪近期的多次调研里,身处其中的零售业人士常常感叹问题之复杂,譬如“要提高自有品牌的占比,没那么简单”,或是“拓店节奏、城市选择要慎重考虑”,又或者“UE模型在什么条件下打正”,等等。
但祝骏的状态有些相反。在交流中,他反复表示“零售其实没有那么复杂”。
“没那么复杂”的底层基础,是沃尔玛自创立以来一直秉承的那句“顾客第一”。在后来60余年的发展中,无论是“天天平价”的坚持不变,还是踊跃发展电商、推进门店转型等的顺势变化,都在沿着这个原则一一展开。“想得太多会妨碍战略聚焦,所以对我来讲,就是顾客第一,这是我们所有战略、行为的出发点和终点。”祝骏说道。
清晰的出发点,让沃尔玛对“成功”的理解更简单、更纯粹,这是它的第三点独到之处。
近一年里,社区型超市在中国的扩张节奏开始爆发式加速,坪效、UE模型等都是零售商们极为关注的问题,也被视为单店是否成功、扩张预期是否成立的“度量衡”。
但提及对新店坪效的预期时,祝骏表达了不同看法,“某一时期的坪效很高、自有品牌占比很高,未必意味着成功,我们认为的成功是NPS(Net Promoter Score,净推荐值),顾客持续的正反馈、负反馈都更有意义。”
再以选址为例,沃尔玛开店的原则是:顾客在哪、就开在哪,至于一家大店周围布局几家社区店、扩张时要优先选择几线城市等等,在祝骏看来,都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另外,不同店型的门店呈现怎样的货,也没有太多复杂考量,“比如小店就解决一日五餐的场景,所以高频复购的这些商品被放到店里,仅此而已。”
据我们了解,接下来,沃尔玛社区店会加速开店,但“目前只有4家店,最终能不能定义为‘成功’,我也不知道,至少目前顾客反馈真的蛮好的。”祝骏说。
随着中国消费者走向成熟,好商品、便利性的需求日渐凸显,离消费者更近的社区店的确成为了一股新风潮,竞争加剧的话题被频繁讨论。但无论是社区店,还是其中隐含的折扣零售、即时零售等,庞杂的概念和术语背后,还是消费者的需求本身。
走到今天,沃尔玛的人群选择比以往更加明确,以城市大众中产家庭这群“人”为原点,一切“货”和“场”都围绕人群的需求展开。这样的思路,造就了沃尔玛大店在过去一段时期的成功转型,也构成了继续探索新店型的动因。
在今年6月底举办的“2025年沃尔玛中国供应商峰会”上,沃尔玛中国CEO朱晓静说,“正如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先生所说:我们的老板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顾客。”同样的意思,她几乎每一次出现在公开场合时都会重申。
刚刚过去的沃尔玛二季度财报会上,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向管理层提及竞争与优势相关问题,沃尔玛全球CEO董明伦在回复中也展现出一以贯之的态度:“我们知道我们的战略是什么,我们了解顾客的需求。跟你们一样,我也会时常看看行业正发生着怎样的竞争,但我们还是更专注于顾客的需求。”
如今,单一的模式和定位服务提供的“一站式购齐”,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购物多样化需求,如商品的价值感、差异化和购物便利性等,而这也正是零售商可以深耕的机会和聚焦的增长空间。
商业零售是伴随人类社会数千年演进的系统,人的因素始终会在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沃尔玛多年来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不断满足顾客需求,是一句简单但内涵丰富的话,也是这家公司不断前进、主动保持引领的内在底色。
品牌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