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Article

透明计算的十年闹剧

脑极体2025-11-19 20:12
科学从来不是神话的源泉,它依赖于质疑、验证与失败

昨日,曾任江苏科技大学首席科学家的郭某因涉嫌学历造假、学术造假、侵占国家科研经费等问题被校方通报解聘,引发社会对科研诚信问题的再度关注,而这也不禁让人想起一个月前另一高校教授的落马。不同的是,这位教授的落马不仅为其个人职业生涯画上句号,更结束了一个持续十余年的科学神话。

时间回到10月17日,中南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尧学,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消息传来,公众的第一反应是错愕。

而在IT和科技圈内,这更像是一桩旧闻的尘埃落定。2015年初冬,张院士正站在人民大会堂的聚光灯下,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红色证书。

他所主导的透明计算理论,被誉为“中国原创”“打破欧美垄断”的国之利器。在那个缺芯少魂焦虑弥漫的年代,这被视为中国科技得以弯道超车的希望。

十年一梦。从科学殿堂到阶下之囚,透明计算的闹剧,在其主导者戏剧性的退场后,终于迎来了它迟到的、却又无比现实的收场。

那么,透明计算是什么?它为何从炙手可热沦为笑谈?背后又反映了什么样的科技幻觉?

透明计算的走红

任何一场神话的诞生,都离不开一个完美的故事和一群渴望的听众。透明计算的登顶,正是在恰当的时刻,讲述了一个中国最想听到的故事。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自2000年以来的十五年间有九次空缺,宁缺毋滥、极为稀罕。

因此,当“透明计算”获奖时,它所引发的关注是空前的。

在当时的新闻报道中,张尧学被塑造成了一位甘坐冷板凳、挑战“Wintel”(微软-英特尔)和“AA”(ARM-Android)两大生态联盟的孤勇者。

这个理论究竟是什么?它为何能在那一刻说服所有人?

简单来讲,透明计算是一种计算与存储分离、感觉不到底层差异的网络计算模式。有了它,电脑、手机等设备将不再依赖强大的CPU/GPU,理论上降低了对英特尔、高通高端芯片的依赖。而庞大的操作系统(Windows, Android, Linux)、复杂的应用程序(Office, PS)乃至你的个人数据,全都不在本地,而是存储在远端的服务器上。

当你需要使用Word时,服务器会把Word的服务连同它所依赖的Windows内核片段推送到你的终端上,用完即焚,黑客无法窃取、攻击。

恰逢云计算刚刚兴起的年代,信息化成为国家战略,舆论也在呼唤“中国自己的计算体系”。透明计算恰好踩在了那个风口上。

它打造的故事完美契合了当时“缺芯少魂”的巨大焦虑,获得国家级身份,并迅速进入政策叙事。

项目很快被包装成国家战略核心技术,在高校、科研院所和部分企业的联合推动下,获得了层层加码的关注。媒体开始用激昂的词汇描绘它的前景:打破欧美封锁、超越英特尔、重塑计算架构、打造中国自主的数字基石。

之后,科研团队高频亮相各种展会、论坛,他们展示视频、宣讲模型、接受采访,将透明计算成功地塑造成一个可以让公众看懂、又足够宏大的国家科技故事。

而对于一个长期渴望科技突围的国家而言,这个故事近乎完美。它给出了一个让人相信的想象,也许我们真的能绕开芯片制造的困境,以一种独辟蹊径的方式实现超越。

换言之,科技理想、政策推动、媒体宣传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推动力,使透明计算迅速成为一个符号。

但脱离了现实基础的符号,注定无法长久。光环还未褪去,关于透明计算的争议与质疑已经浮现。

一场造神的闹剧

就在透明计算被捧上神坛的同时,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质疑声也开始暗流涌动。

最早的质疑来自同行。有人指出,透明计算的论文中引用了大量旧有概念,实质创新不足;也有人在学术会议上公开提出,它与国外早已淘汰的网络操作系统架构相似,只是换了一个包装。

2015年2月,一个名为KraneSun的GitHub用户发文质疑张尧学团队的透明计算项目涉嫌抄袭开源代码。他比对了透明计算演示视频中的英文提示,发现其中内容与加拿大工程师开源的bVNC远程桌面项目一字不差。按照GPL协议,使用者必须公开源码并署名,但透明计算却被包装成“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在展会上高调展示。几天后,方舟子等人跟进“打假”,指责这是拿现成代码充当原创。

随后,更多专业人士开始发声,透明计算所描述的“计算、存储分离”理念,从技术脉络上来讲也不是原创。

早在20世纪90年代,Sun公司与甲骨文就提出过“瘦客户机”(Thin Client)概念,即让一个轻量终端连接后端服务器,实现集中计算。而Citrix、VMware等公司更是将“虚拟桌面基础架构”(VDI)发展成了年入百亿美元的成熟产业,广泛服务于全球企业用户。甚至在20世纪80年代,贝尔实验室的Plan 9系统,就已经尝试过网络启动和资源云端化的设计。

简而言之,透明计算只是把这些在业界早已成熟,甚至有些过时的技术,用一个高深的本土词汇重新包装了一遍。它并没有率先提出什么,更谈不上颠覆。

其次,它没有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在获奖时缺乏市场检验。项目的应用和市场试验几乎脱节,一切成果都停留在实验室演示或概念性报告上。产业化、市场化、实际应用落地情况模糊不清,关于具体产品、用户、商业模式、系统部署等细节披露甚少。少数人的赞誉就被当作广泛认可,形成看起来很厉害的假象。

但实际上,透明计算并没有绕过垄断,只是把对本地Wintel的依赖,转移到了对服务器端Wintel的依赖。服务器端依然要跑Windows Server,依然要用Intel的至强CPU。高延迟、高带宽依赖、性能瓶颈等云端计算模式的天然弱点,透明计算一个也没解决。在实际应用中,它的体验远远不如在本地设备上直接运行。因此,这项技术在市场上毫无竞争力,自然也谈不上打破封锁。

最重要的是,这场学术闹剧直接遭到了国际学术界的打脸。截至目前,几乎没有任何国外期刊收录透明计算相关技术论文,其代表性论文被引次数极少,国际影响力与官方宣传大相径庭。

更有相关外籍人员发文讽刺:“哪怕我的项目以这样的方式获奖,也不失为一种荣幸了。”

在专业人士发文揭露、市场迟迟难以掀出水花的情况下,这场造神闹剧,终难以为继。

在专业审视与公众追问下,透明计算的神话外衣逐渐绽开裂痕,暴露出其内在的空洞。

走出科技狂热的迷雾

透明计算的闹剧,随着其主导者的黯然落马,看似告一段落。然而它所映照出的,是中国在科技自主道路上长期存在的焦灼、狂热与深层迷思。

回望过去,类似的剧情屡见不鲜:20世纪90年代,“水变油”事件同样引发全民狂热;2000年左右,各地的量子能产品层出不穷;在AI浪潮中,一些自主大模型的浮夸宣传也曾出现同样的闹剧。

每隔几年,总会有一场技术神话上演,打着自主创新的旗号,在掌声与怀疑中轮回。

它们共享同一种叙事逻辑:概念先行、验证滞后,让狂热的信仰压过了冷静的理性。而科研与产业脱节、理论与实践背离的结构性风险被不断放大。

人们一次次被许诺“跨时代突破”,却一次次被现实教育。

未来,我们应该建立更严谨、更透明的评估机制。一个技术是好是坏,不应该仅仅由少数专家在评审室里“一致通过”来决定,而应接受市场的检验。技术最终要面对的,不是论文评分表,而是用户是否愿意用、产业是否愿意投。

一个健康的技术生态本应是:产业出题,学术解题,研究攻坚。但在透明计算的案例中,这个链条被异化了:张尧学团队自己提出了科研理论,学术圈内评审打分,在封闭的评审室里“一致通过”,而产业和市场则完全被排除在外。

当科研脱离了市场,它就很容易变成小部分人自吹自擂的舞台。他们可以在这个闭环里,通过精美的包装、宏大的叙事,将一个平庸甚至虚假的东西捧为神话,其目的只为了骗取更多的名声、地位和科研经费。

最后,整个社会要培育起尊重规律、敢于质疑的创新文化。

在透明计算的幻象中,我们看到一种集体的急切:急于在全球科技版图上拥有一个“属于中国的原创范式”。但科学从来不是神话的源泉,它依赖于质疑、验证与失败。

媒体与公众应保持科技传播的警醒。公众对“国产替代”“自主可控”的期待非常合理,但不要让热情遮蔽了对技术本身、应用路径、成功概率的质疑与冷静。

当下对科技自立自强的追求,的确让整个社会充满了一种“必须突破”的情绪。然而,越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越容易出现滥竽充数的泡沫。最有效的检验,仍然是市场和实践。封闭体系中的创新,往往更接近表演与闹剧,而非进步。

在创新的道路上,有时慢才是真正的快。与其耗尽资源去追逐一个又一个虚幻的弯道,不如沉下心来,铺就一条坚实的自主赛道。

唯有如此,中国科技的未来才能植根于一片真实的沃土,而非漂浮于概念的虚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脑极体”(ID:unity007),作者:珊瑚,36氪经授权发布。