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详情

组织变革,是用难题考出优生

穆胜2025-07-08 11:30
经济寒冬企业组织变革两极分化,认知与坚持成关键。

按理说,经济寒冬会是企业进行组织变革的集中时段,因为严苛的经营压力必然倒逼企业减负前行。

企业在经济红利期里,更多是用组织创新等口号,包裹一些自认为可行的“小妙招”,并进行大量的对外宣传,烘托企业的卓尔不群。但红利消失之后,他们不再会为面子而大量投入,所有的组织调整动作,都是为了让自己更轻、更快、更强,最终都会指向降本增效的数据目标。

本年,穆胜咨询的市场线索数据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如果去年是人效管理咨询需求最为旺盛的一年(自这个概念开始火爆),今年就是组织变革咨询需求重新火爆的一年。尤其是,这些市场线索数据的真实性相比以前更高,前来沟通的企业,基本都是一把手有强烈决心,并反复为组织变革筹划已久的情况。他们遍寻良方,最终把目标放到了我们的“平台型组织”上,他们对这个概念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自己也曾尝试进行类似变革,所以沟通起来特别高效。

如果我们把中国的企业界比作是一个班级,把组织设计当做一门课程,那么,小学其实看不出学生之间的差距,越到初高中,题越难,越能看出差距。而且,他们最终不得不面对高考这块试金石,所有的差距都会在这一关里无所遁形。

穆胜咨询每年进行组织变革主题的调研,从大量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组织变革的若干新趋势。本年的数据趋势尤其让我们感叹——难题见优生。

一方面,是难题可能让大量差生的成绩大量下滑。

我们发现,大量企业无论是在三台架构的建设上,还是在市场化激励的导入上,都出现了明显向金字塔组织的倒退。过去那些创新的尝试,默默地退回了原地,数据中台退烧了,组织中台退烧了,对赌跟投退烧了,项目合伙分配退烧了……不仅是不做了,有些企业连口号都懒得喊了。经济寒冬里的企业都回归实用主义,当组织上的创新无法带来降本增效的结果,没人会为它买单。

于是,在组织变革这门课程上,企业并没有好成绩。所以,我们在接触有些企业的老板和高管时,他们通常都会说:“以前我们也搞过……”其实,每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不了解的事物时,为了掩饰心中的不安,通常都会说:“我以前也尝试过……”或“我有一个朋友,他也在做……”一言以蔽之,当这类人说出“想当年”时,在这个领域,他们已经认输了。

看破也说破,他们变革组织的动作并不顺利,反而造成了更多的问题,于是只能选择“恢复原状”。有时,为了面子,他们不能撤销变革,只能坚持形式创新,但回归传统本质。这种别扭,那叫一个酸爽。举例来说,为了坚持项目制激励,不少企业按照项目参与者的级别、工时来发放固定工资,反而让薪酬结构变得复杂,管理成本更高。

另一方面,是难题让少数优生的成绩迅速冒尖。

我们发现,这类企业在三台架构和市场化激励上,都出现了进阶。他们不仅是在每个细分领域里操作更加精细,而且在各个领域里的组织变革举措已经形成了联动关系。这些都体现在若干的高阶数据上,只要是稍微懂点组织类数据的人,一看就知道这类企业的卓尔不群。直观点看,他们已经初步在体会那种员工与自己共同创造、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妙处。这样的企业,他们一定不会大肆宣传,而是会埋头赶路,争取与竞争对手早日拉开组织能力上的代际差距。

差生不懂装懂,喜欢“假老练”,表现出一副沧海桑田的感觉;而优生不懂就问,从老板到高管,谦虚而贪婪地学习,躬身入局地实践,他们犯错,认错,而后进步。一来一去之间,胜负已定。

于是,那句经典的话又可以套用了——对于坚定的创新者,最开始是“看不上”,然后是“看不懂”,最后是“看不见”。

我们陪伴了太多企业经历组织变革,这是一场苦旅,只有走到拐点,才会豁然开朗。这个变革方向上,比的是坚持。而在坚持的背后,比的是对组织的认知。因为,浅薄的认知,经不起环境的冲击和引诱(走捷径);坚定的认知,才会让人坚持做那些“难而正确的事”。

组织变革的坑与痛历历在目,如何建立认知,付诸行动?如何乘竞对蒙眼,让自己狂奔,在经济寒冬中拉开彼此差距? 第四届中国企业平台型组织(PFO®)论坛给你最优解。

真正的聪明人都是从别人的血和泪中汲取经验教训,而不需要亲自碰得头破血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穆胜事务所”(ID:hrm-yun),作者:穆胜咨询研究院,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