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来影视飓风 Tim 救场,Rokid 不想成小米第二
在热火朝天宣传了一个季度之后,小米 AI 眼镜终究还是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9 月初就有不少媒体报道小米 AI 眼镜销量“高开低走”,在产品营销层面别说没有久未露面的雷军给这款产品打广告了,10 月 15 日开直播给红米 K90 系列预热的小米集团总裁兼手机部总裁卢伟冰,也换上了普通的眼镜,丝毫没有给小米 AI眼镜带货一下的意思。
随后在 10 月 31 日,有媒体爆出曾主导了小米 AI 眼镜立项和商业化进程的可穿戴部创新产品业务负责人李创奇从小米离职,一下子让小米AI 眼镜的未来变得朴素迷离。
尽管见到了小米 AI 眼镜的销量高开低走,甚至核心负责人离职的动荡,但并未浇灭市场对这条赛道的热情,投入反而越来越大。比如近期备受瞩目的科技圈顶流、「影视飓风」创始人 Tim(潘天鸿),他又解锁了一个全新的身份:
国内 AI 眼镜品牌,Rokid乐奇的品牌代言人。
要知道,小米、魅族、阿里、百度这等跨界做 AI 眼镜的大公司,都没有专门找“代言人”来为产品站台。
而 Rokid,一个来自杭州的,仅专注于智能眼镜品类的小公司,却愿意花重金拿下当前科技圈中的顶流大明星,很难不让人想起 AI眼镜赛道的天花板,签下姆巴佩代言的Meta × Oakley 运动 AI 眼镜。
这波操作,是因为 Rokid 有着极其敏锐的市场嗅觉,比大公司们抢先一步行动吗?可在见识过 Rokid 的一系列风波后,这次科技圈的“强强联合”,更像一次不容有的失亡羊补牢。
风波不断
这个 2025 年,对 Rokid 来说绝对是难忘的一年。
今年 2 月,他们的创始人祝铭明在一个视频里展示了 Rokid Glasses 的“提词器”功能,把原本需要放在场外的提示词面板,整合到了小小的 AI 眼镜镜片之中。
这个“提词器演讲”视频出街之后,迅速收获了过亿的播放量,也让 Rokid 从智能眼镜行业快速出圈。
不过,更多的时间,Rokid 是在舆论的煎熬中度过。
比如 Rokid 过度承诺与交付落差的“画饼风波”。
其实 Rokid Glasses 是一款 2024 年底就发布的产品,当时 Rokid 承诺"2025 年6月下旬发货",但直到6月29日才启动首批小范围发货,且截至7月中旬仍有大量F码用户(优先级最高)未收到货。
面对用户催促,客服多次表示"无法保证""会催促",却无法给出明确发货时间表;京东旗舰店页面悄然修改为"预计2025年Q3开启正式购买和发货",比最初承诺推迟近3个月。
虽然官方多次表明是因为产能告急,甚至高管都直接下场“打螺丝”,但依然无法平息消费者们的情绪。
另外,在产品预售的过程中,还整了一出“背刺”消费者的“闹剧”。
Rokid Glasses 在预售阶段的定价是2499元的"亏钱价"。如果按照一般数码产品的营销打法, “亏钱价”只是一种宣传口径,实际发售甚至可能还会便宜一些,吸引用户下单。
但谁都没想到,Rokid 竟然反其道而行之。2025年9月产品正式发售时,不仅没有优惠,还取消了 2499 元的预售价,直接涨至3299元,磁吸镜框还需额外支付99元,堪称开创了“反套路预售”的先河。
不仅空等几个月的时间不发货,产品还直接涨价 800 元,换你你也麻。。
不过对 Rokid 来说,冲击最大的还是小红书等社媒平台上,对产品体验的吐槽。
体验的落差
大家可能不知道,“智能眼镜”品类是一个总称,总体可以分为带屏幕显示的“AR 眼镜”和不带显示但带摄像头的“AI眼镜”两种。
但受限于技术,带屏幕显示的 AR 产品一般都是体积巨大的头戴式,不仅重量重,还需要外接电缆供电;即便有XREAL One Pro 这样造型接近传统墨镜的 AR 眼镜,但高达 70g+的重量,依然无法保证舒适地日常佩戴。
另一方面,不带屏幕显示的 AI 眼镜,主要卖点是语音交互和摄像头拍摄,本质上是传统蓝牙音乐眼镜的演变产物,在失去显示功能后可玩性直线下降。
而 Rokid Glasses,就世界范围内少有的“AR+AI眼镜”,不仅产品支持摄像头拍摄功能,在两块镜片的中央还植入了光波导显示器,可以在用户的眼前显示文字、图片等内容。
根据 Rokid 介绍,Rokid Glasses 在两个镜腿里装上MicroLED光源,然后将光源准确地投影到表面刻有纳米级光栅结构的波导镜片,也就是眼镜镜片上,得到清晰的投影画面。
这种功能创新,的确有它的独到之处。不仅像《科技过电ShortCircuit》这样的知名国外媒体体验后给出了“鱼和熊掌兼得”的高评价,Rokid 自己也把“屏幕”显示作为 T0级卖点,在产品演示、宣传、营销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
但是,这个 T0 级卖点,也有比较明显的不成熟之处。
如果你在晚上看到某些人的眼镜片上散发着幽幽绿光,不要感到惊讶,也不要感到恐惧,也许只是因为他正在使用 Rokid Glasses 的显示功能。
正如上面所说的,Rokid Glasses 的核心是把显示内容从镜头投射到纳米光栅结构的镜片。但因为物理限制,从旁人视角来看,特别是夜晚这种相对于眼镜镜片屏幕的高对比度环境下,光束打到光栅上的漏光情况就会更加明显,镜片上就会有两块绿色的成像区域。
但对于这点,无论是官方详情页的产品展示,还是博主的上手体验、官方的演示中,都没有展现过。一些小红书用户买回来后一戴上,顿时就感觉不对劲了。
大晚上走在外面的时候眼前发着幽幽绿光,回头率是拉满了,但好像又不是什么开心的事情。也有一些消费者期待这种尴尬现象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大货版本,或者通过软件 OTA 等方式解决,但目前看来效果并不明显。
除此之外,也有用户吐槽,官方虽然说正常情况下镜片上的光栅纹理不可见,但几位用户实际体验过之后,发现不显示内容时,镜片上的衍射光栅区域还是肉眼可见的;而且镜片的透光率比较低、没有画面防抖,看久了眼镜容易疲劳。
至于产品主打的 AI 功能配合方面,目前支持的AI场景仅停留在翻译、提词、通知、拍摄取景等基础层面,对大部分人来说实用性不高,反应速度也不快。一旦用户是近视的还无法直接更换镜片,需要额外加装磁吸或者镜片的近视镜片,会让眼镜又重又厚。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消费者吐槽,这款产品在功能定义上太过于依赖语音唤醒,而主唤醒词又是两声短促的“乐奇”,不仅在外面走的时候唤醒率低,要重复唤醒就意味着需要不断地对眼镜说话,多多少少有点社死。
所以,Rokid Glasses 所经历的风波可以简单总结为,一部分消费者不仅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发售时间,还遇上了正式发售后临时加价 800 元,并被延期发货的问题;终于拿到产品后,却发现核心功能在体验上有落差,且核心交互并没有宣传的那么方便。
其实,口碑反转,在 AI眼镜圈里是常态。
比如闪极AI眼镜,它曾凭借999元的震撼价被誉为“价格屠夫”,5万台秒罄,二手平台甚至一度加价500元求购;然而仅一个月后口碑便全面崩塌,用户等待长达237天仍未收到货,而少数收到货的用户则遭遇了扬声器装反等致命硬件缺陷。
甚至是小米 AI 眼镜,也经历过这样的“冰火两重天”时刻。凭借小米生态的号召力,它在2025年6月发布后12小时卖出8000副;但在用户实际体验之后,做工塑料感强、公差大、翻译功能存在“几秒延迟”等等,迅速让这款被寄予厚望的产品“泯为众人”。
最终, Rokid也卷进了同样的漩涡之中,还是“无法避免”的那种。
不得不为的冒险
正如不少业内人士所说的,这个 2025 年,的确是名副其实的“智能眼镜元年”。只看 AI 眼镜这个圈子,前后就有闪极、雷鸟、Rokid、小米、魅族、阿里(夸克)、百度入局,在国外 Meta 更是破天荒地推出了足足三款 AI 眼镜产品,市场竞争的惨况空前。
俗语有言,“神仙打架小鬼遭殃”。大厂的集体入局,挤兑的是小厂的生存空间。像 Rokid 这样的小厂,想要在这个赛道里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不靠先发制人的奇思妙想,要不就只能“堆料”比拼性价比。
对 Rokid 来说,尽管最终用户在实际体验后的落差较大,但核心的差异点:光波导双显功能,却是它和大厂们竞争、对抗的门票,是必不能少的。
比起传统 AR 眼镜的笨重不便、AI 眼镜的功能单一,Rokid Glasses 已经算是当前市场上比较能平衡、中和两个品类产品优缺点的智能眼镜了。而且在目前这个节点来说,Rokid 依然是少有的能落地“AR+AI” 产品形态的品牌,“技术领先”身份,将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武器。
有消息称, 11 月 13 日发布的新产品,将在“眼镜”的本质上下足了功夫:它将延续 BOLON的极简设计语言,主打轻量化,并在工艺细节上着重“关注用户的实际佩戴需求”;现在已经有的翻译、拍题等AI 场景方面也会有全面的升级。
换言之,“AR+AI”的产品特性,是它能得到部分媒体肯定,被捧为像 2007 年 iPhone 引爆智能手机十年高速增长的时间节点一样,新“iPhone时刻”的关键。
另一说,和 Tim 合作代言,其实也是一次冒险。往好的方向看,这是补齐了Rokid在为产品造势、提振产品热度的最后一块拼图。
Tim不是普通网红,而是“影视飓风”创始人,是中国科技内容领域的“专业标杆”,他的团队以极其严苛的设备评测和高质量的深度内容著称。
也许在 Rokid 的计划中,在 AI眼镜经历了如此多的翻车时刻之后,Tim 能用他的专业性、好口碑、在观众中树立的权威形象,为新一代眼镜的可靠性背书。
但不能忽视的是,最近 Tim 在频繁开始上节目,特别是公布了影视飓风的年营收,和发布了《洋人丢的电子垃圾,都去哪了?》视频后,网上对他的舆论风向越发不友善。
不确定性的种子已经埋下了。谁也无法料到,等待 Rokid 的是真正的“iPhone 时刻”,还是又一个“口碑反转”的轮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蓝字计划”,作者:Hayward,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