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杀出航天独角兽:退伍老兵搞卫星零部件,全国第一
南太平洋的风暴中,一艘远洋渔船的卫星电话突然中断;在全球 60% 的海洋面积上,在30% 的陆地版图中,通信网络仍处于“数字黑暗”中。这些场景,无时无刻不在现实中发生。
海上孤岛、偏远山区、应急前线,以及更远的深空,引爆了商业航天的应用场景。最近,江苏无锡跑出一个超级独角兽:屹信航天,正式启动IPO辅导。
它的主攻方向是卫星零部件,如通信载荷及测控、数传产品。2021-2023年,屹信航天融资5轮,投资方包括锡创投、轻舟资本等。
公开资料显示,近两年(2023-2024)其在国内商业低轨通信卫星载荷领域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63.6% 和 85.7%。
屹信航天启动IPO辅导的消息,恰如一枚投入湖面的石子,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个千亿赛道的暗流涌动:偏远地区网络、海洋通信、太空旅游、太空资源开发......
01
屹信航天的创始人叫孙谦,曾在部队院校服役超过20年,主要从事卫星通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离开部队后,他在2018年创立了屹信航天,为微小卫星提供通信载荷及测控、数传产品。
产品核心解决卫星的几大问题:1、数据传输;2、指令接收;3、状态监测。买单者主要是卫星运营商、科研机构以及需要卫星通信支持的企业等。
创业后的5年时间里,屹信航天为超过五十颗卫星,配备了百余台核心电子设备。
屹信航天的崛起,与国产替代的趋势有较大关系。
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卫星通信领域,国内企业比较依赖国外。而国外进口设备价格高昂,如某国外知名品牌一款常用星载通信终端,其采购价格是国产同类型基础产品的5-10倍。
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响应周期长,一旦设备出现故障,跨国沟通协调、等待技术人员来华维修,往往要耗费数月时间,严重影响卫星运营进程。
而对于国内传统产品,性能又有限。
例如,在通信带宽方面,传统产品仅能支持 10Mbps-50Mbps 的通信带宽,在大数据量传输,如高清遥感影像数据回传、大规模物联网数据收集时,传输速度慢,效率低下。
在功耗上,传统星载通信终端功耗普遍在10W-20W,高功耗意味着卫星需要配备更大容量电池和更高效能源系统。
而屹信航天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
以其研发的星载测控通信产品为例,通过采用新型材料和优化电路设计,产品体积相较于传统设备缩小了30%-50%,节省了卫星的内部空间。
低功耗方面也有成效,其产品将功耗降低至 3W-8W。在通信带宽上,屹信航天产品通信带宽可达到 100Mbps-500Mbps,能满足一定的大数据量高速传输需求。
02
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已突破数千亿美元,并且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增速有望达到10%-15%左右。
目前的新机会主要集中在几个场景:偏远地区的网络覆盖、海上通信以及应急通信等场景、太空旅游、太空资源开发等新兴领域。
提到偏远地区网络,一个关键的事实是:全球还有39%的国家在使用4G网络。
ITU 2023年数据显示,5G网络覆盖全球近40%人口,但低收入国家仍以3G为主,4G仅覆盖39%低收入国家人口。城乡差距明显,城市联网率是农村的1.6倍,约26亿人处于离线状态。
即便是美国,2020年仍有 22.3% 的农村人口和 1.5%的城市人口缺乏达到 25/3Mbps 的固定宽带覆盖。而卫星互联网连接成本与地形无关,且覆盖范围广,形成规模效应后,在偏远地区更有价格优势。
海上通信现状有些类似。全球海洋面积广阔,传统地面通信网络难以覆盖。
例如,在海洋上的船舶、沙漠中的探险者以及偏远山区的居民都可以通过低轨卫星互联网接入网络,享受高速的互联网服务。
像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分别有约 2000、6000 个岛屿有人居住,在岛屿之间铺设海底光纤难以实现,并且容易因事故或自然事件造成损坏,卫星互联网可解决岛屿上通信问题。
在应急通信上,一旦自然灾害发生,地面基站容易瘫痪,而低轨卫星互联网的快速部署能力,能够为救援工作提供及时支持。
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中,地面基站瘫痪时,低轨卫星可迅速搭建应急通信网络,应急救灾黄金救援期的通信恢复效率有望提升300%。
太空旅游、太空资源开发,则是更长远的新兴需求。截至2025 年,全球已有 130 余位非职业航天员进入太空,但尚未出现中国国籍的太空游客。
而对于太空资源开发,目前还处在探测+运输的科研期。
2024年,全球太空采矿市场规模约 19.9 亿美元,预计 2037 年将达 163 亿美元,年增长率 19.13%。
SpaceX 的 “星舰” 将运输成本降至每公斤数千美元,使大规模资源回运成为可能。中国 “嫦娥五号” 月壤研究已发现捕获氦- 3的关键物质,为未来月球资源开发奠定基础。
03
最近几年,商业航天的国家地位也较高。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商业航天定位为 “新增长引擎”,明确要求 “推动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这一举措标志着:商业航天从技术探索正式升级为国家战略性产业。
从顶层设计来看,自2024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2025年政策进一步聚焦 “技术自主化” 与 “场景规模化”。
该背景下,北京、上海等10余省份纷纷配套出台专项扶持计划,并设立千亿级产业基金。
例如,北京经开区建设 “北京火箭大街” ——商业航天共性科研生产基地,成立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创新中心。
2023年,上海发布了《上海市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 - 2025 年)》,提出至2025年,围绕卫星制造、运载发射、地面系统设备等环节,加强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发展,推动空天地信息网络一体化融合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铅笔道”(ID:pencilnews),作者:爱羽,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