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长兄,叫南京
在所有省会城市里,南京经常被拿来调侃,“徽京”的玩笑甚至火向了全国。
被“误解”背后,是南京独特的城市品格。他就像家中长兄:不抢风头,但默默扛起大局——是全国唯一的跨省都市圈核心,连接苏皖多地。
这座六朝古都把千年历史化为沉稳的力量,不似“周遭”城市锋芒毕露,却始终以宽广的胸怀和坚实的臂膀,为他们撑起一片发展的屋檐。
不争“中心”位,善做“连接”题
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南京的定位颇为独特。
它不似上海般占据龙头地位,没有深圳的颠覆式创新标签,也不像合肥以“风投之城”的激进打法出圈。但放眼长三角产业地图,南京却是为区域协同不可或缺的“路由器”,成为托举区域的“长兄”。
这一切,始于脚下延伸的轨道。南京深知,真正的区域一体化,不是地图上几条虚线,而是让人的脚步、企业的布局、生活的选择真正流动起来。
宁马、宁滁、宁扬市域铁路加速推进,未来“1小时通勤圈”将覆盖镇江、扬州、马鞍山、滁州等十余座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一旦打通,区域协同便有了紧密的节奏——“工作在南京,生活在周边”不再是权宜之计,而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主动选择。这种物理连接,悄然消融了心理边界,让“同城感”在日复一日的通勤中自然生长。
而比轨道更深的连接,是产业的血脉交融。南京与周边城市的协作,早已超越“总部—工厂”的旧式分工,迈向共研、共建、共投、共享的新生态。
在宁滁省际毗邻区,一种名为“浦口推荐、联合招商、共同研判、产业协同”的机制正在重塑边界逻辑:一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可能由南京的技术团队孵化,滁州的园区承载,两地政府共担风险、共享收益——边界模糊了,利益却更紧密了。
类似的故事不断上演:南京大学的新材料中试基地落户扬州化工园区,让实验室成果在异地实现规模化验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芜湖共建航空产业研究院,孵化出近60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江北新区与马鞍山联手打造“宁马科创走廊”,推动半导体、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跨江联动。南京不做“虹吸者”,而甘当“嫁接者”,把自身的创新势能,转化为整个都市圈的成长动能。
南京的分享、共建、共担,让所有创新不再执着于必须发生在本地,而是大胆推动“研发在南京,转化在都市圈;人才在南京,创业在周边”的分布式创新模式。如今,马鞍山、淮安、滁州等地已在南京设立近20个“研发飞地”“人才飞地”。这些飞地,不是简单的办事处,而是嵌入南京创新生态的“神经末梢”:滁州的工程师可以在鼓楼区的共享实验室调试算法,淮安的企业家能直接对接南大教授团队开展技术攻关,飞地产生的专利与收益,两地按约定比例分成。创新不再受行政区划束缚,而按市场逻辑自由奔涌。这种机制,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型开放——南京主动破除壁垒,把自己变成区域创新的公共平台。
在长三角迈向更高质量一体化的深水区,南京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非典型性”——不争首位度,但求贡献度;不抢聚光灯,但守关键位。
它不是爆点,却是基座,是让整台大戏得以顺畅运转的“路由器”。这或许正是这座长兄之城最深沉的智慧:俯下身去,为所有人铺好路、搭好桥、连好网。
不炫其功, 惟务其实
南京的底气,从不来自喧嚣的话题,而深植于产业筋骨、人才厚度与一种低调务实的“实干哲学”。
这份底气,在南京经济第一区——江宁,体现得尤为鲜明。
作为全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GDP最高的板块,江宁不仅是“压舱石”,更是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这里没有沉溺于传统产业的舒适区,反而悄然崛起一批挑战国际巨头的“隐形冠军”。
走进道达智能科技的无尘车间,屋顶轨道上OHT天车正以每秒5.3米的速度精准穿梭,搬运着价值不菲的12英寸晶圆。一片晶圆需历经上千道工序,才能切割出数百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对洁净度、良品率和生产效率的要求近乎苛刻——任何微小震动或污染都可能导致整批报废。因此,在高端半导体工厂中,OHT(Overhead Hoist Transport)天车绝非普通物流设备,而是维系产线高效运转的“空中动脉”。
然而,这一关键设备长期被日本大福(Daifuku)和村田(Murata)垄断。其技术复杂度高、系统集成难、认证周期长,市场准入壁垒极高。直到南京企业道达智能凭借十年磨一剑的自主研发,才真正打破僵局。其推出的“麒麟OHT天车”,集成了大规模集群控制系统、高可靠能源供应模块与毫秒级实时响应体系三大核心技术,成为国内唯一实现5.3米/秒高速稳定运行并成功交付客户的国产半导体OHT产品。
一台这样的天车,价值堪比一辆宝马7系;而一座12英寸晶圆厂,往往需要部署数百乃至上千台——这意味着,道达不仅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更在千亿级高端装备市场撬开了国产替代的大门。
硬核制造之外,生命科学的突破同样在江宁悄然生长。位于江宁高新区的江苏奥赛康药业有限公司,脱胎于江苏省最早的民营新药研发机构之一——南京海光应用化学研究所,身上镌刻着多个“全国第一”:全国抗肿瘤药品种最全的企业之一、全国最大的质子泵抑制剂注射剂生产基地、拥有质子泵抑制剂品种最多的企业。
近三年,奥赛康研发投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7%。今年上半年,其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利厄替尼片(商品名:奥壹新)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成为2024年江苏省首个获批的1类新药,专用于治疗特定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标志着企业在精准医疗赛道迈出关键一步。
类似的故事在江宁不断上演:埃斯顿工业机器人出货量稳居国产品牌首位;中科硅纪研发出全球尺寸最小的仿生灵巧手;正大天晴建成国内首条“无工程批一次性放大成功”的万升级抗体药生产线……它们或许鲜见于大众视野,却在各自赛道牢牢掌握话语权,共同构筑起南京产业竞争力的硬核底座。
这一切的根基,是南京无可替代的科教沃土。54所高校、96位两院院士,科研实力长期位居全国前三。更关键的是,南京正系统性破解“学术强、转化弱”的难题——构建从基础研究、概念验证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转化体系。
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落户南京,正是看中其深厚的科研底蕴与强烈的产业对接意愿。仅江宁大学城,24所高校、30万师生便构成源源不断的创新活水。数据显示,南京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省超60%,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全省第一,创新正从实验室加速奔向生产线。
这种务实气质,也赢得了行业巨头的长期信任。
中兴通讯将其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中心设于南京,华为、上汽大通等亦在此布局核心基地。它们看重的,不是短期政策红利,而是稳定的人才供给、扎实的产业配套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这是一种“长兄”般的可靠,不炒概念、只做实事的定力。
归根结底,南京的底气是一种时间的沉淀——是实验室十年磨一剑的坚守,是工程师深夜不熄的灯光,是对核心技术的执着追求。在这个流量易逝的时代,这种根植于实力、人才与创新的深度,才是南京最坚固的竞争壁垒,也是其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真正动能。
这,就是长兄的产业哲学:不言其功,但尽其责;不居其名,而守其本。在浮躁的时代,南京以沉静之力,书写着属于实干者的未来。
有了老底子, 才能聚新人
南京,是一座始终向前看的城。
古都,在这里绝不是制约创新的传统枷锁,文化反而是创造人气的机遇。南京一手一边以产业集群搞硬科技,一边也靠文化养人气。
你可能觉得,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听起来很“老”?但恰恰是这份“老底子”,成了今天最稀缺的吸引力。历史不是包袱,而是引力。满城梧桐、秦淮河畔、明城墙根儿……这些不是旅游打卡背景板,而是让年轻人愿意留下来生活的真实理由。
今天的产业竞争,早已不只是拼政策、拼补贴,而是拼“人”。而争人的关键,也不再只是高薪或户口,而是能不能让人安心奋斗,同时从容生活。过去,大家是拼搏的孤注一掷,而现在人们更希望平衡,在事业之外更有舒适度。
能不能招到工程师,能不能留住人?孩子上学方不方便?周末有没有地方喘口气?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问题,恰恰决定了高端人才和他们背后的产业,愿不愿意真正扎根一座城。城市选择越来越多,人们有理由选择一个可以托付的城,而不是一个榨干自己的城。
而南京的优势就在这儿:
高校多,工程师供给稳;
医疗教育配套好,家庭生活有保障;
城市节奏适中,既不像一线城市那么卷,也不像小城那样机会少;
对于生活在南京的人,南京的支撑也似“长兄”般给人以可以依靠的安全感。
正因如此,南京连续多年稳居全国人才净流入前列。它不靠热搜出圈,却默默成为硬科技企业的“隐形高地”:江宁的集成电路产业高地、江北新区的生物医药实验室、本土成长的工业机器人龙头……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常年位居全省第一。
南京或许不够“亮”,但它足够“稳”;
这座城市明白:真正的竞争力,不在喧嚣的口号里,而在让人愿意长期停留的日常之中。
或许不够“快”,但它走得远。
这,就是南京——
一座用文脉聚人、用产业留人、用实干成事的城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ID:hstl8888),作者:华商韬略,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