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详情

在招聘平台投沉了300份简历,为何被校友内推就中了?

职场Bonus2025-07-17 17:19
在离散的校友版图上架起一座桥

36氪「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

在人才市场的招聘端,一个秘而不宣的事实是:大部分公司在选人时,都会有一些自己的院校偏好。

一方面,公司看中某些院校学生的共性特质,很多院校也都有自己的特长专业;另一方面,校友关系是一种具备纽带特质的标签,《职场Bonus》在《追随他们,撑起中国芯片的半壁江山 | 人才地图系列》一文中曾提到这种“传帮带”的校友文化。

但我们惊讶的是,在国内的学生端,并非所有顶级学府都有维持紧密的校友圈的习惯。大多数的中国高校里,共处同一学校的羁绊几乎是在离开校园的那一刻就烟消云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后,大家的社交密匙早已由“你是哪个学校的?”变为“你之前也在这个公司工作呀?”

就业承压的环境里,校友资源值得被更多人重视起来。多一个人脉破圈的渠道,往往能收获意料之外的信息差和机会。

在酒会,遇见校友╱ 01

理解中国、平视世界的出海人才 ╱ 02

把创新的自我营销方式融入求职 ╱ 03

 

在酒会,遇见校友

成龙毅曾在中国传媒大学学习法律,初入社会两年,他在一家知名的长视频平台从事剧集商务。

他在校友群里看到活动通知便兴冲冲地赶来。在万科大都会NAVA 23层的吧台和落地窗边,他见到了学姐丁小寅。在酒会自由交流环节,他们从中传的校友故事聊到影视发行出海经验。这场畅谈结束得意犹未尽,他们交换了联系方式。

同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的Roselle和王雨桐本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提及母校时,两人的距离感被一秒拉近:王雨桐分享自己曾经因为对院校信息了解不足,放弃了985院校,选择了北语,但意外收获了自由生长的环境和一群善良可爱的老师和同学——Roselle对此深有同感。“北语出来的校友素质都不错”,她时长在各种活动的上台嘉宾中意外发现自己的校友。

“很多时候,我们缺乏这样一个桥梁,只能各自努力,顶峰相认。”她打趣道,“如果能再早一点认识就好了。”

在国内,校友联动不足,并非是单所高校学生的遗憾和盲区。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日前调查(1146人参与)显示,不少受访学生都表示对母校没有太多印象,甚至只认为自己与母校“只是一场交易”而已。

国内的校友会活动是极为趋同的。它们多以会议形式出现,由校方主导,单向输出。

同时,大部分校友依赖院系/地方分会,线上系统形同虚设,更不用提线下介绍校友资源的深度服务。

“这次酒会,形式让人耳目一新。”Roselle曾前往欧洲进修,她告诉《职场Bonus》,欧美高校的校友活动更加丰富。比如康奈尔大学就曾在2023年3月,邀请两位获得艾美奖的行业顶尖校友 [1] 开展了为期两天的“不插电艺术”系列活动,反哺教学。

“不插电艺术”系列活动中的特色环节设置:

1. 举办“从大红到红地毯”主题演讲,剖析制片人角色内核,分享近40年行业实战技巧;

2. 设置“红地毯招待会”提供艾美奖杯自拍、面对面交流机会,拉近学生与行业领袖距离;

3. 放映二人代表作并举办问答会,Ferguson特别提到康奈尔罗马史课程助其理解《继承之战》权力博弈主题

AI或许能让信息平权,但现实中的人脉链接,依然构成职场人之间的资源差异。活用校友资源,也能让求职一事多一条野路子。在《职场Bonus》此前的报道中,曾有一位AI领域的从业者便是如此:其简历在工作数十年来从未流入过市场,仅通过学长学姐内推。

[1] 两位行业顶尖校友:指的是HBO《继承之战》制片人Scott Ferguson(82届)和PBS《美国大师》系列执行制片人Michael Kantor(83届)。

 

理解中国、平视世界的出海人才

● 猎头眼中的红利出海红利赛道有哪些?

猎头公司CGL的Jason是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优秀校友。多年的工作经验,让他对出海的人才方向有着独特的洞察。

站在猎头的视角,Jason发现从外企到出海,企业属地的变迁,一直都在给更多的人提供机会:很多年前,IBM、可口可乐等企业进入中国,并给大量优秀人才带来了高薪待遇。如今,从传统能源巨头中石油到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小红书,新兴出海企业吸引了更多国内拥有语言+技能双重能力的人才。

作为猎头,Jason建议语言类学生学习第二外语,以增加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语言类的学生其实是不用担心被AI取代的,AI只能做到基础的翻译,但是对于语言中那些语境、语义的理解,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超越人类。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有志于出海的职场人来说,跟随大型企业(尤其是由国家背书的)或许能获得更可靠的支持与保障。在中石油的出海项目中,一批研发人员被派往北非阿尔及利亚的首都阿尔及尔工作。尽管听起来有些冒险,但最终有30名中石油的员工顺利加入项目,并由专机运送至当地,落地后还受到部队保护。

36氪「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

除了要找对公司,出海更重要的是找对行业。

新能源、电商、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出海人才需求旺盛。其中,电商受益于RCEP关税减免和东南亚数字化红利,2024年上半年电商行业新发出海职位占比达13.13%,居各行业之首 [2] 。

企业从单纯出口转向“本土化运营”,需兼具技术+合规+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例如,SHEIN在东南亚组建本地化团队时,要求候选人熟悉当地支付习惯、宗教文化,同时具备供应链数字化经验。

“我们的出海要建立在理解中国且平视世界的认知基础上。”在Jason看来,出海不仅是企业拓展市场的手段,更是人才发展的新机遇。“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勇敢地迈出那一步,去拥抱变化,拥抱新的机遇。”

[2] 拉勾招聘发布《2024年数字科技企业出海人才招聘需求报告》 显示:2024年上半年,数字科技行业出海市场新发职位量占比为1.75%,同比2023年同期增长43.97% 。从新增的招聘岗位的行业来看,电商行业新发职位量占比最高,为13.13%;此外,智能制造、短视频、游戏及新能源汽车等也是出海相关招聘需求旺盛的行业。

● 出海文化适应:平视世界,做真实的自己

“我可能是少有的不爱准备PPT的那种80后,不过我想,通过真诚地分享个人经历来启发年轻人,也是一件好事。”中国传媒大学的校友丁小寅,身上有种影视从业者的随性和坦然。

作为在纯正外企工作过一段时间的人,在最初工作时,丁小寅距离核心业务很远,甚至没有见过其他地区的同事:刚工作时,由于公司限制,丁小寅前两年都没机会出差。后来新CEO上任,让她去美国出差,但CFO却给了她很低的机票预算——这意味着一趟行程要转机多次。

但自那次出差后,丁小寅越做越好。“那一刻,我意识到,我们并不比别人差。在外企,只要你有能力,做自己反而更受大家欢迎,他们不会因种族而区别对待。”

虽然有过艰苦的时候,但在好莱坞电影公司的几年,丁小寅积累了丰富的电影销售和发行经验,也见证了国际电影市场的风云变幻——

2010年前后,中国诞生了一批合拍片,如《钢铁侠3》《长城》等,这些电影虽然口碑和票房都不尽如人意,但却为中国电影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资本大量涌入好莱坞。

2014年丁小寅毕业,中国电影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节点。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她也看到了中国电影出海的巨大潜力。2019年,丁小寅离职创业,想把中国电影推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36氪「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

创业伊始,一切似乎都在按计划推进,但疫情的爆发让传统电影发行陷入困境。电影院纷纷关门,线下活动停滞,丁小寅意识到必须寻找新的突破点。

就在这时,网络电影进入了她的视野。2020年,她用一周时间看完600部网络电影,挖掘每部作品的亮点和卖点,将它们输往海外。

“出海创业不仅要抓住机遇,更要敢于突破传统。”网络电影的成功不仅为公司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也为丁小寅后续的创业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年8月,她接下了电影《八佰》海外发行的需求。最终《八佰》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院线上映。

● 借鉴日本,银发经济、康养经济都是未来的出海趋势

“日本市场于中国企业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开始分享前,张星辰先了解了现场观众对日本的关注点。“日本劳动力市场存在巨大缺口,尤其是建筑、IT、宿泊等19个行业;另一方面,日本社会对外来移民和投资的态度相对审慎。

张星辰,中国人民大学中日两地校友会常务理事,所在的企业北京中仪/株式会社E&K专注日本不动产开发及运营,其民宿品牌“川HOUSE”在关西地区处于绝对领导地位,已与春秋航空及各地商协会形成广泛合作。基于企业出海的视角,他列举喜茶、杨国福等公司的出海案例,分享给观众。

“中国企业出海时需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和属地市场特点,尤其是在日本这样一个经历过完成经济周期的成熟市场,出海时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和发展路径。”

36氪「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

作为在海外做出了一定成绩的华人,他认为日本的发展经历在很多方面值得中国借鉴。

他认为,就未来的中国而言,可以多参考日本当今的现状:行业利润固化、劳动力不足、超老龄化社会……同时也意味着对企业和求职者相对确定性的市场——基于劳动力巨大缺口的人才输出;银发经济相关的上下游业务;观光旅游国策引导下的市场等。这些都是确定性很强的机会点,他也欢迎对出海日本感兴趣的求职者前来关注交流。

● 出海已成“红海”,要掌握求职的主动权

工作经验相对较少,但Roselle依然坚定地选择加入跨境公司。对于和她一样的职场人来说,出海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主动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Roselle从北京语言大学毕业后,又前往南法完成了硕士学业,并从传统金融行业转型到出海商务。最初,她在一家出海公司负责跨境供应链管理,当时正值中美贸易战爆发,她目睹了许多高科技设备因合规问题被迫报废。“中国企业出海需要具备强大的合规意识和资源整合能力。”

后来,她进入一家美国咨询公司,从事合规调查工作。然而她很快发现,尽管她提供了详细的合规报告,客户仍然会冒险进行交易。单纯依赖合规调查的工作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在一次交易调查项目中,Roselle发现出海客户在小众国家缺乏综合供应商。她主动整合公司资源,与海外服务商合作,撰写销售提案。尽管老板起初怀疑,但最终项目成功拿下覆盖七八个国家的四条业务线订单,证实了Roselle的判断。

这次经历让她意识到自身的优势所在,决定转型。2020年,她加入跨境电商初创公司,凭借合规与业务拓展经验,成功定位为价值候选人,开启出海领域新旅程。

一路以来的经历,让Roselle更加肯定:“我们只能自己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出海领域如今虽然竞争激烈,但只要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并与目标岗位匹配,就能在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 出海更要做好求职规划

“如果我工作了一段时间,然后选择出国读书,毕业之后是用应届毕业生的身份求职更好,还是社招的身份求职会更好?”现场有人提问道。

观众们众说纷纭。

IntelliPo Uoffer事业部的Annie老师服务过许多知名企业的校招,此前也曾做过猎头。对上述问题,她的建议是:可以根据所处的年龄阶段来判别。

“如果此时你的年龄大于28岁,那可能社招会更适合些,企业可能也会根据你以往的经验,给人选更多的机会,有些企业可能也会直接设置年龄卡点;如果进修毕业后你还是28岁以内,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面试,是大部分企业都可以接受的。”

36氪「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

这样的解答得益于Annie个人职业转型的思考——从猎头转型为为职业规划导师的身份转变的过程让她意识到:“职业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需要不断调整和思考的过程。就像航海中的船只,需要根据风向和海浪不断调整航向。”

 

把创新的自我营销方式融入求职

“谁想要现场进行一次模拟面试?”猎头出身的Annie老师寻找现场的幸运观众。

全场最活跃的成龙毅第一个举手,得到了这次机会。

成龙毅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影视制片专业,并在中国传媒大学学习法律,现于某大厂从事剧集商务工作两年。他表达了希望在互联网商务或品牌广告领域寻找新的机会。“长视频领域正在走下坡路,如果能及时转型,或许可以实现更长远的职业发展。”

在谈到长视频业务时,成龙毅分享了他工作两年的最大收获,是从内容生产到商业化变现,跑通了整个业务线的全链路。但行业中存在不确定性,如艺人风险、政策转变以及题材风险,再加之如今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分散,长视频或许不再是一个最优选。

36氪「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

就一场即兴面试来说,Annie对成龙毅的表现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他的思路清晰,是大厂管培生训练的结果。同时,也对他足够清醒、有客观的自我认知表示肯定:“对内容的理解和交流沟通能力确实是他的优势。”

事实上,在活动入口不远处的校友名片墙上,成龙毅的名片也是最为独特的:那上面贴有一张他的二维码,扫码后会进入一个他的自我简介页,还能抽奖——奖品是他的“羽毛球陪练服务”。

职升未来CEO余雯君在酒会临近结束时评价道:这种设计巧思,将名片的功能从被动的单向传递转化为能够互动的契机,高效展示个人价值,吸引他人了解自己并产生二度接触——如果说求职就是“把自己推销出去”的过程,这无疑是个省力、聪明的自我营销案例。

36氪「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

一切创意,都是想要打破些什么。

校友们的名片,午后闲适的阳光,在觥筹交错中的交谈与分享……世界变化不断,AI带来的信息洪流冲击着对市场和自我价值的信心,但机会总能诞生自一个又一个的“小确信”。勿忘真实世界里人与人的连接,那才是每个故事真正开始的地方。

(文中成龙毅、王雨桐为化名)

 

·● 酒会现场 ●·

36氪「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

36氪「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

36氪「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

36氪「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

36氪「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

36氪「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

36氪「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

36氪「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

 

36氪「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

关于一家公司究竟在人事上孰优孰劣,求职者和从业者的声音最为重要,也最有体感和发言权。因此《职场Bonus》会在全年所有选题、活动的推进过程,加入有针对性的调研问卷,将对雇主企业的不同评价俱收并蓄。

 我们会在2024年的经验基础上,加大对雇主公司的采访和报道覆盖,且调研过程会从业内资深从业人员、高校专家、求职者、猎头和人力资源专家处搜集线索和反馈。

 上图是职场红利计划在2025年落地的一份前瞻计划表,你可以提前扫码与我们建立连接,优先获得参与全年各项活动的入场券,或成为“调研军团”的一分子。

 

愿在寻找时代红利的「方舟」上,“走出黑暗”的信念能让我们相会。

 

欢迎体验我们的自研AI产品职升机AI,在红利赛道里找到适合你的机会

 

 

关注+星标

让你不再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