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详情

小米AI眼镜来了,但“智能眼镜时代”离我们还有多远?

新摘商业评论2025-07-08 16:10
“百镜大战”谁将是最后赢家?

小米 AI 智能眼镜的高调亮相是迈向智能眼镜时代的重要一步,但真正的“普及时代”仍有几道关键门槛需要跨越,“百镜大战”的角逐下,或许才能筛选出智能眼镜领域的“智能手机时刻”!

几天前,小米“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掀起的热浪似乎到现在还没结束,Yu7订单的排期甚至已到明年中旬。

发布会上除了Yu7备受关注,1999元起的小米AI智能眼镜也成了发布会上的又一亮点。

目前,网友们都已经都拿到了实物,根据各方测评来看,网络上对这款眼镜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眼镜从外观到内核性价比都很高,但随之而来的是有很多人对当下的隐私安全再次持怀疑态度。

优点上来说,每个AI产品的卖点一定是要包含智能化、便捷性、互动性、安全性等几个方面,放到AI智能眼镜身上,用户更加看重的可能是模态大模型识别万物、翻译、扫码支付等功能,这些功能小米也确实都有兼顾。

不过,有用户认为眼镜为了尽量轻一定会在电池容量上减配,那随之而来的就是续航焦虑。此外,有网友提到,AI眼镜的普及是否标志着我们都即将进入“裸奔时代”,偷拍情况是否会更加猖狂。

截至目前,京东小米旗舰店显示,该眼镜销量已超1万副,天猫已售超4000副,抖音小米数码旗舰店已售超5500副。有消息称,小米AI眼镜3天或已售近5万台,创中国AI 智能眼镜最快销售速度。截止7月2日14时,小米AI智能眼镜荣登XR设备热销榜第一。

小米眼镜探底价格,拐点是否到来?

伴随着Deepseek的异军突起并持续火爆,AI行业今年确实被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

雷军那句“科技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服务于人民。”这一次又在AI眼镜上重现了,小米AI智能眼镜可谓是将价格探到了底,售价1999元起,而对标产品Ray-Ban Meta售价为299美元,网友直呼“小米又来掀桌子了!”

小米的此次“掀桌”行为,可能标志着AI眼镜从高端用品向大众消费品的关键转折。正如发布会上所说,这款眼镜的定位是“面向下一个时代的个人智能设备”,或将成为当下年轻人的第一款智能眼镜。

据悉,小米通过在各个部件压缩成本,才能真正将价格“打下来”。比如,用国产Micro-OLED屏替代索尼屏、放弃独立算力依赖手机投屏、公模化设计压缩成本,首次将基础AI功能做到2000元内。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1999元的AI智能眼镜确实能让许多科技“门外汉”愿意做一下尝试,可以用相对低的价格吸引用户,从而由尝鲜到常用。

另一方面,小米AI智能眼镜的问世,可能更加快了国内手机厂商进军智能眼镜行业的速度。

事实上,华为早在2021年冬季旗舰新品发布会上就正式发布了搭载HarmonyOS操作系统的鸿蒙智能眼镜,支持与手机、平板等设备实时互联。但现如今,华为还是在被芯片问题“卡脖子”,目前暂时找不到高通以外的合适芯片。

据悉,市场上高端A智能I眼镜的主流芯片方案为高通的AR1芯片,市占率超过80%份额,能满足强AI需求。

有消息称,苹果首个AI眼镜预计将在2027年第二季度发布,年出货量或在300-500万部。

根据WellsennXR数据显示,全球AI智能眼镜(不含XR融合产品)的销量规模快速增长,2023年仅为21万副,到2025年预计将增长至400万副,开始向传统眼镜渗透,2030年后随着技术进一步成熟,智能眼镜将加快渗透,渗透率接近5%,并在2035年渗透率超过70%,有望接替智能手机成为下一代通用智能终端。

业界普遍认为,相比较其他公司,手机厂商进军智能眼镜行业似有更大的胜算,以小米、华为为代表的手机大厂在资金、供应链、品牌力、生态上有明显优势。

手机厂商们进军AI智能眼镜行业,可能不是代表智能眼镜行业成熟的拐点,但无疑是让更多人了解AI智能眼镜的拐点,有了更多用户的尝试了解,或许智能眼镜才能真正走向普及。

“百镜大战”谁将是最后赢家?

回顾市面上智能眼镜的发展史,各品牌眼镜在经历几轮革新后,智能眼镜领域从人工智能、微型化硬件和交互等方面都有了技术更新。

AI智能眼镜这一概念被提出可以追溯至谷歌的Google Glass,2012年谷歌I/O大会上,谷歌眼镜以“探索者版”惊艳亮相,成为首款真正将AI与眼镜形态结合、面向大众视野的消费级产品。

不过,谷歌这款眼镜因随时随地的拍摄能力引发巨大争议,曾被戏称为"Glasshole",加之其存在的续航、应用生态匮乏、价格高昂等问题,2015年谷歌宣布停止消费者版本的销售,第一波消费级AI智能眼镜的热潮也就随之褪去。

由于技术瓶颈、应用生态、成本高昂、隐私问题等因素,市场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沉寂期,直至近些年,AI智能眼镜又被推至高潮。

2023年9月,Meta与雷朋合作推出Ray-Ban Meta智能眼镜实现AI交互与硬件轻量化的平衡,迅速成为爆款,当年销量突破30万台。

在今年年初举办的CES2025上,“全球共有约60家中国企业和超过80家海外企业参与AI眼镜相关展示,展出的AI眼镜产品近50种,包括纯音频AI眼镜、AI音频+拍摄眼镜、AI+AR眼镜等,真可谓是“百镜大战”,这些眼镜的问世无疑是将国内AI眼镜的市场热度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现如今,国内的AI眼镜市场三梯队分化较为明显,其中,雷鸟创新已连续三年稳居头把交椅。

据今年年初洛图科技(RUNTO)发布的2024年中国XR市场销量数据年报,2024年在中国消费级市场雷鸟创新以35.6%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这也是雷鸟创新第三年斩获中国消费级AR市场占有率第一。

此前有消息称,雷鸟创新在长三角地区落地了两大研发制造总部,将继续开展全彩MicroLED、SLAM、大模型等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进一步扩大在消费级AI+AR的技术优势,形成竞争壁垒。

值得注意的是,“百镜大战”虽如火如荼,但是目前AI眼镜各厂商在打牢“地基”的基础上的研发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之后出现的AI智能眼镜,是以星纪魅族和小度为主的场景破局者。简言之,这两者开始将AI智能眼镜应用到生活场景之中,比如星纪魅族依托吉利汽车生态,主打“AR-HUD车载场景”,与领克、极氪车型深度联动;小度则是聚焦K12教育市场,基于计算机视觉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精准捕捉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知识盲区,为每个学习障碍点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重塑传统学习场景的认知效率边界。

而随着华为、小米为主的手机厂商进军到AI智能眼镜行业,手机与眼镜的交互,在做到AI智能眼镜功能体验的同时,再与手机、电脑甚至汽车做到无缝流转音频,给用户极致顺滑的体验。

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预测,2025年全球AI智能眼镜市场规模将达到570万台,同比增长高达110%,短期内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来自于消费者对新兴产品的尝鲜感。

一个新产品的问世确实会引来一波新的消费者入局,正如当下小米AI智能眼镜的爆火,但“三分钟热度”过后,产品仍能坚挺地保持销量,靠的一定是产品本身的“魅力”。

智能眼镜将是下一代“手机”?

今年2月份,在杭州余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Rokid创始人兼CEO祝铭明戴着Rokid glasses进行演讲,将发言稿显示在眼镜上,通过手上的戒指完成翻页,实现了“脱稿”演讲,刮起一阵潮流新风。

洛图科技(RUNTO)线上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5月,智能眼镜(含AR)的零售销量在30万副左右,数据正持续走高,全年销量有望突破百万,预计同比增长将超过130%。

此外,据IDC预测,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将达1205万台,同比增长18.3%;其中不具备显示功能的音频和拍摄眼镜出货量将达547万台,同比增长101.9%。

这也就是说明,今年的智能眼镜一定会迎来井喷式爆发。不论是之前Rokid glasses爆火,还是最近小米AI智能眼镜的“抢购风波”,都能看出今年的智能眼镜市场一定是要比往年有所发展。

扎克伯格在今年5月的Stripe Sessions 2025大会曾说,“AR眼镜是AI终极载体,未来十年投资潜力巨大。”另外,他还表示,“眼镜堪称人工智能的完美载体,因为它能让人工智能看到你所看到的景象,听到你所听到的声音,还能全天候与你进行交流。”

微软也曾表示,在大语言模型加上视觉处理后,AI可以实现对开放世界图像理解、视觉描述、多模态知识、场景文本理解、文档推理、代码编程、时间推理、抽象推理、情感推理等。

从这个角度来说,智能眼镜拥有显示、耳机、摄像头、WiFi蓝牙模块等相关硬件,同时具备音频、拍摄、无线通讯等功能,把它作为手机的替代品确实让用户得以“解放双手”。

但是智能眼镜当下所面临的续航、交互、隐私等痛点,仍亟需解决。

供应链层面,当前主流光波导方案仍存在透光率不足、量产成本居高不下两大瓶颈。更重要的是,智能眼镜主控芯片市场主要由高通等国际巨头主导,国内厂商研发与生产相对滞后,高度依赖进口芯片导致议价能力弱、成本控制压力大。

续航层面,智能眼镜电池容量普遍仅150-450mAh,高负载下续航不足4小时,且受使用场景和硬件配置影响波动明显。同时,电池占整机重量高达20%-30%,严重制约了设备突破50克轻量化目标。

另外,AI智能眼镜的隐蔽拍摄能力多为用户所诟病,人们总会认为眼镜一直戴在脸上,给人一种“随时可能被监视”的压迫感。2012年谷歌眼镜就因隐蔽拍摄引发巨大争议,国外有佩戴者在酒吧、餐厅等公共场所被要求摘下眼镜或被拒绝进入,甚至有佩戴者因在酒吧戴着眼镜而遭到人身攻击,因此种种,最终导致谷歌眼镜黯然退出消费市场。

今年4月,Meta更新隐私条款:除非用户主动关闭“Hey Meta”功能,否则摄像头功能始终启用,公司会定期分析拍摄内容。

这一问题,小米AI智能眼镜有所注意,使用后发现,当用户进行拍照或录像操作时,呼吸灯会亮起,让用户直观地了解当前眼镜处于拍摄状态,避免误操作或隐私泄露等问题。

可即便如此,有很大一部分网友仍是表示担心隐私泄露的问题,并质疑眼镜可能持续收集用户周围环境和互动的数据。

所以短期内AI智能眼镜在生态和软件开发上仍需依赖手机,难以成为独立设备,况且,其AI+AR技术想要更加丰富还是要靠手机生态,如果内容少、交互体验差,用户新鲜劲一过,就不会持续使用了。

总的来说,小米AI智能眼镜的高调亮相是迈向智能眼镜时代的重要一步,但真正的“普及时代”仍有几道关键门槛需要跨越,“百镜大战”的角逐下,或许才能筛选出智能眼镜领域的“智能手机时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摘商业评论”(ID:xinzhainews),作者:箖木,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