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详情

为什么 S Pen 死了,Apple Pencil 却活得越来越好?

爱范儿2025-07-16 07:43
死于附庸,生于自强。

苹果 Apple Pencil 和三星 S Pen,恐怕是市面上最好的硬件厂商,打造出来的最强手写笔。

但这两者的命运,却截然相反。

在上周发布的 Galaxy Z Fold7 中,三星彻底取消了 S Pen 支持。这支曾经备受推崇的智能手机手写笔「独苗」,终于宣告死亡。

与此同时,苹果在 Apple Pencil 上的野心正在膨胀:最新专利显示,这支曾被大批果粉不看好的手写笔,未来将不止在 iPad 上,而是能在任何表面书写——甚至无需接触。

两支同样优秀的手写笔,为何命运如此不同?

S Pen 的宿命:生于依附,死于附庸

站在今天回看,S Pen 可能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命运。它诞生于 PDA 时代,本质上是传统触控笔的延续。它存在的唯一理由,是满足少数高龄用户对手写的依赖,因为这些人不习惯全键盘/T9 输入。

这种定位,决定了 S Pen 永远是手机的附属品。当三星在早期大屏手机市场获得成功时,S Pen 被视为差异化优势;但当整个行业转向轻薄化,且高龄用户也早已掌握了如何使用触屏时,它立刻成为了累赘。

初代三星 Galaxy Note 手机和 S Pen,图源:The Wired

为了兼容 S Pen,Galaxy Z Fold 系列需要更厚的机身。在消费者对轻薄手机的强烈需求面前,三星只能放弃 S Pen。 更致命的是,S Pen 的使用场景极其有限。除了少数用户用来做笔记,大部分消费者购买后很快就将其束之高阁。

一个产品如果不能创造持续价值,就注定被淘汰。

Apple Pencil 的进化:从工具到平台

Apple Pencil 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它从诞生之初就瞄准专业创作场景,目标是成为「 比手指更好的创作工具」。

这种定位差异带来了截然不同的产品策略:

技术上,苹果将 Apple Pencil 打造成集成度最高的电子设备,塞入了压感、倾斜度、方向等各种传感器。而 S Pen 的技术更新始终围绕"如何更好地点击屏幕"。

生态上,苹果为 Apple Pencil 构建了完整的创作生态,从 Procreate 到 Adobe 全家桶,专业软件支持让它成为真正的生产力工具。S Pen 的软件生态则相对贫瘠,几乎全靠三星自己硬撑。

用户心智上,Apple Pencil 用户购买它是为了创作,使用频率和粘性都更高。S Pen 用户往往是「顺便拥有」,自然缺乏使用动力。

手机不想要 S Pen,Apple Pencil 却可以不靠任何设备

最新专利文件显示,苹果正在研发一种革命性的光学传感器技术。比如, 笔尖将会采用类似盖玻片这样的透明或半透明的材质,内含光学传感器。

这样的 Apple Pencil,能够在距离表面 10 厘米范围内检测运动,真正实现「隔空作画」。

苹果提交了几种种不同的光学传感器方案:

光流传感器的原理 类似光学鼠标,通过分析光反射变化判断笔的移动;激光散斑传感器则能够发出激光并分析光斑变化推算移动轨迹。

除此之外,还有更实用的「圆珠笔」方案——笔尖是轨迹球,通过高精度光学传感器追踪移动。

相信你已经看出来了:这些技术对笔触移动的追踪,都是在 Apple Pencil 本体上完成的,而不是在 iPad 或任何苹果触屏设备上。

趋势已经不能更明显:Apple Pencil 正在从 iPad 的配件,进化为独立的输入设备。

根据专利描述,两种光学系统最多能够在离表面上方 10 厘米范围内检测到运动——这是真正的隔空作画。

只是需要指出的是,苹果在 Apple Pencil 上探索过的专利数不胜数,最终并不会全部都真正实装,但依旧说明,苹果想要做的,从来不是一支简单的「手写笔」而已。

而 S Pen 呢?它的最后一次重大更新还停留在「隔空点击」和「相机快门」等功能上。这些功能不是没用,但只是锦上添花。

而 Apple Pencil 早已不满足于附庸,即将成为一种古老但又新颖的交互方式的主角,物理世界和数码虚拟之间的「新界面」。

抵抗趋势,还是创造趋势?

上帝给了我们最好的十根手写笔,我们为什么还要再加一根呢?

众所周知,史蒂夫·乔布斯对「触控笔」这种东西嗤之以鼻,认为多点触控屏幕已经足够优秀,不需要一支额外的笔。

站在那个时间节点,乔布斯作出这样的判断其实无可厚非,因为当时的触控笔和 Apple Pencil,几乎可以说并不是同一个物种。

三星 S Pen,其实就是前智能手机时代,传统 PDA 和老电阻屏手机上的触控笔的遗留物,形态和功能都十分类似。

但随着三星的走向「轻薄化」的取向,不可避免和 S Pen 产生了冲突,特别是在 Galaxy Z Fold 折叠手机上,要兼容 S Pen 就需要更厚的机身做兼容层。

对于老三星用户来说,他们已经很熟悉并且喜爱 S Pen,而那些很少接触三星手机的用户,更轻薄的手机机身会是更具竞争力的特性,而手写笔是一种很陌生的输入方式。

任何企业都会选择去打更大、更新的市场,而不是为了极少数老用户的需求,而墨守陈规。就这样,S Pen 被迫从手机中让位。三星在手写笔上的技术积淀,无法以一己之力抵抗或改变智能手机的发展趋势。

至于 Apple Pencil,它一开始就是瞄准特定场景的外设,被设计的目的就是一支真正的「智能笔」,比我们手上的十只「手写笔」要更强,为创作,甚至是最专业的创作而来。

比起 S Pen 那种为了实现手机上「精准操作」的目的,Apple Pencil 是面向生产力而来,两者有相似之处,但本质不同。

从前文提到的专利来看,Apple Pencil 的野心早已「浮于纸上」。

随着 Vision Pro 的出现,苹果的「屏幕」已经不在停留于 iPad 的二维表面,而是进入了现实世界的三维空间。

去年 Apple Pencil Pro 发布后,爱范儿进行了一个大胆猜测,认为这支笔的「笔刷投影」能力,很可能意味着未来这支笔能和 Vision Pro 配合使用, 陪伴创作者从二维进入三维。而这项专利,证明了我们的猜测并不荒谬。

一支手写笔,能够和现实世界交互,在任何物体表面,甚至不只是表面,而是空中,书写作画。

——这种想象力,是 S Pen 无法比拟的。

PencilKit 框架中有大量的 Pencil 3D 模型

btw:今年的 WWDC 开发者大会上,苹果已经展示过了第三方配件厂商罗技的「Logitech Muse」手写笔,专门为 Vision Pro 开发,能实现精准地空间绘画,这说明苹果其实已经知道这样的需求一直存在。

哲学的胜负,产品的生死

S Pen 的死亡和 Apple Pencil 的成功,本质上反映了两种产品哲学的差异:

S Pen 代表的是「功能思维」:为了解决特定问题(精准操作)而存在,一旦问题不再重要,产品就失去价值。

Apple Pencil 已经升格为「平台思维」:不是为了解决单一问题,而是为了创造新的可能性。它不断拓展应用场景,从绘画到笔记,从 iPad 到可能的全场景输入。

再次回到乔布斯的那句话:「 上帝给了我们最好的十根手写笔,我们为什么还要再加一根? 」

如今看来,「第十一根手指」并没有多大用了——甚至连这个年代的 AI 生图都用不上额外的手指了。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支比手指更强大的创作工具。

S Pen 试图成为前者,Apple Pencil 选择成为后者。

结果就是:S Pen 死了,Apple Pencil 却活得越来越好。

在这场手写笔的生死较量中,技术路线、产品定位和生态建设决定了最终胜负。苹果用 Apple Pencil 证明了一个道理:真正伟大的产品不是为了满足需求,而是为了创造未来。

我相信即使是给出过「暴论」的乔布斯,如果能看到现在的 Apple Pencil,也会赞许地点点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作者:苏伟鸿 杜晨,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