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开启“抢机器人”大战
一场围绕机器人初创企业的争夺战正在上演,一方的主角是北京、上海、深圳,另一方主角是合肥。
一位长三角地区的政府招商人员告诉《中国企业家》,近期合肥招商人员在北上广深等地很活跃,主要是以“基金投资”的名义开展拜访,尝试将高精尖公司牵引到合肥。
据上奇产业通数据,最近两年,在机器人行业,由上海、北京、深圳机器人企业迁入合肥的数量分别为13家、10家、8家,迁入包括注册地变更、全资子公司、参股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四种情况。在人工智能行业,最近两年,由上海、北京、深圳、杭州迁入合肥的企业数量分别为32家、22家、21家、13家。
从上述数据看,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合肥重点发力“挖角”的城市是上海和北京,其次为深圳。
比如全球仓储移动机器人上市公司极智嘉总部在北京,它将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落户合肥庐江,2024年11月投产。
合肥还从深圳挖到了一个具身智能的标杆公司——优艾智合。2024年6月,合肥“东城产投”宣布总投资约14亿元,助力优艾智合在合肥落户总部。2024年以收入计,该公司位列全球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行业第一、半导体领域全球市场份额第一。今年9月,优艾智合在港股递表,冲击上市。
“(合肥)有钱是一方面,招商人员相对专业稳定,最重要的就是产业链配套齐全。很多企业到合肥投资,更看重产业协同。”上述招商人员说。
优艾智合创始人张朝辉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说:“合肥成立了“场景办”,来帮助优艾智合这类公司对接面板、汽车等产业,打造使用场景。”张朝辉说:“中国当前不缺技术,缺的就是让(机器人)产品打开(场景),机器人做好之后再把能力输出,政府要发挥这样的作用。”
来源:AI生成
“投资+场景”正在成为合肥在机器人领域布局的两大抓手,在具身智能产业,“最牛风投之城”还能押中下一个京东方、蔚来汽车吗?今年10月底,《中国企业家》记者走访了合肥聆动机器人、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讯飞创投等机构,试图找到答案。
场景为王,投资为辅
过去数十年的快速发展,造就了合肥“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的产业化版图。在这八大产业里,本来是找不到机器人产业的。
“芯”代表芯片产业;“屏”代表新型显示产业;“汽”代表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代表人工智能与产业的融合;“集”指集成电路产业;“终”指智能终端产业;“生”指生物医药产业;“智”指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
几乎每一个产业背后,都站着落地合肥的龙头公司,比如长鑫存储、京东方、蔚来汽车、科大讯飞。据一位知情人士回忆:“汽”本来打算用机器人的“器”,但奈何机器人产业规模小,技术成熟度不高,新能源车才取而代之。
今年前三季度,安徽的汽车产量240万辆,超过广东,成为全国第一。这里聚集了奇瑞、蔚来、比亚迪等7家整车企业。此外,安徽的DRAM动态存储器芯片产量居全国第一;液晶面板显示驱动芯片晶圆代工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安徽制造了全球近10%的显示面板,以及全国15%的家电、20%的光伏组件、30%的光伏逆变器。
汽车、半导体、光伏等产业的快速崛起,让合肥拥有了机器人落地最丰富的场景基础。而政府充当桥梁,成立“场景办”,又降低了初创公司撬动巨头公司的成本,缩短了从0到1的商业化过程。
今年10月,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开启了第二批合肥市场景实验室招募,目的是以产业链企事业单位为主体,通过提供联合开发、测试验证和应用采购等服务,助力中小科创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推广。
合肥本地机器人初创公司聆动机器人CEO季超告诉《中国企业家》,“场景办”会帮公司对接各种制造业场景,减少公司逐个对接的成本。通过政府的平台属性,它能链接到有需求的场景方以及机器人公司。
聆动机器人是由科大讯飞孵化的机器人初创公司,追求“大脑-小脑-本体”全链路自主可控,它成立于2024年12月。今年8月,它刚完成数亿元天使轮融资,股东包含元禾璞华、讯飞创投等一众头部机构。
场景和需求千千万万,季超指出,聆动机器人瞄准的是劳动力场景,跟生产场景结合。今年9月,季超提出了具身智能落地有两大标准:一是提升现有范式下的生产效率,如汽车总装车间机器人18~24个月实现投入产出正向循环,替换1~2名工人;二是推动明确趋势下的生产力体系重构,如下一代汽车产线围绕通用机器人重新设计,从“人力中心”转向“机器人中心”。
目前,聆动通用推出了两款机器人——LDT系列具身智能采训推一体机以及LDB系列行业级具身通用机器人,前者可以有效解决机器人训练数据不足的问题。今年11月,聆动通用也联合科大讯飞发布了iFlyBot-VLM视觉语言基座大模型和iFlyBot-VLA视觉-语言-动作操作大模型。
合肥除了“场景办”,还在市级政府层面成立了人形机器人工作专班,这套方法论目前也延伸到了区级。比如,合肥包河区在2024年1月成立了人形机器人工作专班,除了产业规划,它也会协助企业做机器人产业配套。比如当地一家名为柔性科天的初创公司,就是做机器人仿生皮肤。
通过政府出资、引导市场资本进入,也是合肥在此次机器人浪潮里的投资策略。2024年12月,安徽科讯人工智能创业投资基金完成注册,该基金由科大讯飞、合肥产业引导基金、合肥高新集团等出资充当LP,讯飞创投为主体运营。
讯飞创投业务合伙人朱永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提到,LP的主要诉求还是完善合肥本地的AI产业生态,投资外地的公司也可以,但要满足返投条件:比如在合肥设立总部或者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等。
根据合肥在2024年9月发布的《合肥市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该计划提出到2026年,合肥力争培育示范应用场景30个,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为此,合肥明确了十大重点任务,包括成立合肥市智能机器人工作专办、建立总规模超50亿元的专项基金体系等举措。
钱不是最重要的
50亿元的规模,相较于合肥此前动辄百亿元的京东方、蔚来汽车等项目的投资规模,逊色不少。其中一大原因是,钱可能是此次具身智能行业里最不重要的因素。
关于合肥的资金弹药,流传着很多传说。2008年前后,合肥市政府承诺拿出90亿元资金,约是当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与京东方共同投资175亿元,敲定了国内首条液晶面板6代线项目。
此后,京东方8.5代液晶显示面板生产线、全球最高世代线的10.5代线先后在合肥建成投产,带动了70多家显示领域的配套企业到合肥发展,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显示屏产地之一,产值规模超过千亿元。
但放到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领域,这种“大手笔投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的做法行不通了。
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于振中告诉《中国企业家》,尽管人形机器人在资本市场火热,但目前整个行业收入规模不大。最大原因是当下机器人的发展水平还难以进入家庭场景,其智能不够,灵活性也不足。
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于振中 来源:受访者
“投机器人需不需要像投长鑫存储一样,一下投几百亿元?如果要投,你都不知道投给谁。它不是一个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产业,对于机器人领域,钱不是最重要的。”于振中说。
目前来看,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初步形成了“头部公司+生态”的格局,北京的星动纪元、银河通用等公司,近期都完成了10亿元规模的融资。上海的智元机器人、深圳的乐聚、杭州的宇树科技,也都在谋求上市,争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这些最头部的人形机器人明星公司,合肥很难撬动,且投资价格也比较贵。考虑到机器人的产业链还不成熟,于振中说:“移树不如栽树”,他认为智能机器人行业是一个持续10年以上的竞争。
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充当了“栽树”先锋。他们分别与哈工大等高校密切合作,孵化初创公司。成立9年,研究院已经“栽”了100多棵树,其中包括不少机器人及零部件公司。这些创业公司的特征是:“AI+机器人+垂直领域”,比如有做地下健康管网的机器人,做矿山地下作业的机器人等等。
除了本地孵化,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还对外招商,招商重点是垂直领域和产业链上下游。比如将张家港的一家激光传感器初创公司引进合肥,研究院不仅投资了300万元,还给对方找场地、招员工、做代账,帮助企业搭建新的股权架构等,甚至帮助企业去拜访客户,开拓市场。
朱永说,虽然具身智能行业短期内带动就业、税收贡献有限,但要关注到具身智能的技术溢出效应。
朱永举例,具身智能产业链以高端制造业为主,它的就业规模小于汽车产业。但宇树科技已经向外界证明,它通过实现了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化,带动了杭州本地的精密制造、AI算法等配套产业的发展。
“机器人预计会先落地到工业、农业、医疗等场景,合肥已经开放工业场景了。”朱永说。
城市竞赛,合肥怎么入局?
于振中曾受邀参加合肥市政府高层的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关于要不要布局人形机器人,怎么布局,合肥市领导的统一口径是这一轮不能错过,错过了就有可能错过像新能源汽车这样的一个产业机会。为此,合肥明确了十大重点任务,其中便包括成立合肥市人形机器人工作专班、建立总规模超50亿元的专项基金体系等等。
除了合肥,目前国内各大城市都发布了具身智能的产业规划,颇有“千帆竞发”的姿态。
今年2月,北京提出:到2027年,北京将在具身智能领域培育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在三大场景实现不少于100项规模化应用,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并且,在资金支持上,单个项目支持金额最高可达到1亿元。
今年3月,深圳提出:到2027年,新增培育估值过百亿元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十亿元企业20家以上,实现十亿级应用场景落地50个以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
今年8月,上海提出,2027年,集聚百家行业骨干企业、落地百大创新应用场景,推广百件国际领先产品,并推动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季超提到,合肥发展机器人产业,战略上要聚焦,要定点攻关,重点支持,把有限资源放到最有价值的方向上去。
于振中建议,具身智能产业链的建设也是一个短板,比如高精密机械加工以及电子电器的供应链还不健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企业家杂志”(ID:iceo-com-cn),作者:闫俊文,编辑:何伊凡 李原,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