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乡村航空文化空白:一支草根团队如何撬动十亿人好奇心
在中国广袤的乡镇与农村地区,约10亿人从未坐过飞机,甚至未曾见过真实的航空器。这一未被满足的“好奇心”市场,正被一支出身草根的创业团队瞄准——航天航空科技文化娱乐巡展项目试图通过退役客机改造、战机模型展览与沉浸式飞行体验,将航空文化“下沉”到县域及以下地区。
从装修工到航空科普推动者
项目的起源与创始人吴开平的个人经历紧密相关。仅有小学学历的他,早年辍学后从事建筑装修行业,却因对航空文化的长期关注,逐渐聚焦退役客机的改造与再利用。团队调研发现,中国农村地区对航空的认知几乎空白,留守儿童与中老年人缺乏接触真实航空器的机会,而即便是一二线城市居民,也鲜有机会多维度了解飞机内部结构与飞行原理。这一市场痛点促使团队萌生以巡展形式普及航空文化的想法。
项目定位为“低消费、高参与度”的科普娱乐活动,通过实体退役客机(空客A320)、1:1复刻的歼20、武直10等模型展览,结合VR飞行模拟、裸眼飞行影院等互动设备,打造集国防教育、科技体验与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流动展馆。盈利模式主要依赖门票收入(预计占比50%)、VR体验收费(30%)及周边衍生品销售(20%),团队预估含税利润率可达70%-85%。
商业模式:用“凑热闹”撬动下沉市场
农村市场的独特性成为项目设计的核心逻辑。一方面,县域及以下地区娱乐消费选择有限,人群对线下活动参与热情高,且时间弹性大;另一方面,航空文化的稀缺性自带话题效应,易于形成口碑传播。团队计划以县为单位开展巡展,单站周期控制在40-60天,通过本地化合作降低场地与运营成本。例如,与地方政府文旅项目联动,或借助学校组织学生集体参观,既强化社会效益,又提升客流稳定性。
从PPT到落地:资金与技术双重门槛
目前项目仍处于商业计划书阶段,尚未获得融资,也未启动设备采购与巡展测试。团队透露,最大挑战在于初始资金缺口:一架退役客机的采购与改造费用约需数百万元,而VR设备、裸眼影院等技术的规模化部署成本同样高昂。此外,如何保障高密度巡展中的设备运输与维护效率,是运营模式能否跑通的关键。
团队现有两名核心成员:吴开平负责整体策划与资源对接,财务负责人王孝威侧重成本模型设计。两人坦言,草根背景导致技术研发与资本对接能力不足,需依赖外部合作伙伴补位。下一步计划寻求天使轮融资,用于首架退役客机采购及首场试点活动的筹备。
社会效益与商业价值的双向想象
若项目能规模化落地,其潜在社会价值不容忽视。据中国航天建设集团等指导单位调研,国防教育类巡展在县域市场的渗透率不足5%,而航空航天主题因兼具科技感与娱乐性,更易吸引家庭客群。从商业层面看,中国农村人口约5亿,按年均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500元估算,下沉市场至少存在千亿级增量空间。项目若能覆盖100个县,单县年均10万人次参观量,即可支撑亿元级营收。
尽管前路充满不确定性,这支草根团队试图证明:当一线城市的商业叙事趋于饱和,那些被忽视的“好奇心”,或许正蕴藏着更真实的创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