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详情

关于eSIM,看这一篇就够啦

鲜枣课堂2025-07-03 15:53
eSIM重启引热议,优势显著或取代传统SIM卡。

最近这段时间,网上关于eSIM的讨论很热烈。 

时隔多年,为什么 eSIM 会突然“卷土重来”?它会给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是否会全面取代传统SIM? 

今天这篇文章,小枣君就来做个深度解读。 

到底什么是eSIM?

eSIM,全称为Embedded-SIM,嵌入式SIM卡。

SIM卡,大家都很熟悉。它的全称是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用户识别模块),是一个保存了我们手机号码信息的芯片。我们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有这么一个芯片。

传统SIM卡

SIM卡有好几种尺寸规格,包括:Full-Size SIM、Mini SIM、Micro SIM、Nano SIM。如下图所示:

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用户使用的,都是Nano SIM。

eSIM,比Nano SIM更小。它不再是卡片形式了,而是直接变成了一颗SON-8封装格式的小芯片,嵌入到手机等终端设备的电路板上。

eSIM是可编程的。通过OTA(Over-The-Air,空中写卡)技术,用户可以对eSIM进行远程配置,实现运营商配置文件的下载、安装、激活、去激活及删除。

也就是说,用户不用去营业厅,就可以开卡、选套餐、换号码,非常方便。

eSIM被认为是一种虚拟SIM技术。除了eSIM之外,softSIM和vSIM也都属于虚拟SIM技术。 

华为的天际通,就属于SoftSIM技术,干脆连嵌入式芯片也没有,直接通过纯软件实现SIM功能。 

eSIM有哪些优点?

总的来说,eSIM的优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减少了空间占用

现在的手机,正在变得越来越轻薄。传统SIM卡,需要专门的卡槽,占用了较大的手机内部空间。 

采用eSIM,可以进一步减少对设备内部空间的占用,降低设计难度,有利于将设备做得更轻薄。 

除了手机和平板之外,可穿戴设备(智能手表等)以及物联网设备同样也非常需要eSIM。 

此类设备的内部空间比手机更小,更需要借助eSIM来解决空间设计难题。 

2、提升可靠性

传统SIM是插拔形式,靠芯片上的金属接触点进行连接。 

这种方式容易出现接触不良的问题。对于一些苛刻的物联网场景(震动、晃动、磕碰),这个问题更加明显。 

相比之下,eSIM是直接焊接在电路板上,更加牢固,可靠性更高。 

3、有利于防水防尘

没有了插拔式SIM,就没有了SIM卡槽,也没有了卡槽缝隙。 

这使得手机等终端更容易提升防水防尘等级。物联网终端的适用场景也变得更多。 

4、方便了用户

如前面所说,采用eSIM之后,对用户来说,办理业务会更加方便。 

无需实体卡、无需插拔,所有开卡、换卡、携号转网等操作均可在线完成,极大地简化了流程。

用户不需要担心SIM卡遗失带来的不便,也不需要到处找卡针。

对于跨国出行比较多的用户,eSIM带来的便利更加明显,不再需要频繁换卡。

对于物联网业务来说,没有实体SIM卡,也会非常方便。物联网终端的数量庞大,使用场景复杂,更换SIM卡的难度更大。

eSIM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eSIM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最早提出它的,是苹果公司。

2011年,苹果公司向美国专利和商标局申请了一项虚拟SIM卡专利。

几年后,2014年,苹果发布了自己的SIM卡——Apple SIM,嵌入到美国和英国发售的iPad Air 2和iPad Mini 3平板电脑中,允许用户设备动态选择运营商网络。

2015年7月,苹果和三星计划联手推出eSIM卡。8月,三星推出了首款支持eSIM的智能手表——Gear S2。

2016年6月,GSMA宣布正式发布eSIM规范。这一规范获得全球超过30家运营商(德国电信、西班牙电信、美国AT&T等)、芯片商及苹果、三星、谷歌、华为等智能手机厂家的支持。

2017年9月,苹果发布的Apple Watch 3也采用了eSIM方案。

2017年10月,谷歌发布的两款手机Pixel 2与Pixel 2 XL成为首款兼容eSIM的智能手机。

eSIM在国外的爆火,自然也吸引了国内的注意。包括三大运营商在内的国内企业,也开始尝试推动这项技术。

2017年6月,中国移动在上海CES Asia(亚洲消费电子展)期间推出一款全球尺寸最小的eSIM NB-IoT通信模组M5310,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

中国移动M5310模组

同年,中国联通也在eSIM上发力。上海联通联合出门问问,共同推出了国内首款支持eSIM的智能手表——Ticwatch2,可以实现3G通信。

2018年,中国联通开启了六个城市的“一号双终端”eSIM卡业务试商用。开始时,只支持Apple Watch,后来又添加了Huawei Watch2Pro。

一号双终端业务,允许用户在手机主号码的账户和套餐基础上,将手表、平板等添加为eSIM附属设备。两个设备可以共用一个号码,共享通话和流量套餐,且能独立通话和上网。

2018年4月,中国联通成立了eSIM产业合作联盟。

2018年,苹果继续加大对eSIM的支持力度。iPhone XS系列首次支持eSIM,采用“实体SIM+eSIM”双卡方案。后来,2022年,美版iPhone 14系列彻底取消实体卡槽(仅支持eSIM卡),成为无卡化里程碑。

2019年,中国移动也启动了七个城市的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非物联网设备)试商用。

2021年11月16日,工信部正式印发《“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嵌入式SIM卡(eSIM),新兴技术应用,深化新技术新业务在垂直行业和领域的拓展”

2023年中,GSMA发布了新的eSIM物联网规范SGP.32。该规范为物联网领域的eSIM大规模部署扫清了障碍,是助推整个eSIM生态繁荣的关键一步。

2023年7月底, 高通、中国联通、GSMA联合发布的“5G+eSIM计算终端产业合作计划”。 首批加入计划的厂商,包括华为、荣耀、OPPO、VIVO、联想、中兴、升腾、新田科技、移远、广和通、浪潮通信、新华三等。 

正当大家以为eSIM要全面普及的时候,三大运营商却在2023年先后发布公告,以业务维护升级为理由,宣布暂停受理eSIM手表一号双终端业务及独立eSIM卡的办理申请。

三大运营商的暂停公告 

然后,就是长达两年的沉寂,eSIM发展陷入停滞。 

eSIM为什么会被叫停?又为什么会重启?

这次的eSIM重启热潮,起源于新浪科技6月18日的一则消息: 

新浪科技表示,三大运营商将在今年下半年全面放开eSIM业务。

6月18日刚好是MWCS(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站)的开幕日。在MWCS上,运营商也确实进行了eSIM产品的高调发布。

中国联通联合中兴、联想发布了支持eSIM的Pad产品。

一时间,全网开始热议,认为eSIM又回来了,将全面取代传统SIM。

那么,eSIM在2023年为什么会被叫停?今年,又为什么会重启?

我们逐一来看。

先看看为什么2023年会被叫停。

前面我们介绍了eSIM的优点。大家会发现,这些优点,都是面向手机厂商和用户的。对于运营商来说,eSIM却是一把双刃剑。

首先,eSIM对运营商确实也有利。eSIM卡的交付,节省了运营商在传统SIM卡实体交付中涉及到的制卡、包装、物流和仓储成本。

采用eSIM,运营商的线下业务办理量,将显著减少。营业厅的工作量会减少,存在价值也会减弱。运营商可能会减少营业厅数量,有利于削减成本。

运营商营业厅

但是,eSIM也运营商也有弊,因为它会影响到运营商的主导权。

SIM卡代表了用户和单一运营商的契约关系。用户办理了SIM卡,就是和运营商签订了合同,凭卡享受服务。

有了eSIM,这种契约关系减弱了。用户换网更加方便,粘性随之下降。对运营商来说,用户更容易流失,竞争会变得更加激烈。

eSIM降低了用户对运营商的粘性

正因为如此,eSIM出现之后,运营商一直都不太愿意推动(国外也是如此)。即便推动,也主要是因为物联网市场的刚需需求,以及苹果公司的设备需求(苹果力推)。

国内三大运营商中,中国联通在eSIM上跟得最紧,是因为他们在iPhone早期时代就紧靠苹果生态,和苹果的合作最为紧密。苹果的Apple Watch需要使用eSIM,中国联通就果断推出了eSIM业务,想要复现当年的WCDMA iPhone市场热潮。

eSIM被叫停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安全隐患。

eSIM推出早期,在流程规范和技术上存在一些漏洞。

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OTA漏洞,通过虚假身份信息批量注册eSIM号码,用于电信诈骗和垃圾短信群发。 

还有一些人,将eSIM卡改成实体卡,开展远程制卡业务,超额使用流量。

此外,也有人利用eSIM办理海外运营商的卡,绕开合理监管。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国内三大运营商就在2023年暂停了eSIM业务的办理。

那么,为什么现在又重启了呢?

说白了,还是因为eSIM是大势所趋。

终端的发展,尤其是可穿戴终端以及物联网终端的发展,迫切需要eSIM。

苹果即将发布的iPhone 17 Air,也是推动eSIM的契机。

iPhone 17 Air主打轻薄设计,厚度仅5.5mm。由于机身太薄无法安装实体SIM卡槽,所以苹果计划采用eSIM方案。

如果国内没有eSIM业务,就无法使用iPhone 17 Air。

前面提到的一些安全方面的问题,运营商也一直在努力解决。现在能够重启,说明解决的进度比较理想。

目前,三大运营商在eSIM方面的进度各有快慢。

中国联通仍然是推动eSIM最积极的。他们已在天津、北京、河北等25个省市重启eSIM功能。其它城市何时重启,还未有通知。

在产品方面,除了苹果生态之外,他们与紫光展锐、TCL合作推出了国内首款eSIM 5G AI平板VN300E。他们还与通则康威联合发布了eSIM 5G AI CPE VN010。前面我们也提到,MWC期间他们和中兴、联想也有eSIM新品发布。

中国移动也在积极跟进。中国移动客服表示:“将逐步开放全国范围eSIM业务支撑,正在进行相应系统优化和资源准备,具体开放时间敬请关注。”

据悉,中国移动旗下的中移物联已采购7000万颗eSIM芯片,为大规模商用储备了充足的产能。

中国电信目前暂不支持开通。中国电信客服表示:“目前eSIM业务还未完成升级暂时无法办理,也没有升级完成的具体时间通知。”

网上有消息称,中国电信eSIM之所以慢,是因为受天通卫星通信业务的影响。

eSIM到底能不能成功?

目前,eSIM迎来了消息面的利好,正处于一个上升期。

但是,现在就断定eSIM会大步走向成功、迅速取代传统SIM,还为时过早。

eSIM想要真正获得成功,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努力,以及来自用户侧的认可。

eSIM的产业链,是一个涉及芯片设计制造、平台管理、运营商服务、设备集成和最终应用的复杂生态系统。

资料来源:中国信通院《eSIM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研究(2024年)》,中金公司研究部

终端、芯片、模组厂商,态度是最为积极的。因为eSIM确实可以大幅降低产品的设计难度,有利于轻薄化。

据ABI Research统计,2023年eSIM在智能手机中渗透率为21.3%,在可穿戴设备中为5.2%,在平板电脑中为4.3%,在笔记本电脑中为1.9%。

这个渗透率并不算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平台厂商,对于eSIM肯定也是积极支持的,毕竟可以分一杯羹。

运营商的态度,其实已经日渐清晰了。

虽然eSIM对运营商主导权有一定的影响,但开放竞争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抵制、逃避和拖延,并不能改变这个趋势。提升服务品质,才是留住客户、获得竞争主动权的最关键因素。

更重要的是,高速增长的物联网市场,也确实需要eSIM。推动eSIM的普及,有利于加速万物互联,也有利于进一步发挥5G网络的价值。

运营商正在加紧建设相应的平台,制定完善规范流程,表明了他们对eSIM的积极态度。

最后再来看看用户的态度

用户是否支持和认可eSIM,是影响其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说实话,eSIM在体积、防水等方面的优势,对用户来说并没有明显的感知。大部分用户,也不会频繁更换SIM卡。

所以,eSIM所带来的用户体验改善,其实是稍微有点夸大的。

相比之下,eSIM所带来的使用习惯改变,反而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大部分用户,根本不知道什么是eSIM,也不知道如何使用eSIM。用户认知不足与操作路径不清晰,将严重影响eSIM的普及进度。

eSIM的开通界面,并不是很容易

用户是不太愿意接受改变的。全行业(尤其是运营商)需要对用户进行持续的引导和宣传,才能加速eSIM的普及。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很大的市场投入。

当然,eSIM的资费标准,也是影响用户态度的因素之一。这个要看运营商的市场和定价策略。从之前的eSIM套餐来看,总体还是比较合理的。

此前的eSIM套餐(独立卡,非一卡双套餐)价格,仅供参考

总而言之,eSIM有很大的概率能够获得成功。整个行业对eSIM都非常支持,eSIM也确实具备一些优势,更加符合数智时代的需求。

相比国内,eSIM在海外的发展更为激进。欧盟《新电池法》明确规定,自2026年起智能手机需逐步淘汰实体卡槽。美国的各大主流运营商,也已普遍兼容该技术。

据GSMA Intelligence预测,至2025年底,全球预计将有约10亿eSIM智能手机连接,2030年将增长至69亿。

据Jupiter Research测算,到2026年,全球使用eSIM技术的物联网连接数量将从2023年的2200万增长至1.95亿。

eSIM究竟会如何发展,就让时间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参考文献:

1、《eSIM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研究(2024年)》,中国信通院;

2、《eSIM热度有望重启,编制万物互联新格局》,中金研究;

3、《跟SIM卡说再见?向eSIM说你好!》,盖贝贝,通信世界;

4、《是时候重新理解eSIM了!》,物联网智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鲜枣课堂”(ID:xzclasscom),作者:小枣君,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