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Article

瑞幸,揭开IDG另一张版图

投资界2025-11-20 15:29
消费投资样本。

几乎所有消费投资人都惊讶于瑞幸的重生。

我们可以一窥这家公司的面貌:瑞幸最新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公司总净收入达152.9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50.2%。盈利端也实现里程碑式突破——Q3净利润达12.8亿元人民币。对比五年前黯然退市的光景,让人感慨。

这应该是创投圈最意外的“起死回生”案例。梳理故事背后,这也是危难之际投资人联手“救活”一家公司的典范。当中角色除了黎辉所掌舵的大钲资本,还有另一家我们熟悉的身影,IDG资本。

追溯起来,IDG资本团队几乎在瑞幸最不被看好的时候出手。沿着这样的脉络,我们得以看到这家头部机构的消费投资故事,原来那些家喻户晓、甚至火爆全球的消费品牌背后,都有IDG资本重仓的身影。

瑞幸背后鲜少被提起的IDG

如果不是瑞幸重新爆红,这段隐秘的投资往事大概不会被提起。

时间回到2020年4月2日,瑞幸咖啡造假风波骤然发酵。后来瑞幸动荡,黯然退市。直至2022年初,瑞幸老股东大钲资本联合IDG资本、Ares SSG完成对瑞幸创始团队股份的收购,正式成为瑞幸控股股东。

但IDG资本的入局酝酿已久。

创投圈依旧记得:瑞幸从成立到IPO敲钟,仅仅18个月,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IPO。其实绝大多数投资机构都曾重点讨论过瑞幸,IDG资本内部也在重点关注,但公司估值一直处于高位,所以没有出手。

直至造假风波后,长期跟踪瑞幸经营数据的IDG资本团队发现,瑞幸销量竟然未受影响,甚至还逆势增长。

在此之前,IDG资本内部就笃定,咖啡是现制饮料中的好生意和大市场,具有持续的成长性,堪称一个长期机会。很快,经过严谨的调研、测算和论证,投资团队认为瑞幸的单店模式验证了商业可行性,且背后不仅仅是消费者的升级,也是数字化带来的加盟连锁的复制。

投资机会出现了。当时,大钲资本在为增持瑞幸寻找伙伴,然而市场依旧存在疑虑,大多投资机构还在观望。IDG资本拿着手中详尽的调研资料与大钲资本持续沟通,最终成为买方团的一员。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瑞幸翻盘。最新财报显示,瑞幸咖啡月均交易用户数创历史新高,达1.123亿,同比增长40.6%。这一幕放在咖啡江湖动荡背景下,更显不易。

如今回头看,IDG投资瑞幸绝不是一个冠以“幸运”的故事。当时造假事件之后,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远离,但IDG资本却在长期追踪和详尽的验证下伺机而动。

这笔最终如愿以偿的投资,留给同行的启示值得细细咀嚼。

十五年消费投资版图

中国消费投资,起起落落,尤其最近几年一度跌入谷底。纵览下来,IDG资本似乎更喜欢逆周期出手,这几年反而成了市场上为数不多的消费活跃捕手。

如果再把时间轴拉长,你会发现这家头部机构布局消费的历史更为久远。

早在2011年,国内互联网风头正盛,IDG资本就已经携手欧洲并购基金Eurazeo共同投资了羽绒服品牌Moncler的母公司。那时正值全球经济低迷,市场普遍对奢侈品前景充满顾虑,但抱有信心的IDG资本成为了其唯一的中国大陆机构投资人,更在后来几年里参与了Moncler在中国和海外的高速发展。

2013年12月,Moncler在米兰上市。这一定程度上成为IDG资本消费投资1.0阶段的代表性案例。也是从那时起,IDG不断向国内引入成熟国际品牌和渠道。

相似的一幕还有全球时尚购物平台Farfetch。2016年,Farfetch的F轮融资中出现IDG资本的身影。后来,IDG资本作为投资方促成了京东对Farfetch的投资和战略合作。也是在IDG的资源加持下,Farfetch开始在中国崛起,后来被韩国零售巨头Coupang以5亿美元收购。

此间IDG资本投出了一张全球时尚行业图谱:2017年投资韩国潮流眼镜品牌Gentle Monster,并帮助后者顺利进入高端商场SKP;2018年出手瑞典奢侈时尚品牌Acne Studios……当中一些已成为消费投资人入行的学习案例。

更为精彩的部分,则是IDG资本重仓国内消费品牌。

IDG资本是喜茶的天使投资人。2016年,IDG资本与何伯权共同向喜茶投资超1亿元,这是喜茶历史上的第一轮融资。往前翻,IDG资本还投了三只松鼠、周黑鸭、太二酸菜鱼等国民消费品牌。

这一支投资团队亲历了国内消费投资浮沉起伏。大约2020年前后,新消费投资火爆,FOMO情绪席卷创投圈。此情此景,IDG资本却选择了克制,不盲目追求特别火爆的项目,而是关注稳定且长期市场中可能发生的逆势机会,精准把握估值相对合理的瞬间,而这样的项目要么特别早期,要么更靠后期,有确定性。

可以发现,这个阶段IDG资本消费团队出手不多,重在求稳。当中不少已经成长为明星公司,安克创新、Insta360、SHEIN、追觅、观夏、锅圈、元气森林等等,如繁星点点。

期间,也押注了拓竹。那是2020年,IDG资本成为了刚创业不久、还名不见经传的拓竹的投资方。后来,当部分投资人还在犹豫不决,琢磨3D打印市场到底能有多大时,IDG资本又再度坚定追投。如今再看,令人感叹。

潮水的方向

行至当下,“全球化”已成为中国消费企业绕不开的命题,如何投出世界级品牌考验着每一位消费投资人。

事实上,IDG资本早在十几年前就确立了出海战略重心。不同于那些先扎根中国市场、再择机出海的传统品牌,他们发现并支持了一批从创业第一天起就开始全球化的年轻公司。

印象深刻的是Insta360(影石创新)。IDG资本在刘靖康读大学时就递出了橄榄枝,直至2015年成为影石创新最早的外部投资人,此后十年,IDG资本一路重仓,成为公司最大的外部机构投资方。今年6月,影石创新登陆科创板,最新市值超千亿元。

相似的案例还有安克创新(Anker)。大约十年前,IDG资本就领投了安克创新A轮融资,随后继续加注,助力塑造了中国消费电子品牌出海典范。2020年,安克创新作为首批创业板注册制企业成功上市,目前市值超500亿元。

复盘IDG消费投资图谱,类似这样“生而全球化”的公司不在少数:用独特供应链模式颠覆快时尚全球格局的SHEIN、靠着一条灯带成功出海的智岩科技、被海外疯抢的鞋履品牌美迈科技、靠海外3D打印市场崛起的拓竹、以及正在横扫全球的机器人军团科沃斯等等,这些产品遍布世界角落。

IDG资本的全球化投资理念有着清晰界定:其瞄准的是 “全球公司”,而非传统意义上的 “出海企业”,更非出海的区域本地化公司。这一逻辑的核心在于,中国对其而言并非单纯的市场,而是重要的创新源头。在其判断中,产品的核心价值在于能否契合全球市场的共性需求——只要产品力足够好,便具备跨越地域的吸引力,全球消费者就会喜欢,这才符合全球市场的需求。

此时此刻,中国消费品牌出海的宏大叙事正徐徐铺开,从消费电子,到跨境电商平台与新能源汽车,一批具备产品力与品牌意识的中国公司在海外站稳脚跟,它们凭借中国制造业优势供应链,把品牌推向海外去,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绩。

赚钱是一回事,重新定义Made in China影响更为深远。那些在海外风靡的中国品牌逐渐让海外消费者摆脱了“中国制造=伪劣山寨”的刻板印象。这一转变不仅是商业模式的更替,更是21世纪全球化秩序重构的缩影。

浩浩汤汤,全球消费江湖的故事无疑正在被改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投资界”(ID:pedaily2012),作者:杨继云 周佳丽,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