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详情

瞄准高频小单需求,汪材撬动建材即时配送蓝海

plan E2025-09-16 14:36
汪材建材小时达以去中介化模式重构装修业,实现透明高效

汪材建材小时达:让装修回归透明与高效

一次亲身经历让陆王勇看到了装修行业的沉疴。2025年3月,陆王勇在上海某商场租下点位准备装修,虽然家里长期在建材行业深耕,但在上海这座陌生的城市却无法直接调用原有资源,只能线下一家家跑建材店,自己去找装修师傅和设计师。面对传统装修公司普遍虚高至2万元的报价,陆王勇凭借自身经验判断,最终以不到8000元完成装修,但过程中却遇到诸多麻烦——建材购买渠道不便、价格不透明,装修师傅和设计师也难以高效对接,这些痛点让他切身感受到行业信息不对称与中间环节层层加价所带来的“装修焦虑”。与此同时,中国装修市场规模高达7万亿元,但高频次、小规模装修的需求却长期得不到满足,尤其在一线城市,45%的租房改造需求催生了新的市场空间,而传统模式难以覆盖。于是,“汪材建材小时达”应运而生——通过去中心化模式让建材采购、工人匹配与废料回收形成闭环,重新定义装修业的消费逻辑。

模式创新:拆解“中心化”链条

传统装修行业以装修公司为核心节点,用户需为设计、材料、人工等环节支付多重溢价。汪材的模式创新在于彻底打碎这一结构,搭建以业主为中心的C2C平台:建材商直连用户解决材料采购需求,工人/设计师自主接单降低服务成本,回收商消化二手建材实现资源循环。这种模式下,平台仅提供信用背书、即时配送和交易撮合,不参与定价或抽佣。

其核心场景被拆解为三个板块:建材即时配送(用户在App下单后,周边建材店1小时内配送到工地,平均价格低于市场价30%-50%);工人直连平台(水电工、泥瓦匠等个人师傅在线接单,平台通过用户评价体系建立服务标准);建材回收网络(旧地板、二手门窗等通过分拣后二次流通,降低业主拆改成本)。这种“去中介化”逻辑对标滴滴早期颠覆出行行业的方式——用透明价格和即时响应替代传统服务链条。

市场前景:撬动下沉市场与存量改造红利

数据显示,2023年建材即时配送市场增速达142%,天猫、京东等平台GMV破千亿的背后,是Z世代用户对装修自主权的觉醒。而汪材瞄准的差异化机会在于:高频次小单需求。根据团队调研,38%的年轻用户会自行参与刷墙、铺地板等基础工程,一线城市旧房翻新订单占比超60%。相较于传统平台的大宗交易,汪材聚焦“单次采购金额低但频次高”的长尾市场,例如螺丝、涂料等零散耗材的即时补货需求。

此外,平台通过“不收佣金”的策略吸引中小建材商入驻,一方面避免了飞单问题,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商家的入驻积极性。平台的主要盈利模式并非依赖建材销售差价,而是通过装修师傅入驻后完成装修订单、回收建材废料以及提供高客单价的家具延伸服务来收取扣点费用。项目启动后预计在6个月内完成1000家建材店的入驻,并依托高频次的建材购买带动装修与回收两大核心业务的增长。

未来规划:从效率工具到产业闭环

陆王勇将汪材的演进路径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启动期,通过“0佣金政策”和流量补贴,快速拓展长三角地区1000家门店;在成长期,引入AI设计工具(如三维家、酷家乐),帮助用户可视化装修效果,并开发建材智能计算功能(自动生成用料清单);在成熟期,则着力打通装修与回收的产业链,建立二手建材标准化流通体系,并逐步向供应链金融延伸。

创业者洞察:做行业破局者的决心

“当所有人认为建材行业‘水太深’时,反而意味着变革机会。”陆王勇总结道。其家族15年的建材从业经历,让他深谙行业上下游痛点:装修公司倒闭潮下,工人和材料商急需新渠道;业主苦于比价耗时、临时缺货。汪材试图成为连接多方的“基础设施”——既提供数字化工具提升交易效率,也通过信用体系重建服务标准。

目前,团队正推进首轮200万元融资,用于区域拓展和技术开发。对于未来,陆王勇的愿景很明确:“像外卖改变餐饮一样,我们要让装修变成一项透明、即时、可追溯的基础服务。”在装修这个曾被诟病“水深火热”的行业,汪材正试图掀起一场从模式到体验的全维度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