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到家登顶全国服务订单量第一,正在成为大家居服务新基建
在房地产行业高增长时代落下帷幕后,中国家居消费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新增住房需求放缓、二手房交易升温,以及中产家庭“断舍离”带来的生活空间重构,使得“家”的更新、维修与功能性改善,逐步替代传统装修,成为居民支出中新兴而快速增长的板块。
沙利文发布的《2025中国大家居安装维修服务市场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指出:2024年中国大家居安装维修服务市场规模已突破7,000亿元,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8,961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达4.9%。
而在这一万亿蓝海中,第三方服务平台扮演着关键角色。根据沙利文数据,鲁班到家以“2024年全国实际服务订单量(排除未履约订单)第一”跻身成为中国头部大家居安装维修服务平台。
相较于传统GMV(总交易金额,包括已支付订单和待支付/取消/拒收/退款订单金额)统计的“虚胖”口径,这一以“真实服务履约数据”为基础的排名方式,更贴近服务行业的本质与价值构成——即“有没有真正完成、是否按标准完成”。
在众多还处于“连接中介”或“轻量撮合”阶段的平台中,鲁班到家以全链路服务能力和平台化组织模式,重塑了家居服务业的标准,也在平台经济时代重新定义了“基础设施”的边界。
为什么是鲁班到家?
“家居服务没有标准,每次维修像开盲盒”。这是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常见的吐槽,也是行业里始终存在的顽疾。
鲁班到家在白皮书中被定义为“平台型、综合性”的代表,其成长路径与行业数字化演进几乎同步:从早期师傅靠“人脉熟人”接单,到平台撮合提升效率,再到如今依托技术实现全流程闭环,大家居服务平台的逻辑已不再是“信息撮合”,而是“交付能力”。
早于2015年,当时正处于大家居行业从“游击队式”服务向“规范发展期”过渡的窗口期。彼时,大量传统家居品牌亟须借助电商化发展提升销售通路,但受限于自身服务半径覆盖,而自建团队意味着高成本和管理难度。鲁班到家上线于2017年,所采用的S2B2C(平台+企业+消费者)模式,以“服务网络+平台调度”打通端到端环节,不仅解决了企业电商化后的服务半径问题,更提供质量标准与数字化支持。
其平台聚合了300多万蓝领技工资源,遍布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与2800多个区县,实现“全国家居服务覆盖”的平台。在供应端,鲁班到家建立起技能认证、服务分层、星级评价与保障制度,实现服务能力的标准化和可控性。在需求端,品牌商家如欧派、凯迪仕、林氏木业,头部电商平台如天猫、京东、拼多多等均达成合作,订单在平台智能派发至对应区域的合格服务者,双方系统的互通可视,全面提升售后服务效率,并最大程度减少企业售后人力成本投入,履约成本下降30%~40%。
在服务范围上,鲁班到家以“大家居全品类”方式拓展赛道,不仅覆盖家具、家电、卫浴、灯具、锁具、门窗,还延伸至充电桩、智能安防、健身器材、宠物家具等40多个子品类,实现破圈发展的规模化优势,成为首个将“泛家服务”纳入体系的数字化服务平台。以此为基础,平台还基于服务数据,为数万个SKU设定统一“一口价标准”,从价格层面降低企业谈判与决策成本,强化平台黏性。
也正因此,这种“去中间化”的直连模式,使鲁班到家在订单密度与服务质量上建立起壁垒。白皮书数据显示,其作为大家居安装维修平台全国服务订单量第一。
解题思路:“最后一公里”如何定义标准化?
家居服务天然存在“非标”特征。
产品尺寸、安装环境、用户习惯都可能影响履约质量。而鲁班到家的解题思路,是对“最后一公里”的精准管理与流程再造,将非标服务拆解为履约订单、好评率、服务半径等可被量化的具体指标。
具体来看,鲁班到家提供的“全场景一站式技能服务+数字化调度能力”,实现了服务流程的工业化。
首先,在服务类型上,其业务已覆盖安装、维修、清洗、配送等全链路,服务品类覆盖家具、家电、建材、智能家居等全品类;在平台架构上,通过LBS定位+智能算法+多维筛选,系统可根据服务需求类型、师傅履历、服务评分、响应时效等因素,智能分配最优技工。
其次,在服务履约上,一方面是从平台层面搭建了服务分层体系,将从业者分为金匠师傅、企业服务商、城市标兵、保证金师傅、认证师傅等不同等级,并通过多维度管控体系,从八大维度全面监管师傅服务行为,科学计算管理师傅的综合服务指数,建立完整的师傅分层系统及升降权体系并关联订单权益,确保服务全程标准化、规范化,为企业用户带来高效、优质的售后服务体验。
而后,在履约管理上,平台设置从接单、上门、施工、验收到结算的十大节点,全流程线上记录,若出现投诉、违约或评分过低,系统将自动触发惩罚或培训流程,最大化服务一致性。白皮书中显示,其当前服务好评率达98.52%。
这套体系将“线下经验”转化为“线上标准”,将“师傅的随机性”转化为“服务的可复制性”。鲁班到家更像一个服务行业的“云工厂”,标准化输出安装、维修、清洗等一站式技能服务,成为上百万大家居企业品牌共同选择的平台。
而这一能力,不仅提升品牌服务体验,也成为大家居厂商决胜“售后体验”战场的底层变量。在家居消费频次相对低的背景下,一次良好的服务体验足以影响用户对品牌的整体认知。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其在资本市场颇受青睐。此前鲁班到家完成了由创新工场领投、老股东彬复资本超额跟投的数亿级B轮融资,为大家居后市场近年较大单笔融资。
价值重估:老龄化社会的服务基建
如果说在过去十年,鲁班到家是依靠平台效率重塑供需匹配,那么接下来十年,其“社会基础设施”功能将更加突出。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5年1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3.1亿,占全国人口的22.0%。家庭结构小型化、居住需求功能化,使得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辅助设施安装、环境安全优化成为迫切需求。白皮书指出,适老化家居安装服务市场近三年年均增速达12%,但基层装维工人老龄化严重、年轻人供给不足。
鲁班到家所构建的“技能驱动+弹性用工”平台,不仅覆盖一二线城市,也将服务能力下沉至县镇农村。平台数据显示,其县域订单履约覆盖率超98%,实现“30公里可达、快至2小时上门”的履约密度。
更关键的是,鲁班到家投入大量资源搭建蓝领培训系统。例如针对适老改造课程、智能家居设备安装等推出专项培训项目,并对参与培训师傅给予流量倾斜、收益奖励、星级晋升等激励机制。
从人脉驱动到技能驱动的动能换轨,是未来大家居服务行业最根本的结构变化。而鲁班到家用平台能力吸纳下岗工人、退伍军人、县域工匠,不仅填补服务空白,更在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提升技术劳动力价值方面承担起一定社会角色。
未来,随着智能家居渗透率年均增长30%以上,消费者对服务响应速度、安装复杂度、品牌服务一致性要求将进一步提升。鲁班到家正是这一趋势下的平台型基础设施,其将分散的技工组织化、非标的服务标准化,从而推动整个行业从“低效率作坊”向“工业化平台”演进。
可以看到,大家居行业正在经历从“产品驱动”向“服务驱动”的深刻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鲁班到家不仅定义了“真实订单”的行业新标准,也通过平台制度重构了工人与品牌之间的连接方式。它不生产家具,却是无数品牌背后的“服务引擎”;它不雇佣工人,却激活了百万技工的职业生命。
更重要的是,它让“服务”这件事,不再是家居行业的售后补丁,而是新一轮产业效率革命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