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详情

不投教授?上海153家教授创业公司狂揽68亿

动脉网2025-11-12 09:05
教授创业退潮,投资人更看重产业化经验、团队配置、技术首创和创业决心。

近期,有多位投资人表态:不再投教授创业项目。

与此相反,《2024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白皮书》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科研人员自主创业公司达153家,相关企业吸纳融资合计超68亿元。不止是上海市科研人员,全国各地大量科研人员创办的公司也在加速融资,稳步发展。

投资热情从热转冷,科研成果转化却持续火热。两相矛盾下教授创业将呈现怎样的趋势?投资人为何对教授创业“退潮”?到底什么样的科研转化项目能够获得投资人认可并成功穿过创业死亡谷?

创始团队,投资者关注的第一要素

“投资就是投人”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部分投资者表态不投教授创业,核心原因在于其投资的教授以个人因素导致创业失败:有的教授在创业中途动摇,选择回归高校专注学术研究;有的以兼职模式创业,将教学作为主业,在融资、谈判等企业发展关键期缺位,拖累项目推进节奏;有的则专注技术创新,忽视市场化逻辑与产业竞争实际,难以匹配商业落地需求。

但这并非教授或研究者群体的固有问题。2021年投资人集体蹲守高校“抢教授”、怂恿其创业,许多项目在被动推动下成立。此种情况下,创业项目失败与“被迫创业”的初衷密切相关。更何况,创业原本就是九死一生的冒险,真正能穿越创业死亡谷的企业少之又少。

尽管许多科研人员创业失败了,但市场上仍有大量研究者创办的医疗企业持续完成融资,表现亮眼。据动脉网不完全统计,2025年仅上海市研究人员(教授)创办的医疗企业中,就有十余家完成融资:阿泰克、柏全生物、血霁生物、波达医疗、念通智能、添加生物等企业均于2025年完成新一轮融资。

(完成融资的科研人员创业项目,动脉网不完全统计)

与创业失利的教授存在共性问题类似,这些斩获融资的教授创办企业,其创始人及核心团队也呈现出鲜明的共性特点。

第一,拥有创业经验或成果转化经验的创始人,更易获得投资者的认可。如创立血霁生物的朱芳芳博士曾在知名风投机构WI Harper Group任职,负责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她不仅投资了多家早期创业公司,还负责这些公司的投后管理。朱芳芳博士表示:“通过这个窗口,我近距离观察了许多创业公司的成败,也从中学习了产业化经验。”

2020年,朱芳芳博士受聘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并于2021年创办血霁生物。这是全球第三家、中国第一家血小板再生的细胞治疗公司,致力于通过体外诱导干细胞定向产生血小板,或将掀起第二次输血革命。

在朱芳芳博士产业化经验的指引下,血霁生物布局了输血、肿瘤、血小板疾病、运动医学、医美、抗衰老等多个疾病及领域。凭借可预见的的市场机会、技术成熟度及未来增长表现,血霁生物的融资来得“顺理成章”:2021-2025年,其完成五轮融资,背后站着等元禾控股、招银国际、北极光创投、鼎晖投资、红杉中国等明星投资机构。

截至目前,血霁生物“巨核细胞注射液”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已获得中国CDE及美国FDA批准,且其全球首个血小板相关细胞新药XJ-MK-002和全球首个血小板注射液细胞新药XJ-PLT-001均已获得FDA认证授予两个孤儿药资格。其中,XJ-MK-002已完成首例给药。

不止是朱芳芳博士,创办标新生物的杨小宝博士、创立季康生物的徐菲博士也在创业前就拥有产业化经验。如杨小宝博士曾在葛兰素史克上海研发中心、上海东岳药业等药企积累5年市场化经验;徐菲博士曾于2011年参与创办GPCR大分子药企锐意生物。

依托创始人多年积累的产业经验与资源沉淀,标新生物连续完成三轮融资;季康生物虽未获得融资,但已与美国上市公司BioAge达成临床前管线战略合作协议:BioAge获得季康生物新型APJ激动剂抗体的独家授权选择权,季康生物获得预付款项和研发资金,并有资格获得选择权行使费以及进一步的开发、监管和销售里程碑付款和特许权费用。

行业分析师张阳表示:“相比于没有产业经验的科研型创业者,这类创业者对市场及商业化有着更深刻的认知,面对困难时也有着更灵活的应对。这也是这些创始人更受投资者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由顶尖科学家与资深产业界人才联合组建的创始团队,更易获得投资者的关注。例如,柏全生物、达歌生物、韶脑科技、鹍远生物、正序生物、篆码生物等完成多轮融资的企业,其核心团队均是如此配置。

(部分教授创办企业的创始团队情况)

其中,正序生物创始人陈佳教授是上海科技大学教授、基因编辑中心主任,专注于研究碱基编辑、DNA修复机理及癌症生物学领域,其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Cell Biology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虽是创始人,但陈佳教授主要专注于实验室研究,公司管理则交由专业团队负责。

正序生物的管理团队包括牟晓盾博士、李彬博士等产业资深人士。牟晓盾博士作为正序生物的首席执行官,曾在药明生物、默沙东(美国)、辉瑞(美国)等知名药企担任高管,拥有近20年工业界经验;李彬博士曾任职于罗氏、辉瑞、雅培、艾伯维、礼来等跨国药企,拥有超过30年生物制药行业经验,覆盖药物研发、商务拓展与风险投资等领域。

在创始人技术突破及专业化团队的推动下,正序生物已完成三轮融资,资金充沛;业务发展也极为顺利:其首条管线CS-101已使多位β-地中海贫血症患者摆脱输血依赖,正处于IND临床试验阶段;其碱基编辑药物CS-121注射液治疗的首位患者已完成给药并顺利出院,这是全球首次通过靶向碱基编辑APOC3基因治疗高血脂患者的案例。

在投资领域,“科学家+资深产业界人士+资本”的组合被认为是顶级配置,更受投资机构的青睐。这是投资者多年总结的经验:不是每一个科学家都适合创业。科学家主要从事创造性工作,产业界人士则更注重创新技术转化的实用性,可帮助科学家分析市场、完成临床挑战、资源整合和企业运营。

此前,一家不具备医药产业背景的管理团队依托一位教授的科研成果孵化成立,致力于阿尔茨海默病新药的“源头创新”。但是,或许是对医药产业的特殊性认识不够,其管线进展较为缓慢,且多管线布局需要大量资金推进。该企业却未获得投资机构注资。随着现金流断裂,该公司逐渐陷入停摆状态。这一反面案例也证明了资深产业界人士的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在国内,搭配“科学家+资深产业界人士”的组合并不容易,主要原因是创业合伙人是稀缺资源,数量稀少,且这类人才绝大多数已在产业界拥有较高的职位和薪水,说服他们再吃一遍创业的苦极为困难。此外还涉及项目吸引度、股权分配、团队结构等一系列考验。

第三,创新实力极强、科研成果为全球首创的顶级科学家,也更容易得到投资机构的青睐。如阿泰克、柏全生物、循曜生物等企业,依靠全球首创成果获得多轮融资。

以阿泰克为例,该公司是全球首创的新一代蛋白降解新药研发创新平台,核心技术来源于复旦大学发表于2019年《Nature》主刊的蛋白自噬降解技术(ATTEC),该技术被该杂志评为当年全球十大论文。

受益于全球首创技术,阿泰克在成立伊始就与全球制药巨头达成合作。其基于ATTEC的蛋白降解新药研发技术平台开发的神经退行疾病产品管线获得了该制药公司的认可,展现出原始创新方面的全球竞争力。

同时,阿泰克还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肿瘤领域储备了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在研产品管线。目前,阿泰克已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项目推至PCC(临床前候选化合物)筛选阶段。其首发管线ATCN1001在in vivo验证中展现了良好的靶点降解效率,有望成为帕金森病领域的突破性创新疗法。

或许是基于技术突破与临床进展,阿泰克于2025年8月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由上实资本、三复基金共同投资。资金将用于推进基于ATTEC技术筛选分子胶靶向神经退行性疾病致病蛋白降解剂的药物开发及临床前研究。

第四,拥有破釜沉舟勇气的教授创业者,更易打动投资者。过去,许多投资人吃了教授没有创业之心的亏:有的教授抱着“如果不成功,我就回学校继续当教授”的心态创业。但是,留有退路的创业者,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往往更难坚持。

吸取过往经验,投资者如今更期待主动创业、有创业之心的教授。近期获得融资的波达医疗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022年,许凯亮依托复旦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成立波达医疗,专注于超快超声成像、超分辨率超声成像等核心技术。成立之初,许凯亮做了无数次路演,见了大量投资人,得到的反馈是“教授不全职创业是不会成功的”。

面对这种质疑,许凯亮选择压上自己的学术成果和身家,通过对赌协议条款等方式展示创业决心。或许是看到许凯亮的坚持与魄力,飞图创投以近亿元估值投资波达医疗。波达医疗的发展也没有让投资者失望:在许凯亮的全力推动下,波达医疗自主研发的国产首套功能超声成像系统于2023年12月上市销售;联合神经外科领域头部医疗机构华山医院共同研发超快超声脑血管成像仪,并支持人脑超声成像相关临床研究。

或许是基于波达医疗的快速发展,其于2025年7月再度获得新一轮融资,由海检集团旗下高创资本投资。

总的来看,历经上一轮科研成果转化热潮的洗礼,投资机构已然“吃一堑长一智”,不再盲目迷信教授光环,转而更聚焦创始人及创始团队的背景硬实力与创业心态。

创业,人才重要,机遇也重要

在资本市场,创始团队之外,行业机遇也十分重要。

有的创业者,恰逢行业低谷期,即使有创新技术,也因融资难而延误企业发展速度;有的则恰好踩中风口,获得资本追捧,连续完成多轮融资,加速企业发展。

以靶向蛋白降解(TPD)领域为例,达歌生物、阿泰克、标新生物、丹望医疗、多域生物、瑞福信等布局了TPD的企业,近两年均顺利斩获融资,并在资金支持下快速推进相关管线。

过去,开发小分子药物的关键是找到蛋白质靶点。但是,人体内约有1.9万种蛋白质,绝大部分蛋白质都属于不可成药靶点。根据《人类蛋白质图谱》,目前已知与疾病相关的蛋白有5068种,运用在获批小分子药物的靶点约700种,潜在可成药靶点约1200种,还有3000多种蛋白质被称为“不可成药”靶点。

TPD则可有效降解那些传统小分子疗法难以靶向的致病蛋白,为难以成药的靶点提供新的成药方法。目前,有多种技术策略可实现靶向蛋白降解,其中,分子胶和PROTAC处于领先地位。基于该技术的创新性及光明前景,渤健、诺华、辉瑞、BMS、罗氏、默沙东、礼来、赛诺菲、拜耳等跨国药企均已通过BD交易或自建管线布局该领域。相关投资机构也高度关注TPD领域企业。也因此,分子胶与PROTAC相关企业近两年融资频繁,BD火爆。

在海量资金的涌入下,国内TPD领域企业进展迅速,如标新生物开发的分子胶管线GT919经CDE默许,进入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联合治疗阶段;其双功能降解剂GT818管线已向国家药监局递交Pre-IND申请,启动中美双报注册临床开发进程;达歌生物与武田制药就新型分子胶降解剂达成总额12亿美元的合作……

脑机接口同样是投资机构近期重点布局的赛道。风口之下,念通智能、韶脑科技、强脑科技、微灵医疗、阶梯医疗、析芒医疗、纽聆氪医疗等相关企业均已完成融资。

总的来看,当部分投资人因过往“踩坑”经验放弃投资教授时,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专项基金落地,孵化器、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科研转化公司、产业龙头公司等主体积极合作,共同为教授搭建起保姆式创业、托管式创业的通道。此种背景下,计划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研究人员也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投资机构也在“试错”中完成认知迭代与能力升级:不再迷信教授光环,而是帮助科学家寻找创业合伙人,主动组建“科学家+资深产业界人士”组合,弥补其市场化短板。

随着投资机构自我迭代,创业教授在困难中成长,科研成果转化正以螺旋上升的姿态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周期。

* 参考资料:

“抱歉,不投教授创业了”——投资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动脉网”(ID:vcbeat),作者:张靖,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