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详情

下半年,谁能拦住小米YU7?

财天COVER2025-07-02 19:41
7月1日,多家车企先后公布上半年销量情况。比亚迪交出了“合格但不亮眼”的成绩单,吉利动作频频、增势迅猛,零跑、小鹏和小米汽车异军突起,再次打乱了国产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让车企的座次充满变数。

01、新势力大洗牌

进入2025年,新能源汽车战场的戏剧性故事一波接着一波。7月1日,多家车企先后公布了上半年成绩单,曾以绝对优势稳坐2024年“新势力销冠”宝座的理想汽车,估计被气得不轻。

业绩报告显示,2025年6月理想汽车交付量破3.6万辆。这数据并不拉胯,而且上半年理想汽车通过销量与利润的权衡,依靠爆款低价车型L6的助力,累计交付量突破了20万辆。

但细看每个月的交付量会发现,今年1月和2月,原本落后的小鹏汽车月交付量突破3万辆大关,首次超过了理想汽车。当时该消息引发行业广泛关注,市场在感叹小鹏汽车终于被王凤英从泥潭中拉回来的同时,也为理想汽车着急。

3月~6月,理想汽车又被零跑汽车抢了风头。特别是6月份,理想汽车交付量同比下滑24.06%,环比下降11.2%的数据,有些刺眼。

要知道,零跑汽车自C10车型起,便主打“理想平替”的概念,这相当于理想汽车被自己的模仿者给超越了。到了6月份,零跑汽车的月交付量已接近5万辆,与理想汽车之间的差距拉大到1.2万辆以上。

7月1日,理想汽车成立十周年,四周强敌环伺,该公司也在调整步伐。

6月27日,理想汽车再次发布全新组织架构调整和人事任命:原“研发与供应群组”和“销售与服务群组”整合并入新成立的“智能汽车群组”,对理想汽车智能汽车业务的战略到经营闭环负责。这也是继今年3月份对销售与服务群组调整后的第二次内部整合。

另外,理想汽车董事长李想还调整了二季度销量指引,相比此前12.3万辆至12.8万辆的交付量指引有所下滑。

面对各方挑战,理想汽车下半年也有新产品推出,7月份即将上市的家庭六座纯电SUV理想i8,以及9月份推出的家庭五座纯电SUV理想i6,它们能否帮助理想汽车重新夺回领先地位,有待市场的检验。

把理想汽车超越的小鹏汽车,其董事长何小鹏还没开心够,新势力车企第一的位置就被零跑汽车夺走了。不过目前,在这四家头部新势力当中,只有小鹏汽车完成了年初销量目标的一半,已经超过2024年全年交付量。依靠小鹏G6、MONA M03等热销车型,6月交付量超3.4万辆,同比提升224%,增长势头不错,月交付量连续8个月超过了3万辆。

接下来,小鹏将冲高的希望寄托在了G7身上,但面对小米YU7的锋芒,何小鹏压力不小。

其实上半年成绩单出来后,真正让投资者着急的还是蔚来。目前该公司在新势力车企中优势不明显。

从2024年开源节流至今,蔚来旗下三大品牌(蔚来,乐道,萤火虫)齐发力,2025年6月交付量同比增长了17.52%,其中,乐道品牌交付6400辆,萤火虫品牌交付3932辆,两个品牌创2025年月交付新高。

蔚来创始人、董事长李斌表示,随着蔚来5566系列焕新、乐道L90与L80相继上市,以及萤火虫品牌的发力,三大品牌协同作战,四季度月销量冲刺5万辆并非天方夜谭。

在提升销量的同时,蔚来也在持续推动降本增效。今年一季度开始,蔚来在销售、研发、供应链等多个领域改革,在全员经营的理念下,不赚钱的部门将被大幅缩减。另外,蔚来世界模型(NWM)已陆续推送至ET9和新5566车型,其搭载自研的车规级5纳米智驾芯片神玑NX9031,也被李斌认为能够有效优化单车毛利,帮助提升蔚来的盈利能力。

02、造车老炮儿再“掐架”

看完新势力的表现,再将目光转向传统厂商。

没有任何意外,比亚迪依然“遥遥领先”。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累计销量达到214.6万辆,同比增长33.0%。具体来看,王朝网和海洋网累计销量超过195万辆,方程豹、腾势、仰望,累计销量分别为79830辆、60746辆和1003辆。

虽然比亚迪的基本盘保持了稳定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交出的成绩单“合格但不亮眼”。比如在高端化战略上,比亚迪依然面临较大的挑战。在近期的股东大会上,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也指出,“公司已经意识到并正在努力解决高端化进程中的问题” 。

一个明显的现象是,消费者对比亚迪的高端产品评价很割裂,有人认可其黑科技,但到具体车型上,一些细节却不尽如人意。

作为比亚迪另一个战略目标,其今年上半年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却很亮眼。2025年比亚迪的销量目标为550万辆,其中海外市场需要承担80万辆的任务。而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的乘用车和皮卡累计销量达到470086辆,超额完成任务。不仅如此,在巴西、澳大利亚及欧洲等多个海外市场,比亚迪的月销量均已超过特斯拉。

摸着比亚迪过河的吉利控股,方法简单粗暴,效果却行之有效。今年上半年,吉利累计销量超过140万辆,同比增长47%。其中,吉利新能源汽车销量累计达到725151辆,同比增长126%;吉利银河品牌累计销量为548408辆,同比大增232%。鉴于新能源汽车的出色表现,吉利将年初定下的271万辆销量目标,上调至300万辆。

随着新能源汽车竞争进入下半场,市场留给车企的试错空间也越来越小,如何高效利用资源,是每个厂商都要面对的课题。吉利采取的做法是,将公司的资源凝聚成一个拳头,改变过去品牌小而散、散而乱的状态,不再重复建设。

随着极氪回归吉利,几何并入吉利银河,今年1月,翼真汽车(LEVC)和雷达汽车正式并入吉利汽车集团,整合之后,吉利汽车将实现轿车、SUV、MPV、越野、皮卡等品类的全覆盖。至此,极氪、领克、吉利银河与吉利品牌分别在豪华新能源、高端新能源、主流精品新能源和燃油车市场构建起吉利乘用车四大板块。

而作为比亚迪的另一大劲敌,长城汽车今年在舆论场上也与其掐架了多个回合。

尽管舆论站在了长城汽车这边,但到了场下,长城的销量表现平平。今年上半年,长城汽车累计销量约为57万辆,同比仅增长2%,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60414辆,同比增长21%,在国内的主要车企中,都不能算作突出。

相比于比亚迪的成功转型,以及吉利的转型过半,长城汽车的新能源转型之路还在动态调整中。对于品牌布局,长城汽车与吉利走了不太一样的路。今年,长城决定复兴欧拉品牌,其销售渠道也会独立,重新承担起长城新能源转型的重任。

长城汽车CTO吴会肖表示,今年公司的工作重心将放在提升主流车型如哈弗和欧拉品牌的销量上。2025年欧拉将上新两款车型,品牌将放眼整个纯电市场,弥补长城在纯电小车市场的缺位。

03、小米YU7吓坏同行

纵观2025年上半年各家主流车企的成绩单,几家欢喜几家愁。随着6月26日,小米汽车的首款SUV车型YU7的上市,今年下半年的市场竞争也早早拉开帷幕。

YU7上市发布会结束后3分钟,大定数量就突破了20万台,一小时突破了28.9万台,18小时后锁单24万台,交出了一份足以书写进中国汽车产业历史的成绩单。

24万台的量级,已经超越了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的2024年全年销量。相比之下,“老鲇鱼”特斯拉在1月份发布的焕新版Model Y,当天斩获的约10万辆订单,甚至也有些相形见绌。雷军当时以“好的”两个字,来回应特斯拉“焕新Model Y,尽管对比”的口号,现在看来,底气十足是有依据的。

当下业内外最关心的,毫无疑问是交付时间的问题。小米汽车App最新的数据显示,预计交付时间最短的YU7 Max版需要38~41周,Pro版需要51~54周,标准版则长达58~61周的时间。

据《中国证券报》等媒体报道,智己、蔚来、极氪、智界等品牌纷纷推出“兜底报销”政策,承诺购买本品牌车型,可给消费者补偿小米YU7的5000元定金。

下半年的车企商战,就这么猝不及防地来了。

官方数据显示,小米汽车6月份的交付量超过了2.5万辆。易车App显示,2025年1~5月,小米的单月销量分别为22897辆、23728辆、29244辆、28585辆和28013辆。这还是在小米汽车仅有SU7和SU7 Ultra的情况下实现的。

可以说未来一年左右的时间,产能是小米汽车销量天花板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制约小米汽车成为“新鲇鱼”的因素。

作为YU7全面对标的对象,2024年6月至2025年5月,特斯拉Model Y的总销量达到440245辆,月均销量超过了3.6万辆,无疑是雷军要赶超的目标。

目前,特斯拉尚未公布2025年6月销量。第三方数据显示,特斯拉2025年1~5月的累计销量为201926辆,其中Model Y为126643辆,Model 3则是75283辆。2024年同期累计销量则是219056辆,出现了小幅下滑。

被小米追着打,特斯拉这两天来了一次“反价格战”的操作,也引发不少关注。该公司将提升性能和续航里程的Model 3长续航版,售价上涨了1万元。需要注意的是,提升了续航里程的Model Y长续航版,却没有涨价,此举引发各方猜测,大家普遍认为这是感受到小米YU7的压力了。

在外界看来,现在能控制小米的,恐怕只有华为了。在23万元以上的中高端新能源车市场,由华为主导的鸿蒙智行,跟小米、特斯拉一起上演了爆款车型“三国杀”。

鸿蒙智行也挺有意思,1月和2月公布了交付量后,此后连续两个月官方没有公布销量数据,只公布累计交付量(截至3月19日,鸿蒙智行累计交付68万辆;截至4月15日,鸿蒙智行累计交付量已突破70万辆)。

但到了5月,鸿蒙智行又突然发声了,公布当月全系交付了44454辆新车,创历史新高。6月,又因为刷新了单月、单日销量历史新高,鸿蒙智行再次选择公布6月交付量——52747台。

第三方数据显示,被鸿蒙智行“忽略”掉的3月、4月,交付新车约为22912辆和27555辆。

从趋势上来看,和小米YU7、焕新版特斯拉Model Y直接交锋的智界R7,出现了一些疲态。继2024年11月上市后连续3个月的月销量破万后,到2025年4月、5月,月销量只有5000辆左右。当然,考虑到2025款车型的上市日期正好卡在4月,出现这一情况也算正常。

另一方面,小米YU7的火爆,无疑也让智界R7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不得不“截胡”等车的消费者。

鸿蒙智行的王牌车型——问界M9和新上市的M8,延续了火热的市场反馈。2025款问界M9的月销量稳定破万,M8在6月的销量也冲破了2万辆。细分市场缺乏竞品的状态,让问界依然可以笑傲江湖,这也是目前小米触及不到的地方。

而且今年上半年,随着奥迪、宝马、奔驰重新思考电动化转型之路,中高端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很可能也会演变成一场大混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天下WEEKLY”,作者:杨石铭,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