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Article

Make greater efforts to cultivate and expand long - term capital and promote the entry of medium - and long - term funds into the market.

36氪的朋友们2025-07-28 14:24
Data shows that private equity and venture capital funds have participated in investing in 90%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o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Board and the Beijing Stock Exchange, and more than half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on the ChiNext. The effects of "incubator", "accelerator", and "propeller" continue to be released.

培育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再次被强调。

7月24日,中国证监会召开证监会系统党的建设暨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其中提到,更大力度培育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扎实推进公募基金改革,促进畅通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募投管退”循环。

国信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王开认为,“耐心资本”强调了资本应具备的长期性、战略性及前瞻性,通过资本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支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壮大。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既有利于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又有利于机构投资者兼顾短期和长期收益。

培育壮大耐心资本

畅通“募投管退”循环

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是培育科技创新企业的“育苗池”,其运作效率直接关系到科创动能。此次会议特别强调畅通“募投管退”循环,直指行业当前的核心堵点。

科技创新成果从研究到开发,再到技术转让和产品上市往往需经历漫长的过程,期间会面临很多困难、问题和阻力,此后才能进入成长期、成熟期和稳定期。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尤其需要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的支持。

“一级市场的投资周期通常较长,短则3年至5年、长则8年至10年。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半导体、新材料、航天科技等行业由于长研发周期、高准入门槛、重资产等特性,其退出时间相对更长。”王开认为,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等耐心资本的参与,能够持续服务科技企业全周期成长。

从资本市场看,近年来,耐心资本赋能科技创新的作用持续突出。数据显示,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参与投资了九成的科创板和北交所上市公司、过半数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孵化器”“加速器”“推进器”等效应持续释放。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存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3.02万只,存续规模10.95万亿元;存续创业投资基金2.61万只,存续规模3.41万亿元。

占一级市场资金来源超八成的政府投资基金也迎来系统性纠偏。国务院办公厅今年1月份发布《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行业此前普遍存在且久被诟病的基金招商返投、非市场化运作、重复建设、考核僵化等问题开出药方。

多元化“退出”通道被打通,这是近年来政策发力的重中之重。一方面,监管提升IPO可预期性,今年6月18日,证监会重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并将范围扩大至商业航天、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为符合国家战略的“硬科技”企业开辟更顺畅的上市通道。重启后,首家过会企业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7月18日已注册生效,再次提升市场信心。

“科创板正通过政策与市场的共振,推动‘硬科技’企业加速转化,夯实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核心阵地。”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周明子表示。

另一方面,持续做强并购重组市场,为创投机构提供更多退出渠道。今年5月16日,证监会正式公布实施修订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建立重组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机制,新设重组简易审核程序等。

打通入市堵点

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

解决一级市场“募投管退”的痛点,是培育耐心资本的基础。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则为资本市场引入源头活水。两者相辅相成,将共同构建支持科技创新的长期资本生态。

自去年以来,一系列政策引导和助力中长期资金入市。去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今年1月22日,中央金融办联合多部委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重点引导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大入市力度。

此外,公募基金的长周期考核机制落地。今年5月7日,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对基金投资业绩全面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提升公募基金投资行为稳定性。

保险资金的长周期考核机制也在加速落地。今年7月11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将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与资本保值增值率的考核指标调整为“当年度指标+三年周期指标+五年周期指标”,权重分别为30%、50%和20%。

“保险资金是资本市场大力引入的中长期资金,2024年持股比例回升,险资长期试点推动保险资金权益配置意愿上升。”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政策研究室主任、首席研究员龚芳表示。

在政策松绑下,险企有望进一步加快入市节奏,提升投资收益率。据平安证券研报测算,静态视角下,对标2025年一季度财险、寿险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及对应的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初步测算合计尚有2.9万亿元的险资入市空间。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也有望为资本市场注入更多“长钱”。今年7月2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持续推动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规模。据人社部最新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规模2.55万亿元,同比增长34.21%。

全国社保基金在部分传统行业中表现出长期配置的特点。Wind数据显示,在金融、能源、科技等领域,社保基金的持仓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在中信建投政策研究首席分析师胡玉玮看来,中长期资金的入市将显著优化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提升机构投资者占比。同时,在长周期考核机制下,机构投资者为追求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会更加关注企业的基本面和长期发展潜力,引导市场资金向优质资产集中,促使优质企业获得更多资金支持,进而提升A股市场的整体质量和稳定性。

本文来自证券日报,作者:毛艺融,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