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Article

36氪首席内容官李洋:Hello World!丨WISE2024 商业之王大会

未来一氪2024-12-02 19:05
未来,摆在中国公司面前的命题,可能并不是如何成为下一个可口可乐,而是如何成为一个让各方共赢的新全球化公司。

从 11 月 28 日至 29 日,为期两天的 36Kr WISE 2024 商业之王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作为中国商业领域的全明星盛会,WISE 大会今年已举办至第十二届,见证了中国商业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的韧性和潜力。

2024 年是一个有些模糊的年份,变化多于稳定。与过去十年相比,人们的步伐放缓,发展变得更加理性。2024 年也是寻找新经济动力的一年,新的产业变革对每个实体的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的 WISE 大会以“Hard But Right Thing”为主题。在 2024 年,什么是正确的事情已成为我们更渴望讨论的话题。

36Kr 的首席内容官李杨

以下是 36Kr 编辑整理的演讲记录:

大家好,这里是 36Kr WISE 大会第二天的现场。我是 36Kr 的李杨。

互联网行业有句老话,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与今年 36Kr WISE 大会的主题:做正确的事相对应。在过去的一年里,如果有什么可以被视为正确的事情,走向全球绝对是其中之一。成就就在我们眼前。

今年,拼多多的市值曾一度超过阿里巴巴,支撑该公司股价的一个重要部分来自其海外业务 Temu。截至第三季度,Temu 已实现收入 330 亿美元,据说今年的收入目标是 600 亿美元。也就是说,拼多多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在海外再造了一个自己。虽然它尚未盈利,但这是拼多多最有价值的一张牌。

让我们看看阿里巴巴。最近,蒋凡重回权力中心,这并非毫无缘由。在 2024 财年,阿里巴巴的国际业务在其所有子集团中得分最高,收入第二高,增长速度最快。而在 2023 年,蒋凡在欧洲度过了大约半年的时间——这是阿里巴巴在国际化方面表现最好的市场,改变了其在东南亚市场先强后弱的局面。

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全球流行的 TikTok、称霸中东的 Yalla,以及蜜雪冰城、喜茶、海底捞等,也是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重要力量。2023 年,中国汽车行业的汽车出口量首次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的新老汽车力量正在东南亚、中东、澳大利亚、欧洲等多个市场努力。许多初创公司从第一天起就将目标瞄准了海外市场...

当国内经济增长率放缓至 3%时,我们还能在哪里找到如此高速的增长?今年,36Kr WISE 大会将走向全球和国际化视为一个关键词。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些趋势来展开讨论:

第一个趋势:从投资走向全球到业务走向全球

回顾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历史,它经历了三个阶段:中国制造、中国投资、中国复制。我们正处于后两个阶段的叠加之中。总之,它正在从投资的全球化向业务的全球化演变。

第一个阶段很容易理解。这是简单的货物出口,实际上是向世界输出中国的低成本人口红利,技术含量低和利润率低并存。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近年来低端制造业已向东南亚等地转移。

在第二个阶段,出现了大量的海外并购和投资。中国公司开始走向海外购买品牌、技术和市场。让我举两个成功的例子:一个是安踏,另一个是吉利。安踏是一家非常擅长投资的公司。不仅是它购买了正确的 Arc'teryx。这家公司的整个商业逻辑是以投资为导向的,值得研究。吉利以“蛇吞象”的方式收购沃尔沃而开始崛起。这家公司现在已经从发展规模到技术实力都发生了转变。

最新的阶段是业务走向全球,这是真正的全球化。它不仅仅是将中国的过剩产能销售到海外,而是在海外投资建厂,或者在当地建立公司,推出类似于中国的平台型业务,成为全球性公司。在此背后,输出的是中国优秀的产业链能力、工程师能力、管理和运营效率。

这种“价值链走向全球 + 本地化运营”的模式刷新了跨国公司的定义。拼多多和字节跳动都派出了他们最精英的团队来发展海外业务,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更注重输出商业模式本身,而不是公司名称本身。

第二个趋势:“农村包围城市”

走向哪些全球市场?这些市场有哪些机会?在这里,似乎采取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如果我们将全球市场分为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中国公司最早的海外扩张大多集中在东南亚和非洲等国家,而在过去的两年里,他们在成熟市场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东南亚和非洲等新兴市场的特点是增长迅速但利润微薄。也就是说,除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者外,大型公司很难从这样的市场中赚钱。在过去的一年里,东南亚的光环已经消散。在谷歌、淡马锡和贝恩联合发布的《2023 年东南亚互联网报告》中指出,2023 年东南亚的融资额已降至六年来的最低点,88%的投资者认为他们面临着更困难的退出环境。具体而言,种子轮和 A 轮融资总额在短短一年内下降了 68%,D + 轮融资总额下降了 77%。然而,东南亚并非没有机会;它只是更适合做生意。非洲是一个充满未来的市场,但未来尚未到来。其中一个最显著的成就就是来自中国的跨境电商平台 Shein 已经超过沃尔玛和亚马逊,成为南非 Google Play 上下载量最多的购物应用程序。这个市场适合跨境电商和围绕电商的产业链,如物流、SaaS 等。此外,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绿色技术,如用于交通的电动汽车行业,也在迅速发展。

中东市场是过去一年投资热情最高的领域。以阿联酋和沙特阿拉伯为代表的海湾国家正在迅速成为“风暴之眼”,尤其是沙特阿拉伯。中东更适合已经验证过的成熟产品和服务。国内的 to B/to G 产品更适合在中东发展,to C 的机会主要集中在消费品和娱乐产品如游戏上。与同样高薪的欧美市场相比,中东对中国产品没有明显的歧视和障碍。此外,对于商业模式走向中东,需要一个相对较强的本地基因。此外,中东对国内公司的吸引力还在于其积极的外国投资。

中国对越南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投资不仅是针对其国内消费市场,也是在中美关系持续的地缘政治风险下找到的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有些人最初认为拉丁美洲也有类似的作用,但事实并非如此。仅仅看墨西哥的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构成就可以发现,前五大投资,占比超过 70%,来自发达国家,中国公司很难复制在越南类似的路径。中国公司对墨西哥的影响目前极小。然而,拉丁美洲市场仍然是一个新的全球化叙事。在过去的两年里,墨西哥的制造业崛起,电子商务和金融科技也在发展。它被认为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市场,“类似于 2014 年和 2015 年左右的中国”。但总体而言,墨西哥的风险不仅来自于社会治安和政治局势,还来自于其与美国的强大“从属”关系。

说到成熟市场,它仍然是一块肥肉,体积大,用户支付能力强,支付系统和商业环境成熟。拼多多国际化最正确的决定是从美国开始。从风险投资市场的角度来看,北美一直是中国风险投资公司投资海外企业的首选,而且是断层式的第一。这是世界上最适合风险投资的市场。

欧洲是另一个有价值的成熟市场,但征服它需要耐心。它不适合小公司进入,但非常适合具有高质量品牌的大公司进行长期发展,如华为和阿里巴巴。寻找当地合作伙伴甚至投资建厂是一种更有效的手段。这主要集中在新能源产业链上。例如,比亚迪的投资和建厂,以及零跑汽车与当地公司的合资,以间接解决高关税问题。

让我们谈谈我们的邻国日本。今年,日本股市创造了一个奇迹,打破了 34 年来的历史最高纪录,上涨超过 40,000 点。中国公司在日本市场留下的机会大多集中在消费领域,但在新能源产业和风险投资领域也有一些机会。更值得学习的是日本的经验。我们经常谈论日本失去的三四十年,但总体而言,日本为应对经济放缓所采取的策略并没有导致大规模的失业和社会动荡,并且顺利地消化了泡沫和危机。特别是在走向全球和国际化方面,日本的全球投资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中国。

第三个趋势:大而强 + 小而美

当谈到国际化时,我们总是被灌输一个词:变得大而强。这实际上不是一个非常好的描述。当谈到变得大而强时,人们常常想到在《财富》500 强中上市的中央和国有企业。然而,这一波走向全球或国际化,甚至中国国内经济复苏的关键,更多地依赖于各种灵活的新经济私营公司。他们已经习惯了在夹缝中求生存,他们更旺盛的创业精神将推动他们在全球市场中寻找机会。面对日益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私营公司更有可能穿越火线。

第一波走向全球的情况是混杂的,许多公司带着掘金和做生意的心态走向海外。但在过去的一两年里,这样的公司越来越难以发展。也就是说,在国内市场无法生存的公司也很难成功地成为一家国际公司。

大公司是走向全球的主力军。在上述的一些市场,如欧洲甚至中东,只有具有规模和实力的公司才受欢迎。但除了华为、比亚迪、拼多多、字节跳动和阿里巴巴等大公司外,我们也看到了更多在走向全球方面做得很好的国内品牌,如餐饮行业的蜜雪冰城、喜茶、海底捞等。

同时,越来越多的小而美的初创公司也可以在海外找到新的机会。例如,在中美关系中敏感的 AI 领域,有一个 AI 硬件的赛道。2024 年初,“科技春晚”CES 在拉斯维加斯举行,几乎所有关注走向全球的风险投资公司都到达了现场。在 AI + 硬件领域,有刚刚完成 10 亿美元融资的宇树科技。作为展品的四套人形机器人当场售出。需要注意的是,宇树的 H1 产品的定价在 9 万美元左右。还有一家由渡鸦科技的中国创始人吕骋创立的新公司 Rabbit。它发布了一款新产品,手持式 AI 硬件 Rabbit R1,价格为 199 美元,在第一轮预售的第一天就售出了 10,000 台。

走向全球的格局将逐渐形成一个生态系统。例如,像 TikTok 这样的平台流行后,擅长抖音电子商务的企业家可以完全复制“内容 + 电子商务”的模式,各种 AI 工具也提供了这种可能性,让小而美的公司也能够走向全球。

当然,回到今天的主题,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反全球化的环境。那些在第一轮全球化中遭受损失的人选择了民粹主义和保守的政治家。未来,中国公司面临的命题可能不是如何成为下一个可口可乐,而是如何成为一个实现各方共赢的新全球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