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详情

打造机器人行业的“安卓”,Meta的野心能否照进现实?

深眸财经2025-10-09 08:30
打造机器人行业的「安卓」,Meta的野心能否照进现实?

近日,据PCMag报道称,Meta公司首席技术官博斯沃思(AndrewBosworth)在总部吹风会上首次表示,人形机器人已被提升至与增强现实(AR)同级的战略优先级,未来数年将投入“数十亿美元”打造一套可对外授权的通用软件平台,目标成为机器人产业的“安卓”。 

博斯沃思表示,Meta无意大规模生产硬件,而是复制谷歌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开放路线:任何符合技术规范的机器人本体均可搭载Meta操作系统,从而快速扩大生态并掌握行业标准制定权。

图片来源:PCMag

早在2025年2月,路透社就曾披露Meta已在现实实验室内部组建专门团队,研发可承担家务等体力任务的人形机器人。

从秘密布局到明确表态,Meta的动作背后,是对下一代智能终端生态的野心。但复制安卓的成功,远比想象中更难。

01 Meta的野心

在Meta看来,当前机器人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大脑”而非“躯体”。硬件技术在近年来已取得长足进步,但让机器人真正理解并适应复杂物理世界、完成如灵巧抓取等精细任务的“大脑”仍是行业最大挑战。

因此,Meta将资源集中于打造这个“大脑”,构建一个“世界模型”,攻克软件层面的难题,避开硬件制造的“红海”竞争。

在商业层面,平台模式能有效规避硬件业务的重资产、高风险属性。制造实体机器人涉及巨大的供应链、生产成本和库存压力。而通过提供平台,Meta可以像提供安卓系统一样,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可扩展性服务多元化的硬件厂商,从而建立一个生态系统,而非仅仅销售单一产品。

Meta的目标不是成为一家机器人制造商,而是希望成为未来机器人行业的“规则制定者”和底层生态核心。

通过打造平台,它有机会设定行业标准,吸引众多硬件伙伴加入其生态,从而在潜在的巨大市场中占据价值链的顶端位置,这比销售硬件能带来更持久和深远的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Meta在人工智能、软件工程和大规模平台运营方面拥有深厚积累,而在硬件制造上并非其传统强项。选择平台路径可以扬长避短,让其集中精力发挥软件特长,无需从头攻克硬件的工程难题。

回溯Meta的战略转型轨迹,2021年其将公司名称从Facebook改为Meta,高调押注元宇宙作为“下一代互联网形态”,但两年多过去,元宇宙的落地进度远不及预期。在这一背景下,人形机器人成为Meta寻找新增长点的关键选择。若能提前抢占机器人软件平台制高点,不仅能弥补元宇宙业务的战略缺口,更能在未来十年的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

图片来源:36氪

02 能否复制安卓模式

安卓系统的成功堪称科技史上的经典。通过开源策略吸引硬件厂商,依托开发者生态丰富应用场景,最终形成从系统到硬件,再到应用的正向循环。如今,Meta试图复制这一路径,打造机器人的安卓平台。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从积极面看,Meta具备构建开放生态的基因与资源。安卓的核心优势在于“硬件中立”,而Meta明确表示不做主要硬件制造商,仅提供软件蓝图授权的定位,与谷歌当年避开硬件竞争、专注系统赋能的策略高度一致。 

更重要的是,当前机器人产业正陷入“硬件百花齐放、软件各自为战”的困境,工业机器人厂商依赖定制化系统,服务机器人软件兼容性不足,开发者需为不同硬件重复开发功能。 

这种碎片化现状,与智能手机早期的操作系统割据局面极为相似,为通用平台提供了切入空间。 

但机器人与智能手机存在本质差异。首先是硬件异构性难题。智能手机的核心硬件架构高度标准化,而人形机器人涉及关节电机、力控传感器、灵巧手等数十种差异化部件。安卓系统只需适配有限的芯片与屏幕尺寸,而Meta的软件平台需兼容从工业机械臂到家用服务机器人的多元硬件,适配难度呈指数级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据摩根士丹利数据,中国在全球人形机器人硬件核心供应链中占据63%份额,Meta若需推动硬件厂商适配其平台,还需应对制造端的地域化协作挑战。 

图片来源:特斯拉AI Day 

开发者生态的构建需要面临长期挑战。安卓的成功离不开谷歌搜索、应用商店等生态资源的协同,而机器人领域的开发者培育需要更专业的工具链支撑。Meta要从零构建竞争生态,不仅需投入资金补贴开发者,更要打造涵盖仿真测试、安全认证、数据管理的全周期工具链。 

商业模式的适配性也存疑。安卓通过应用分发与广告实现盈利,但机器人软件的变现路径尚未清晰。工业场景更倾向于定制化解决方案;而消费级市场仍需培育用户付费习惯。Meta若延续安卓的免费授权模式,短期内难以回收“数十亿美元”的研发投入,而收费模式又可能削弱对硬件厂商的吸引力。 

更关键的是,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尚未明确且高度分散。智能手机的核心功能是通讯、娱乐,应用需求清晰且集中,而人形机器人需要覆盖工业、家庭、医疗、农业等多个场景,每个场景的需求差异巨大,导致开发者难以聚焦,无法像移动互联网时代那样形成“现象级应用”。 

也就是说,若Meta无法等到市场放量,前期数十亿美元的投入可能面临回报周期过长的风险,而人形机器人产业可能需要5-10年才能进入爆发期,这对Meta的资金链与战略耐心都是巨大考验。再加上其Reality Labs部门过去四年累计亏损超680亿美元,若机器人业务持续投入而短期无回报,或将影响投资者信心。 

03 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

不过,在Meta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同时,其他科技玩家也没闲着。 

谷歌也在推行其“机器人界的安卓系统”战略并取得了进展。Deep Mind前不久发布了针对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的GeminiRobotics1.5系列模型,GeminiRobotics1.5能将视觉信息和指令转化为机器人的运动指令以执行任务,GeminiRobotics-ER1.5能够对物理世界进行推理,直接调用数字工具,并创建详细的多步骤计划来完成任务。而此时,Meta的机器人平台才刚刚起步。 

开源阵营已具备先发优势。近期,Open Mind推出了OM1Beta系统,作为全球首个“AI原生”开源平台,它不仅支持UnitreeG1人形机器人、Go2、Turtle Bot和Ubtech等机器人等平台,还支持接入Open AI、Gemini等第三方大模型,甚至提供前端交互界面简化操作。这类开源项目以“免费+协作”模式快速抢占开发者心智,Meta若选择闭源路线,将面临生态扩张速度的劣势;若跟进开源,则需承担巨额研发成本却无直接收益。 

图片来源:Open Mind 

科技巨头的垂直整合策略不容小觑。特斯拉采取视觉数据驱动策略,将Optimus与自动驾驶业务深度绑定,新任负责人Ashok Elluswamy同时统筹FSD与机器人项目,试图复用自动驾驶的算法与数据优势,配合Colossus超级计算机的算力支撑,形成“算法-数据-算力”的闭环。 

不过,2025年9月Optimus AI核心团队成员Ashish Kumar已离职并加入Meta,可能对特斯拉的技术整合进度产生影响。 

图片来源:财联社 

工业与消费端的垂直玩家也在分化市场。西门子、罗克韦尔自动化等工业巨头,凭借对高端制造场景的深刻理解,悄悄占据了定制化OS市场,其系统通过TÜV安全认证等合规优势,成为汽车、电子等行业的首选。安卓的成功依赖C端用户需求统一,而机器人的核心需求在B端(工业制造),客户更关注安全合规与定制化适配,而非通用平台。Meta若主攻B端,则需应对西门子、罗克韦尔等厂商的合规壁垒。 

04 结语

Meta将人形机器人提升至与增强现实(AR)同级的战略优先级,既是对AI与具身智能融合趋势的精准判断,也是延续“生态主导权”争夺逻辑的必然选择。数十亿美元的投入,彰显了扎克伯格复刻安卓神话的决心,而机器人产业的碎片化现状与软件瓶颈,也为其提供了理论上的成功可能。 

不过,理论与现实之间往往隔着一道鸿沟。硬件异构性打破了智能手机时代的标准化基础,开发者生态的培育需要跨越先行者的护城河,商业模式的模糊性则考验着长期投入的耐心。Meta不仅需要突破技术瓶颈,更需构建一个开放、安全、可持续的生态系统。这场关于“下一个计算平台”的竞赛,才刚刚开始。技术成熟度与商业化路径的双重考验,将贯穿于Meta的整个战略执行过程,而如何在这些挑战中找到平衡,将成为决定其“机器人安卓梦”能否实现的关键。 

Meta的“安卓梦”能否照进现实,可能需要5到10年才能见分晓。但可以确定的是,Meta的入局将进一步加速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竞争,无论最终谁能成为“机器人界的谷歌”,都将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为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扫清障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深眸财经”(ID:chutou0325),作者:关注人形机器人的,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