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详情

这是大疆做扫地机器人的全部真相

晓曦2025-08-06 20:15
大疆又上新了,这次是推出扫地机器人品牌“ROMO”。

对于大疆研发扫地机器人,外界曾有过多次传言,这次终于正式对外揭晓。ROMO此次共三个版本(DJI ROMO P、DJI ROMO A、DJI ROMO S),国内市场最低售价为4699元。入局即中高端。相较于其它扫地机器人品牌,ROMO主打聪明、省心、还很好看。其具体创新点集中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外观上,ROMO机盖和自清洁基站都呈半透明状,通过将机械结构外显的工业设计,用户可以清楚看到内部各模块之间有序的“排兵布阵”。之所以选择这种通透质感与流畅曲线,既是大疆对美学的极致追求,也是对内部堆叠设计和品质管控的自信,毕竟拆开传统的扫地机器人,内部堆叠较混乱。大疆认为扫地机器人可以是一个有生命的作品,清洁科技也能成为家居空间的视觉亮点。在颜值经济时代,如何提供好的情绪价值同样重要。

除了延续大疆一贯的功能主义设计美学之外,ROMO更把智能做到了极致。智能化应用层面,拥有大疆无人机同款环境感知及智能路径规划能力,具备业界顶配的视觉传感器;高性能芯片配合大疆十余年深厚积累的机器学习感知算法能力,使得ROMO具备最聪明的“大脑”,轻松识别家中绝大多数障碍物,帮助机器人实现全屋最聪明和高效的路径规划。

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ROMO突破了障碍物尺寸的边界,更小的障碍物都能被识别到;另一方面突破了避障稳定性的边界。对于扫地机而言,能避障的定义是每次都能稳定奏效,而不应该是偶尔能识别、偶尔识别不了。

实际上,用过扫地机器人的用户常被后期维护深深困扰,而ROMO的核心亮点之一正是其自清洁基站设计。传统方案在这个模块往往通过增加可拆卸部件或复杂结构来应对污垢,但这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最终所有毛发和脏污都会附着在吸污口滤网上,或藏匿自清洁刮条下,用户想要避免基站发臭就不得不定期拆下冲洗。

大疆选择的是化繁为简、高效一体化设计的基站托盘,摒弃了传统扫地机器人的滤网结构和刮洗机构,设计成一体式清洗盘和16mm的超大吸污口,吸污口的截面积,是传统扫地机器人的6-7倍,并配合四路高压水路直接冲刷底盘,可实现底盘0维护且无异味。

这些都还只是ROMO产品功能上比较显性的设计亮点。那么,外界更想知道的是:一个已经这么内卷的扫地机器人市场,大疆为什么还要进入?又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进入?

经过硬氪和多位大疆内部人士的交流,我们最终找到了答案——即敢为天下后,后发而先至。

大疆的新变化

据硬氪了解,大疆2020年启动扫地机器人立项调研,2021年研发正式立项。立项同年,科沃斯扫地机器人销售收入67亿元,同比增长58%;石头科技共销售281.99万台扫地机器人,实现销售收入56亿元。此外,中国扫地机器人也在这一年首次超越美国成全球最大市场。

扫地机器人行业众多玩家已经存在,用户教育也已完成,那大疆要怎么做扫地机器人?这是摆在大疆面前的首要问题。

事实上,大疆扫地机器人一开始也走了不少弯路。按照过去一贯思路,大疆出品必定要能颠覆行业、技术酷炫。所以大疆最早选择的是洗地机滚筒清洁方案,洗地机可瞬间洗走掉落在地面的鸡蛋,符合酷炫调性。

但内部很快发现,滚筒和履带设计方案需要用户定期拆洗扫地机器人污水箱。且大量用户在购买之前很容易忽视维护难题,买回家后不仅拆解费劲,污水箱还很脏、臭。很明显,这肯定不是一个好产品。不能带来好体验,所以最后即使已经到了开模阶段,大疆还是放弃了洗地机滚筒清洁方案转而选择双拖布。双拖布足以满足日常清洁需求,还不需要维护。

看上去只是一个技术方案的更换,但这次蜕变背后,体现出的是大疆工程师文化的悄然转变。逐渐从早期的追求绝对极致创新,到不以创新为目的,而是坚持做对用户有正确价值的选择和事。自此,大疆扫地机器人团队从心态上沉淀下来,摒弃表面上的技术创新,不再简单地追求颠覆行业,转而坚持从用户体验出发,在内部从0开始不断自我迭代,自我超越。

当然,这也潜藏着一种敢为天下后,后中争先的文化价值驱动。对于ROMO团队来说,以后「会做选择题,比会出点子更为重要」,这个理念也将一直贯穿整个产品思考中。

要想做好选择题,需要的是什么——独立思考。在ROMO智能化方面,突出体现了这点。刚开始,ROMO采用的是多线激光雷达,但这个高性能技术无法在家居场景发挥真正价值。比如一根牙签,立着时能看得清清楚楚,可一旦倒在地面上就难以识别。此外,这项技术最早源于军事领域,所以价格偏高,是行业均价的好几倍。

经过内部多次讨论,ROMO最终采用双目视觉与大疆无人机双目避障技术相结合,形成激光雷达+双目视觉的最优方案。比如在自主路径规划算法上,ROMO扫地机器人基于大疆多年核心技术,通过激光或视觉SLAM技术构建室内地图,完成无GPS环境(如室内或复杂地形)中的精准导航。

DJI ROMO A

扫地机器人很卷,似乎很难看到差异化,已入局的品牌在疯狂加码技术参数,但大疆还是通过一次次考虑周全的取舍,从根本上改变用户对扫地机的体验认知。

事实上,扫地机器人市场足够大,行业渗透率不超过10%,即使到50%都还有五倍空间。目前,科沃斯也好,石头也罢,年营收都超百亿。大疆的扫地机器人值得期待,毕竟家庭空间场景是其目前产品线中最贴近消费者的领域。

家庭空间是大疆空间智能的延伸,以前能“上天”,现在能“入地”。这几年,大疆在无人机之外,已先后拓展出手持摄影设备系列、户外电源系列、自动驾驶、E-bike等新品类,特别是OP3的一货难求,都证明了大疆拓品的成功。这也证明了大疆在践行2019年提出的“做空间智能时代的开拓者,让科技之美超越想象”使命。扫地机器人ROMO的推出,表明大疆想清楚了要飞入寻常百姓家,完成技术普惠。

大疆扫地机器人方法论

一位知名消费投资人最近表示,“在消费科技行业,用户洞察才是权重最高的商业模型。但很明显,很多科技公司走着走着就忘了用户洞察,而陷入无穷尽的内卷。”经过四年的研发,ROMO经过一步步蒸馏出来的产品方法论也是基于用户洞察。

如果要问扫地机器人现在最大的转折点是什么?那一定是AI和具身智能,包括机械臂。机械臂可以促使二维清洁转向三维空间,进一步提高清洁覆盖率和体验。

ROMO也有机械臂,且是在清洁中真正解决用户边角清洁痛点的机械臂。平时隐藏在机身底部,在必要时才会依据局部实时地图和柔性贴合算法完成智能摆出,从而进行不规则家具贴边、桌椅腿贴边、橱柜底部清洁。因为主流玩法不仅未能显著降低用户干预率,反而因结构复杂化带来了额外的故障隐患和维护负担,几乎还没有增量价值。

“机械臂太适合营销了,但对用户价值是负面的,成本也将由用户承担。这个和大疆的用户需求之上相背。”对于用户需求,大疆总结了四个纬度:智能、干净、省心和安静。ROMO的目标要全维度第一,且在此基础上,外观要足够惊艳,拉满用户情绪价值。

以低噪声来说,扫地机器人使用时间一长,就很容易噪音变大。但ROMO把噪声强度降低了80%,其做法是首次参考了汽车排气消声原理,在基站集尘风道上设计了三级降噪(有三个消声器)。并且,还不用牺牲集尘效果,因为主流降噪需要牺牲集尘性能。

这么高投入,是不是就得定价奇高呢?2024年,整个扫地机器人线上市场整体均价为3524元,较上年增长5.4%。如果剔除Q4的国补以旧换新3698元均价,实际均价为3360元。

据硬氪了解,ROMO最初的定价要超过6000元。毕竟ROMO上一颗小小的传感器芯片,都用的是无人机上最好的芯片。只不过,内部团队认为价格也要做到用户最优,才主动选择压缩利润。“大疆的产品看起来好像比较贵,但实际上因为我们产品上用的都是市面上最好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同时利用大疆强大的供应链保证成本和质量可控,大疆的产品实际上是更划算的。本质上我们是追求质价比,而非纯粹的低价。”

以用户为中心的另一个体现是,ROMO选择的营销策略是用户净推荐,也就是口碑相传。这样就不需要动辄亿元级的营销投入,省下来的营销费用可以全部用到产品本身,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健康商业闭环,好产品体验带来优质口碑推荐,好口碑继续提高产品力。

当然口碑背后,也源于大疆做了大量用户调研,包括针对未购用户和已购用户的问卷调研、面谈、以及到用户家里去深度访谈等数据收集。

一台扫地机器人,做到了处处有无人机的身影,或许这是另一种的降维。对于接下来的行业格局,也值得期待大疆带来的新变化。毕竟行业仍处于高增长,2024年,全球智能扫地机器人全年出货2060.3万台,同比增长11.2%;全年销售额达93.1亿美金,同比增长19.7%。预计到2030年,中国清洁电器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00亿元。

对于外界关心的下一代扫地机器人产品节奏,据硬氪了解,ROMO团队目前尚未给出明确时间表。对于大疆来说,第一代扫地机器人重点聚焦的是通过先进导航算法、高效清洁系统以及智能化交互体验,尽可能减少用户对机器人的介入率。

但能确定的是,大疆做扫地机器人不是试水或者转型,而是技术的水到渠成。对于大疆来说,通过扫地机器人,可以切入更大消费场景,也承载了工程师文化的进化迭代。大疆有多年积累的传感器(感知、避障、视觉)、导航算法、控制系统、通信、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等核心技术,一定不会止步于扫地机器人这一个家庭生活场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