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古偶搞抽象,观众嗨了,钱在哪呢?
如果你最近在短视频刷到邪恶龙女炖鹿角汤、吃可爱小妖精,还放Labubu出来对付男主的奇葩视频,不要惊讶,AI短剧的确已经癫到超出认知了。
目前这部名为《九尾狐男妖爱上我》的AI短剧,目前更新至第21集,抖音播放量超1.2亿,进入抖音&快手在播短剧热度周榜前20名。
《九尾狐男妖爱上我》短剧(图源:抖音@梦婆婆)
一年间,AI短剧经历了极快的风格演化:去年被视作开端的《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三星堆:未来启示录》画面强度远高于叙事完整度,带有炫技性质的奇观化视觉取向;今年流行的以《猫小猫打工记》为代表的动物拟人化AI短剧,逐渐与短视频的受众需求贴合,提供一份相对下沉的情绪共鸣和发泄出口;再到如今《九尾狐》《鲛人泪》这样融合传统古偶剧集与短视频流行梗的“抽象癫剧”,AI短剧逐步从炫技转向跨媒介的内容拼贴,从展示能力转向情绪表达和类型化,靠拢传统的影视行业。
不过,内容与产业之间仍存在一条清晰的断裂带。尽管AI短剧在短视频内容生态中的可见度越来越高,但它离变现仍有很长一段距离。背后原因不仅在于AI类视频广告植入困难,更在于行业对AI短剧的心理预期与实际制作成本之间的心理错位。
AI短剧正在迅速成熟,但它的内容想象力,显然走在了商业化路径的前面。
AI短剧,从奇观到抽象
过去一年的时间,伴随AIGC工具的技术升级,AI短剧题材类型上经历了快速迭代,几乎走过了电影几十年、剧集十几年的演变路径。
去年上线的两部AI短剧“标杆之作”《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和《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都选取了宏大题材,前者呈现了宇宙战争、外星殖民、考古科幻等未来世界的想象图景;后者则将《山海经》中的凶兽九婴、异兽赢鱼、神兽鲲鹏等远古传说中的奇珍异兽批量影像化。
《三星堆:未来启示录》短剧(图源:抖音)
技术爆发的节点上,AI短剧大多追求视觉奇观,有“秀肌肉”的成分,叙事性薄弱,主要诉求是向行业展示AI影视创作在题材和视觉的想象空间,相比短剧本身,更接近于“技术+内容”的品牌展示项目。
AI短剧的概念与创作得到普及后,普通创作者的加入,势必会让内容逐步转向简单化、满足观众底层情绪需求的方向。由此,最出圈的内容变成了动物拟人化的AI短剧。
动物拟人化的AI短剧源于对国外视频平台热门视频的搬运模仿,并迅速在抖音、快手扩散成内容风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猫小猫打工记》系列,其播放量已超1.4亿。剧中的小猫小狗不仅能完成情绪表达,还被赋予了“权谋女主”“打工社畜”等人设,催生观众共情,达到和刷短视频、看短剧类似的解压效果。
到这一阶段,AI短剧总体上仍然是在创造传统影视作品人力所不能及的题材,AI生成的奇观属性虽然存在但已被大幅弱化,反映在题材和内容上,则逐渐在宏大叙事之外,衍生出贴合短视频观众内容偏好的生活日常化内容,体现出更强的观众适配性与流量意识。
小猫和小狗变打工人(图源:抖音@猫小猫摆摊记、@比安吉熊)
另一方面,以动物为主角规避了AI工具普遍对人类表情、动作生成尚存缺陷的特质,可谓扬长避短。
但“更真实地呈现人类”也一定是AI工具的技术攻坚方向,因此,在技术力进一步提升的前提下,以《九尾狐》《鲛人泪》为代表的,与传统古偶语法拼贴融合的AI短剧,成为了最新的趋势。这类作品基本“套壳”女频仙侠玄幻设定,沿用大女主人设和典型情节模板,但在具体呈现上却更贴近短视频抽象文化,两相结合,呈现出错乱的“疯癫感”。
以《九尾狐》为例,其生成文本显然写入了“福建阿喵”等博主的热梗:女主对男人的代指是“郎们”“辣弟”,看到跪迎的男主,她的第一句话是:“你的喉结罩呢?”整部剧离谱剧情此起彼伏,主打一个出其不意,平滑的节奏里,女主不经意就完成了一锅乱炖鹿妖补身体、在“食用妖养殖厂”买小妖当零嘴、开挖掘机端掉男主老巢等一系列离谱操作。
AI短剧所呈现的“抽象观感”,并非孤立的审美特征。毒眸前段时间的文章中也曾分析过近两年《永夜星河》《书卷一梦》等长剧中,“网感”正在回潮。这一类AI短剧正在表达逻辑上形成了某种呼应。“发癫”约等于女主“开盲盒”式的随机行为,她们会在紧急时刻做出不合常理却极具反差的新选择,给类型化叙事带来一点新鲜感和反差感。
《九尾狐男妖爱上我》(图源:抖音@梦婆婆)
不同之处在于,AI短剧中,“解构式发癫”的表达方式更趋于极致化,无论是语言风格、剧情逻辑,还是角色行为,都趋于错乱和拼贴,但正因如此,也获得了强辨识度和高讨论度。
最轻量化的内容测试场
AI短剧与古偶、仙侠等传统类型的融合,不仅是风格演化的结果,也标志着其正在靠近更成熟的影视产业路径。其中一种显著趋势,就是向IP化靠拢。
在专业内容团队的视角中,IP化往往是商业化路径的前提。在网大、长剧领域有十余年编剧经验,完成了多部AI短片、短剧拍摄的资深从业者Wendy对毒眸表示:凡是涉及到投资的项目,主创跟投资人“喝茶”时都会被问到,“你凭什么觉得这个项目能挣钱?”投资金额少至10万高至几千万,都必须向投资人解释清楚资金回流逻辑。在这种语境下,“大IP”成了最浅显直接的说服方式,因为它意味着已有的受众基础与可预期的关注度。
目前,业内已有平台和团队开始尝试IP与AI短剧的结合。比如掌阅近期推出的《遮天》,被视为首部将AI技术与实拍结合、完成大IP微短剧化改编的代表案例,根据天下霸唱原著改编的AI短剧《牧野诡事》也即将上线。这些项目都在验证着,AI短剧正在尝试借助熟悉的IP框架,切入更大的产业链条。
全AI短剧《牧野诡事》(图源:微博@天之饺子11)
对于大多数无力购买IP的团队或个体创作者来说,另一种方式则是实现“伪IP化”——重写耳熟能详的经典。毒眸注意到,抖音AI短剧内容中,不少作品都是从《西游记》《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或是唐诗宋词、历史典故中选取人物,这类角色自带天然的故事结构和角色认知基础,也具备一定的戏说空间,与AI短剧的创作体量和空间相契合。
Wendy便是将大众熟知的故事改写为女性向叙事的AI短剧,作品获得了1400万播放量,“我从不需要版权的IP中筛选出了一个观众耳熟能详,并且能扣准当下女性困境的题材,获得了先发优势。”她总结道。
类型的靠拢与叙事格式的成熟,让AI短剧具备了为短剧、长剧试水的测试功能。
在Wendy看来,下一阶段的AI短剧需要找到与真人短剧、长剧、电影等媒介形式不同的差异化定位,而它的生态位置,可能是为短剧和长剧,做更轻量化的内容测试。
自带背景的AI短剧(图源:抖音)
她从自身经验出发,提炼了一套操作路径:创作者从短视频的海量内容中,找到某种看似碎片化,但实际上有共通之处的情绪逻辑,从中提取出一种叙事模板,然后利用AI的效率,将之快速转化为短片或短剧,吸取观众的反馈,而后作为正式的短剧或长剧创作的参考。
Wendy建议采取广撒网战略,“先找10个选题,每个题跑一条demo,demo包含故事设定与人物类型,时长大约两到三分钟,全部扔到网上再看观众的评论区,层层筛选,根据最终筛选出的版本创作第一集。”
Wendy认为,剧集和电影的创作和消费语境,相比十年前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下观众与创作之间似乎处于“脱钩”状态。而短视频类型细分非常丰富,并且普通人都能够在其中找到能跟别人建立情感连接的节点,AI短剧的结合或许能为影视剧找到更多类型化、与观众产生情绪共鸣的机会。
抖音上AIGC创作者们的第一集AI短剧(图源:抖音)
目前来看,AI短剧作为一种轻量化的内存测试场,为部分创作者提供低成本试错、快速验证的可能,不失为一种可供尝试的方向。相比传统影视剧漫长的开发流程,这类测试机制或许能带来更灵活的项目启动方式,也能为未来剧集开发提供另一种思路。
变现?还在为爱发电
尽管AI短剧生成和创作的门槛持续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已成为一个成熟可跑通的生意。相反,在大量内容创作者入场、商业路径却尚未清晰的当下,AI短剧更像是一场“为爱发电”的实验性潮流。
“我没听说谁真靠这个挣到大钱”,Wendy直言。在她看来,虽然部分AI短剧获得了高播放量或广告植入,但绝大多数内容创作者仍处在试水期甚至补贴期,那部1400万播放量的AI短剧,给她带来的最大报酬就是观众认可的心理抚慰,至于金钱化的实际报酬,基本为零。
究其原因,Wendy认为客户认知与价格体系之间存在错位,很多需求方依然将AI短剧视为低成本甚至零成本、低门槛、可快速迭代的“廉价视频服务”,忽略人力成本和隐藏的创作风险,难以接受与影视内容创作相匹配的报价。
目前,行业内的AI短剧主要遵循的是文生图、图生视频的流程,前者效果较稳定的是Midjourney,后者则有可灵、即梦、Pixverse等选项,尽管视频可以依靠大模型生成,但并不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
“AI大模型是需要充值才有积分的,有积分才能去刷(图片和视频)”,这是被忽略的潜在入门成本;另一个被低估的是AI模型频繁迭代导致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这也是一个普遍现象,模型迭代常常导致生成结果不一致、结构不稳定,一旦需要重做,创作者往往只能自掏腰包。
而今年上半年,包括ChatGPT智能体、Vidu多图参考、Midjourney的万物参考等在内的重要技术陆续迭代,每次迭代都会直接改变创作者的工作流程。“客户说好了30集50万,结果刷到一半模型迭代了,你得重刷,客户不加钱,你得自己贴。”
可灵“灵感值”充值页面
Wendy制作AI短片的过程中,分别经历了Midjourney一次升级和即梦的两次迭代,新版本下人物和场景的一致性大幅提升,为了成片效果,她不得不反复重新“跑”,将原本一个多月的工期拉长到了四个多月。
但据她了解,目前赛道内头部的优秀创作者,都不会只靠AI短剧一个赛道创收,而相比广告商单,AI短剧的利润实在太薄,难以留住持续的优质创作者。
“我不能说我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创作者,但我主营业务还有编剧、教学和培训,你让我50万生成30集的短剧,利润太低了,很难吸引优秀的创作者,做商单一个月能挣10来万,然后做你的要亏半年(时间),为什么要做?”Wendy问道。
靠AI短剧引流广告业务,是不少团队变现的实际路径。毒眸也注意到,不少AI短剧账号会在主页留下商务的合作方式,添加联系方式后,对方朋友圈展示的业务除了在某电影节获得AIGC相关奖项外,通常都包括文旅宣传片、汽车广告等。
抖音AI博主主页(图源:抖音@Game Over丨AI动漫短剧创作者)
Wendy也表示,目前不少账号都是靠广告商单运转,接到植入到AI短剧或短视频中的广告情况比较少,流量好的账号能开橱窗带货,但也只能做到勉强回本。
尽管AI短剧在内容表达层面展现出了想象力,但在商业化层面,它的可能性仍远未被真正打开。技术的普及降低了入场门槛,却没有同步带来可持续的收益模型。眼下,AI短剧仍处在创作热潮与变现困局的落差之间,如何从“为爱发电”走向真正的产业闭环,仍待时间和生态共同回答。
(注:文中Wendy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毒眸”(ID:DomoreDumou),作者:胡毓靖 ,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