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详情

财报里的「健康」信号:拆解京东健康高质量增长背后的逻辑

36氪财经2025-08-19 21:44
活跃用户已突破2亿,医疗服务模式创新与科技创新引领未来。

作为中国数字健康市场的头部玩家,京东健康这几年的发展重心非常明确:一方面是持续强化供应链能力,这是业务开展的基石;另一方面则着力于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尤其以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与全链路服务闭环为建设重点。在京东健康开展业务的底层逻辑中,对合作方的赋能是块重要的拼图,所以与合作伙伴一起增长,是京东健康长期战略之一。 

而与业务相关的动态事件,是投资者观察京东健康推进长期战略的重要窗口。就在其中期业绩公布的次日,8月15日,京东健康与卫材中国达成战略合作。通过此次合作,由卫材中国研发的治疗失眠药物莱博雷生片(商品名: 达卫可®)获批上市后,在京东健康独家线上首发。莱博雷生片是国内首款非镇静类抗失眠新药,是一款有望重塑抗失眠类药物市场的新药。

这一则动态与巩固自身供应链优势相关,符合京东健康长期以来的核心发展方向。再看8月14日,京东健康发布的2025年中期财报,数据显示,在今年上半年有超过30款创新药在京东健康线上首发,还与多家医疗器械及营养保健品牌展开合作,并实现多款产品的全网首发。

上述信息事件,也恰恰印证了京东健康在进一步巩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即供应链能力和品牌赋能价值。正是二者的共振,促成了大量的合作,在原本医药、保健品销售的品类数量优势之上,又形成了首发产品的数量优势。首发的意义不仅是对品牌和平台双方价值的彰显与强化,上述合作也显示出京东健康正在积极抢跑高价值赛道,而且对未来的业绩预期亦给出了积极的信号。

服务模式革新 已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近年来,数字医疗行业的一大核心趋势是线上线下一体化,各大玩家在打磨传统在线渠道能力的同时,都把线上线下融合、全链路打通当成建设的重点。例如,各级医院在积极推进互联网化,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在线上执业,不仅方便患者在线就医,将部分就医环节放在线上,又能与线下流程有机衔接起来,相对合理的分配了医疗资源。

对于互联网医疗企业也是如此,拿京东健康来说,它的主营业务包括医药零售和医疗服务两大部分,其业务核心是整合医药零售和医疗服务两大核心业务,而打造的“医检诊药”全链路服务闭环。其中,互联网医院作为这一服务闭环中的关键环节,其在各疾病专科领域的服务能力,直接决定了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因此京东健康通过长期建设,现已在皮肤、精神心理、中医、肿瘤、男科这五大领域有效探索出互联网医疗的专科服务模式

作为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企业,京东健康在做深、做专线上部分的同时,线下部分的重点是提升“到家”能力,像护士到家、到家快检等线下服务项目的开展都是其具体体现,服务水平主要体现在“广”与“快”两个方面。所谓“广”,具体是指护士到家的服务项目已扩展至7大类64项,到家快检目前可以为用户提供超160款快速检测服务;而所谓“快”,是说护士到家可实现最快3分钟接单、最快1小时内上门服务。

这些服务能力在特定需求场景中,便能凸显其价值。以流感为例,在流感流行季,可以通过京东健康的到家快检服务快速确定流感类型,后续的问诊、买药、复查等环节都在线上操作,通常一天内可以全部完成,整个服务过程高效便捷。

这一流畅体验背后的核心逻辑,是京东健康供应链能力与医疗服务能力的协同发力,实现针对流感应对的全链路覆盖,不仅有助于提升用户粘性与对平台的信任度,叠加在体验过程中积累的口碑效应,以此形成“服务升级-用户认可-品牌增值-业务拓展”的正反馈循环,从而强化用户心智中的品牌价值。

在全链路的闭环服务中,供应链能力始终是基础。对于京东健康而言,除了前文提到的相关合作外,京东健康对体重管理的相关业务布局,是对既有业务战略延伸,也是实现多方共赢的典型案例。

今年以来,体重管理已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一方面的是肥胖人群的规模在持续增加,相关需求长期保持强劲;另一方面,以司美格鲁肽为代表的GLP-1类药物拓展减肥适应症后,重塑了减肥药市场格局,推动市场规模加速增长。基于目前的市场预期,叠加减肥适应症的GLP-1类药物未来市场空间可达万亿规模,潜力巨大。

再看京东健康的相关业务布局,京东健康与司美格鲁肽的原研药企诺和诺德在今年达成了战略合作;信达生物的GLP-1类药物玛仕度肽(商品名:信尔美)获批上市后,第一时间在京东健康首发上架,数据显示,7月4日至8月4日间,“信尔美”关键词在京东平台的搜索量已突破百万,服务用户超过3万人;另外,近期礼来制药旗下穆峰达®多剂量预装笔也在“京东买药秒送”独家首发。

京东健康与诺和诺德、信达生物、礼来制药等药企合作的底层逻辑是,凭借其突出的供应链能力、国民级的流量入口与平台流量等优势,吸引相关药企与其展开合作。上述合作对京东健康而言,在减肥药大热的当下,能够快速抢占相关市场份额,对公司业绩构成边际利好。于整个行业而言,上述合作则有助于推动更多优质资源向减肥服务领域聚焦,共同推动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加速行业整体升级,并促进产业创新,正可谓利国利民,及民之所需。

在针对体重管理的全链路服务建设方面,京东健康在其互联网医院上线了减重门诊。在深化了自身“医检诊药”业务闭环的同时,还实现了拓宽用户边界、提升用户留存、完善用户画像等多重价值。从整个体重管理行业来看,这一举措不仅填补了市场空白,同时还推动了减重服务的专业化升级。

上述服务模式的革新在一定程度上兑现在了京东健康的业绩上,基于目前的收入结构,服务模式的革新已然成为京东健康的第二增长曲线,这也是业绩在后疫情时代始终保持了一定韧性的关键。

用户的增长和粘性 是业绩提升的主因

再看京东健康的2025年中期财报,数据显示,京东健康在2025上半年实现收入353亿元,同比增长24.5%,增速不仅高于市场预期,更创下2023年疫情结束以来的半年度最强水平。运营数据方面,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2亿人,实现阶段性突破。

京东健康财报的核心看点,是医药电商和医疗服务两大主营业务的收入增长情况与归因。

从收入结构来看,医药电商在近年来的收入占比不低于83%,是公司业绩的基石;在2025上半年,医药电商实现收入293亿元,同比增长23%。医疗服务在近年来的增长势能强于医药电商,是驱动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边际力量;今年上半年的收入为60亿元,同比增长34%。

图:京东健康营业收入与收入结构;资料来源:公司财报,36氪

医药电商收入的增长,主要受益于活跃用户数的增长,和单个用户购买金额的提升,本质上反映的是在供应链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支撑下,随着产品品类的不断丰富、全链路闭环服务体验的不断优化,与京东健康的品牌价值形成正向共振,使得用户心智与线上销售渗透率在报告期内均得以提升。

由此可见,服务模式的革新对医药电商收入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助力作用,而且也让医疗服务业务保持了相当的活力,第二增长曲线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兑现到了业绩上。展望未来,根据目前的医药电商销售与医疗服务的渗透水平,京东健康在未来依然具备强劲的内生增长能力。

利润方面,京东健康期间费用总体的支出比重相对平稳,因此京东健康净利润增长主要是由营业收入的增长驱动,根据前文收入增长归因可知,活跃用户数的增长是驱动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服务模式的革新则是拉动京东健康业绩增长更深层次的原因。

图:京东健康近年来期间费用率;资料来源:wind,36氪

AI升级是提升估值水平的重要支撑

财报发布后,投资者对京东健康的业绩表现反响积极,公司股价在8月15、8月18日两个交易日累计暴涨21%。尤其在财报发布后的次日(8月15日),盘中最高涨幅一度突破16%,最终当日收涨12%。

图:京东健康今年以来股价表现;资料来源:wind,36氪

京东健康财报发布后股价短期暴涨,一方面源于市场对其业绩及背后业务模式的认可。依托自身供应链优势,京东健康已构建起“供应链+服务+科技”的一体化生态,以及“医检诊药”的全链路闭环服务,这种业务形态不仅与同业形成显著的差异化,更因具备难以复制的特性,因此在资本市场凸显出相当的稀缺价值。

另一方面则是投资者对京东健康浓厚AI概念属性的回应。根据本季财报披露的信息,京东健康于今年上半年发布了“AI京医”系列产品,涵盖面向用户的多角色专业服务智能体,如AI医生、AI药师、AI心理咨询师等,以及医生的数字分身和面向医生的AI助手,在报告期内,“AI京医”累计服务的用户数已超5000万。

针对医院的AI升级,京东健康推出了首个医院全场景产品“京东卓医”,主要对个人用户、医生和医院运营管理三大“主体”进行AI化升级,目前已在多家医疗机构落地,比如京东健康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作打造的、基于AI驱动的门诊患者服务流程闭环,已累计服务超220万人次。

目前AI领域关注的重点已转向应用端,京东健康作为行业内的重要参与者,近年来在AI升级也主要是在应用层面持续发力,符合行业趋势的同时,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长期来看,京东健康在AI领域的持续投入与创新,有望打破传统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增长瓶颈,AI作为第三增长曲线的作用将日益突出,进而助力公司提升在资本市场的估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