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千亿级大市场,要来了
随着“八年之约”陆续到期,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正迎来“退役潮”。
当时,工信部等部委明确规定:
自2016年起,乘用车生产企业必须为电池、电机等核心关键部件,提供至少八年或12万公里的质保。
根据上险数据显示,具备八年电池质保的新能源汽车,达1950多万辆。
而且,随着时间的增长,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电池质保到期。
2025年,“脱保”电车将达到32万辆,2028年达到98万辆,而2032年将直接飙升至720万辆。
未来的8年时间内,我国动力电池质保到期的新能源车,将逼近2000万辆。
这里面,动力电池回收的市场有多大呢?
据统计,2024年国内动力电池回收量突破30万吨,对应市场规模超480亿元。
另外,有官方报告预测,到2030年,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
为什么说,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呢?
因为,动力电池占整车成本的40%—60%。
为此,换电池成为不少车主的烦恼,他们经常在网上吐槽:
“8年前22万买的比亚迪,现在换电池报价竟然高达10万元,简直上了个大当”
“我买车落地花了25万,更换电池居然要12万,差不多是半台车的价格了。”
更有一位芬兰的Model S车主,因为换电池这事儿,直接把车“炸”了。
据了解,这位国外的车主,花了5.74万美元购车,因为车出故障送去维修,却被告知要付2.26万美元的“天价”换电池费,一气之下转头就搞了30公斤炸药,直接一键归零。
真是应了那句:买车一时爽,换电火葬场。
但换电池,确实有它贵的道理。
传统燃油车,发动机和变速箱加起来,约占整车零部件成本的25%左右,但动力电池往往能占到新能源车零部件成本的50%左右。
而且,一般来说,车辆使用5—8年,电池容量衰减至60%—80%时,电池将无法继续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动力需求。
根据国家《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规定,电池容量衰减超过 60% 时,车辆可能面临年检不达标的情况。
这时候,车主就要考虑,换车还是换电池了?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更换一块动力电池的费用,几乎等于甚至超过了汽车残值。
比如:
一位购车八年半的特斯拉Model S车主反馈,其换电池的费用,报价在20万元以上。
但是,八年过去,即便是号称高残值的车型,目前二手报价也不到16万元。
也就是说,换一块电池,比车本身还贵。
再加上,现在各项新能源车换新补贴政策落地,和汽车的更新换代,不少车主会选择换车。
另一方面,面对如此庞大且“高昂”的动力电池,退役之后又该何去何从呢?
如果随意处置,将造成环境污染,毕竟,动力电池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而且对社会资源也是极大浪费。
所以,退役电池首先可降级用于备电、两轮车、小型储能等场景。
其次,对于无法梯次利用的电池,则进行再生利用,破碎提炼出锂、钴、镍等有价值的金属材料循环利用。
比如:
宁德时代子公司邦普循环,将自主研发的DRT定向循环技术转化为先进标准,实现镍钴锰回收率99.6%、锂回收率96.5%,2024年处理废旧电池超12万吨,再生锂盐1.71万吨。
泉州清能公司,通过构建标准体系,2024年处理退役电池237吨,减碳238吨,产值达2300万元。
总之,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市场潜力巨大,不仅国内备受关注,亦成为全球关注的“蓝海赛道”。
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呈现“小、散、乱”的局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
有大量的退役动力电池,流向了非正规渠道,已然形成庞大的地下产业链,回收乱象显著,整体竞争格局暂时呈现“小、散、乱”的局面。
其实,电池回收最开始就是“小作坊”在做,后面才有了白名单“正规军”。
但是,一些“低小散”的小作坊,通过“打粉”、拆解组装等方式回收利用电池,不仅产品质量没有保证,其生产环节也存在安全隐患,还有环境污染。
一处小作坊正在浸泡电池
据多位业内人士透露,许多小作坊拆解组装出来的电池无法提供质保,系“三无产品”,因使用寿命短,很多厂家在电商平台注册许多店铺,就“做一年的生意”,“打一枪换一炮”,消费者维权困难。
为此,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标准22项。
其中涵盖了,动力电池回收通用要求、管理规范、拆解规范、余能检测、再生利用、锂离子废弃物回收利用、再生黑粉等多个方面。
有力支撑和引领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高质量发展。
最后
相比报废电池的回收利用,我相信大家更期待,长寿命电池何时上车。
因为,当下动力电池“老龄化”问题愈发明显,电池不能与整车同寿也成为消费痛点。
未来,如何延长电池寿命,是根本。
当长寿命电池上车后,除了可以延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周期之外,庞大的废旧电池回归问题也将得到一定缓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晓芳说职场”(ID:XF-SZC),作者:王晓芳团队,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